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是岁三月朔①,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隐溪②乘小肩舆③,余与立恭徒步。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④。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⑤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⑥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节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释】①朔:旧历的初一。②隐溪:人名。下文“立恭”也为人名。③肩舆:轿子。④森布蒙密:形容树荫浓密。⑤葩(pā):花。⑥平衍:平坦。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中的“澈”是穿透的意思,侧面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犬牙差互”中的“犬牙”是指像狗的牙齿那样,形象地写出了溪流岸势交错不齐的样子。
C.“悄怆幽邃”中的“悄怆”是寂静空旷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之静谧。
D.“遂造焉”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及友人见到茅屋随兴而往的兴致。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结合甲文段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4.甲、乙两文段所写景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结合两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日光下澈
(2)俶尔远逝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7.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8.【甲】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了作者 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欹: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⑥置州:设置州郡。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往来翕忽 翕忽:
(3)悄怆幽邃 悄怆: (4)悉皆怪石 悉:
(5)不可名状 名: (6)为之怅然 然: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通过[甲][乙]两文,请概括说说“右溪”和“小石潭”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①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②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④,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⑤者,睥睨栏楯?⑥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⑦。余不能悉记也。
(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踵:脚后跟。②踄:bù,行步。③郭索:蟹爬行的样子。④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⑤敌楼:城楼。⑥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⑦趺:fū,花萼。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爱者甚藩
B.影布石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方叹峰之奇/长约八分有奇
D.余不能悉记也/悉如外人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为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有名的“永州八记”。
B.甲文语言凝练。如“以其境过清”,写出了小石潭清新优美的环境,和作者被贬永州后的苦闷心情构成对比。
C.乙文中“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以动物设喻。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有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16.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1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清澈见底
B.斗折蛇行 气冲斗牛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1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小石潭本是永州一个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本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0.根据甲乙两文,结合所学,谈谈陶渊明对归隐生活、柳宗元对贬谪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燕地寒,花朝节①后,余寒犹厉。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②。游人虽未盛,泉而茗③者,罍④而歌者,红装而蹇⑤者,亦时时有。凡曝⑥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⑧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⑨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⑩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有删减)
【注释】①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②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③茗,这里指煮茶。④罍(léi),这里指端着酒杯。⑤蹇(jiǎn),这里指骑驴。⑥曝(pù),晒。⑦呷(xiā),吸。⑧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恶(wū),怎能。
2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B.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皆若空游无所依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心乐之 凡曝沙之鸟
2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项是( )
A.甲文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作,作者在永州写了《小石潭记》等八篇游记,用文章寄寓情思。
B.甲文开篇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具有极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
C.甲文第二段写潭中游鱼,间接凸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D.乙文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文中贴切的比喻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2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4.两篇文章同为山水游记之佳作,却在写景手法上不尽相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5.两篇文章的作者在绘景中抒写了自己独特的情思,请你简要说明。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五里,越一小岭。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①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
(节选自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有删改)
注:①郧(yún):古代诸侯国名,为楚所灭。②山、陕;指山西省、陕西省。
2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悄怆幽邃 邃:
(3)盖自郧中来者 盖: (4)溯溪行坞中十里 溯:
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 十 里 登 土 地 岭 岭 南 则 均 州 境。
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29.两文都是游记,但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释]①玦( jué):环形有缺口的玉器。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西折纤秀长曲 西:向西
D.尽溪,平望如荠 尽:走到尽头
3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 左为万里桥
B.心乐之 甚矣,汝之不惠
C.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竹柏苍然 佁然不动
3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B.乙文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并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D.甲文写景可谓动静结合,而乙文则以静景为主。解析]“微景”说法有误,展现的是“全景”。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漱,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莲。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掉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①。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②,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菱芜刈翳③,梯危谴滑④,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疏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成,爱不能去。俄西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幢:旗帜。②练:白绢。③艾芜刈翳:割除杂草,清除障碍。④谴危缝滑:高的地方架梯子爬,滑的地方栓绳子拉。
3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往来翕忽 翕忽:
(2)遂相与维舟岩下 相与: (4)爱不能去 去:
35.请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 翌 日 将 别 未 忍 引 舟 上 下 者 久 之
3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遼。
(2)有敏口,不能名状。
37.【甲】【乙】两文段,作者都善用比喻。请各举一例。并略作赏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3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尤:
(2)日光下澈 澈:
(2)止四百 止:
(4)余怜而售之 售: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4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乙文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文伐竹取道,乙文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才得见美景。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41.【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3.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听到水声,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4.①自然环境都很优美:甲文段中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乙文段中有“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等。②都没有喧嚣,很安静:甲文段中有“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乙文段中有“坐久,闻鸡犬声”。
5.(1)穿透 (2)忽然 (3)更加 (4)遗憾 6.(1)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2)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7.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8. 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9. 穿透 轻快迅疾的样子 凄凉 全,都 说出,形容 ……的样子 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2)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12.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景色优美;让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
13.D 14.(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15.B 16.示例: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17.D 18.(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村里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里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9.①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具有极强的动态感。②抓住景物特征,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进行描绘。③侧面描写,第2段无一字写水,却将水的清澈表现出来。④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由“乐”而“忧”,情感起伏变化。(意思对即可) 20.陶渊明:厌弃官场,喜爱田园生活。追求与向往“世外桃源”理想生活。柳宗元:寄情山水,但无法排遣改革失败遭贬的忧伤、凄苦(苦闷)。
21.C 22.D 23.(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2)溪水像北斗七星样曲折,像蛇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4.甲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作者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移步换景,讲述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或:甲文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手法,作者到达小石潭后,采用定点观察的手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周围景物的特点。
乙文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直接描绘来展现其情态。,如“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直接刻画了飞鸟的安闲恬静、游鱼的自由天真,写出了大自然中的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达到了写意传神的效果。 25.甲文在赏景中流露出抑郁忧伤之情,表明了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境。
乙文在踏春中流露出欣喜洒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万物复苏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6. 穿透; 深; 大概是; 逆流而上 27.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 28.(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桃花、李花繁多,山花盛开在道路两旁,景色异常幽雅、艳丽。 29.甲文,起初发现小石潭美景时作者感到愉快,后来寂寥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乙文写作者翻山越岭、不惧道路曲折追寻美景,表达了他对名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0.A 31.D 32.B 33.(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34. 穿透 轻快敏捷 一起 离去 35.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36.(1)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37.示例:甲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运用比喻手法,把溪水的形状比成北斗星、蛇蜿蜒爬行,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生动形象写出具体形状,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乙文“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运用比喻手法,把石头的形状比成张开的翅膀和下垂的旗帜,生动写出石头的奇形怪状。
38. 格外 穿透 只要 买 39.①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40.A 4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