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13年10月,京师通俗图书馆设立。1915年10月,教育部公布《通俗图书馆规程》。此后,各省竞相开办。至1916年,全国有通俗图书馆237所,公共阅报处1817处,巡回文库30处。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平民教育 B.发展出版事业 C.冲击传统观念 D.拓展文化场所
2.20世纪80年代,是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年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分布的广泛、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
C.与吸取二战经验教训相关 D.说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视
3.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远多于同时期的浙江。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等四大书院闻名于世,其中白鹭洲书院更是在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一届科举考试中出了状元文天祥和40名进士。由此可知,宋朝时江西( )
A.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心 B.思想活跃推动文教兴盛
C.文化教育水平领先全国 D.科举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4.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 )
A.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 B.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
C.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交汇 D.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
5.1902年,面向孺童群体的《启蒙画报》于北京创刊,其宗旨为“欲合我中国千五百州县后进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机”,参考中西教育课程,设有格致、舆地、算术、动植物等栏目。据此可知,该画报( )
A.保障了民众对阅读的需求 B.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C.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 D.打破了当权者对教育的垄断
6.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
B.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唯一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7.1810年,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长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对某一个专业有精深的了解,强调专业化和实用性。据此可知,柏林大学( )
A.坚持精英教育的策略 B.注重培养人的全面素养
C.助推民族意识的觉醒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8.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高小阶段至少8套24册,中学阶段至少15册。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革命史大约占全部内容的1/5左右,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几乎占据全部内容。此时期中共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9.1994年,宝鸡市图书馆采编部配备微机实行计算机编目;1999年,购置服务器,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完成了馆藏文献书目回溯建库工作;2005年,在对馆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建起了电子阅览室。据此可知,宝鸡市图书馆( )
A.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 B.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C.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利用科技取代了传统媒介
10.如图所示是我国1966 1976年出版的连环画种类数量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出版的连环画( )
A.是以歌颂经济建设为主题的 B.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C.反映了自由创作的文化氛围 D.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
11.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2.《中国教育年鉴》显示:1983 1985年,全国新增普通高等学校211所;198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79万多人。这表明,此时中国( )
A.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B.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正常
C.教育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D.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3.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向租界内学校函发学情调查表。社会各界抨击工部局擅设“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权,最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暂不置议”的批示将此事平息下来。这反映了( )
A.中外教育管理机构差异较大 B.列强掌控了中国教育行政权
C.国民政府实行对日妥协政策 D.近代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性
14.明代前期官府刻书占据主导地位,官府对私家和书坊出版业严格控制,规定只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明中叶文化的出版和发行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这反映了明代( )
A.政府对社会控制减弱 B.儒学地位的失坠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基础教育的普及
15.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
A.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析二者课程设置不同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17.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国一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观念与新史志
材料一 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
材料二 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日本于马关约后,亦得染指焉。……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
——《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材料三 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
——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年等
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
——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
(1)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3)你认为乡土史志的编写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的教育思想,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论述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明伦”,指出“明人伦”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他推崇朱熹关于“小学’、“大学”为学之序的思想,认为教育当自小学为始,按照先四书后六经的顺序为学。各有其用,缺一不可。许衡还论述了学校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学校的目的在于“教”与“学”;反对以往的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学校教育当看重“实”,而非以功利诱人,教与学的目的,是能够有助于社稷民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自身修养的提高,更关系到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定了教育在国家社稷、民生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摘编自刘德华《许衡文化:从<鲁斋遗书>论中外教育名家许衡的教育思想》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教育家许衡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教育家许衡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印刷术的产生有多种争议。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成功用铅活字印出《圣经》。欧洲学者一度认为德国古登堡是活字印刷的首创人。而有的韩国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源地在韩国。
【材料夹】
①日本《东大寺要录》记载:764年,日本建造百万佛塔,每塔置《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这是日本最古的、刊印年代确凿的印刷品。754年,鉴真东渡日本,并一度被天皇任命为东大寺僧都。而东大寺正是此次刻印经咒的活动中心。
②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人们认为这是唐武后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的长安刻印本。
③1295年,陈英宗遣使从元朝收得《大藏经》,回留天长府副本刊行,这是越南早期的雕版。
④《吕氏春秋》载有“方玺捺到泥上是方的,圆玺捺到泥上是圆的”文献资料。175年,蔡邕等建议东汉政府正定经本文字,将儒家六经全部刻在46块碑上。4—5世纪,中国出现了烟桌墨。
⑤李约瑟等科学家认为,12—13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磁罗盘、造纸术、独轮车和船尾舵;13—14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火药、机械钟、弧形拱桥、纺丝机,雕版印刷术。
⑥蒙古在公元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⑦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残本。据考证,这是西夏后期之物,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之一。后来陆续发现包括西夏文、回鹘文、汉文的俗世文书、典册和宗教经典等,出土于我国黑水城、吐鲁番、敦煌、贺兰山、灵武、武威等地。
⑧科技史专家巴萨拉等认为:欧洲木雕版书的发明直到1460年才出现。其他学者研究发现:中欧早期的木板与活字形制、版面设计以及制版、印刷及装订方式与中国非常相似。
(1)请选择以上材料夹中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印刷术的两条大致传播路径。(要求:选取对应材料,分别写出两条传播路径并用材料佐证说明,也可以自己增加佐证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包括对教育的重视。1913年设立的京师通俗图书馆以及随后教育部公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都是旨在推广知识、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措施。这些公共图书馆、阅报处和巡回文库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学习和接触新知识的场所,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公民意识,A项正确;发展出版事业、冲击传统观念和拓展文化场所是材料中措施的间接效果,它们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通过提供易于接触的阅读材料和教育资源,来推动平民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博物馆的建设,不构成必然联系,排除A项;建立博物馆,不仅是吸取二战经验教训,更是为了传承文明成果,提供教育场所,C项失之片面,排除C项;D项“普遍重视”的表述与事实不相符合,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不等同于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众多,而且白鹭洲书院更是在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一届科举考试中出了状元文天祥和40名进士,这说明当时江西地区的思想较为活跃,推动了文教的兴盛,B项正确;南宋时期,江浙地区是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江西地区的文教事业和全国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领先全国,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科举制并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土耳其)。根据材料可知圣索菲亚教堂原是基督教教堂,1453年后改为清真寺;1934年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可以得出,从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到宗教仪式,圣索菲亚大教融合了拜占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体现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美,C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小亚细亚半岛,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持续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中国)。据材料可知,从该画报的宗旨和所设的科目看,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C项正确;材料是面向孺童群体,对民众没有阅读的要求,排除A项;广泛认可太绝对了,排除B项;当权者对教育的垄断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现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成果,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各族人民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D项正确;材料说明各族人民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力量,未涉及提升全国人民的创造力,排除A项;“唯一力量”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涉及我国的文化遗产,未涉及世界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10年(普鲁士)。根据材料可知,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这为德意志科技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坚持精英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并不是培养人的全面素养,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课程设计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两党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注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的编写,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C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并未成立,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此时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宝鸡市图书馆采编部配备微机便于搜查书目;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立便于馆藏文献书目回溯;建立电子阅览室一方面便于读者的查询和阅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书籍的保护,这些做法体现了宝鸡市图书馆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B项正确;材料中宝鸡市图书馆没有与其他图书馆进行比较,因此得不出其“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材料出现时间是1994年,排除C项;D项中“科技取代了传统媒介”的表述过于绝对化,现在是两种媒介并存,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年至1976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1966至1976年,我国出版的连环画种类数量基本呈上升状态,这正是因为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顺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出版的连环画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D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并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在生活都无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有对于艺术的追求,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表明在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大众阅读图书,这种情况适应了近代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变法图强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是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排除C项;科举制在1905年废除,与材料1909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3年至198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均可表明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C项正确;材料缺乏国内外教育的比较,无法反映中国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地位,排除A项;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排除B项;1995年,中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30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场所,半殖民地色彩浓厚,正因如此,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谓的“教育部”向租界内学校函发学情调查表,而国民政府却以“暂不置议”的批示将此事平息下来,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带有半殖民地性的特征,D项正确;租界的“教育部”是非法的,不是教育管理机构,A项正确;当时中国的教育行政权在国民政府,而非列强手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出版和发行由官府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化是市民阶层价值观的反映,其兴盛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国家并未放弃对出版业的管制,政府对社会控制没有减弱,排除A项;儒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直到新文化运动儒家的地位才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础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题意可知,卢浮宫博物馆保存了大量人类文明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民众开放参观,因此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的职能,D项正确;“首个”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并不全部是掠夺而来的,排除B项;根据“6个门类”可知“全方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课程设置
宋代书院:儒家经典(伦理道德)与实用技能并重,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
中世纪欧洲大学: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
成因:中国: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程朱理学兴起);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任答1点)
中世纪欧洲:早期:基督教(教会)垄断;
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自治;城市兴起。
(2)借鉴意义:
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多方筹集办学经费。(任答3)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课程设置: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可知,宋代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成因: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根据材料“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可知,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儒学的困境,儒学受到冲击)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中世纪欧洲:早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早期,欧洲基督教垄断一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期:根据材料“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可知,10—11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城市自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意义:根据材料“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可知,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可知,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可知,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根据材料“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可知,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可知,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根据材料“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可知,多方筹集办学经费。
17.(1)空间观念:“世界—国家—乡土(或地方)”或“乡土(或地方)—国家—世界”(或:学生从层进的逻辑角度表述空间的合理变化)。
成因:从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救亡运动推动的角度作答;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进步的角度作答;从近代国人思想观念变迁的角度作答(如,民族国家观念的进步、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传统天下观的瓦解)
(2)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或:有利于推动救亡运动发展、民族意识增强)的角度作答;从部分地区出现地方孤立主义倾向,族群矛盾激化现象的角度作答。
(3)所提原则合理,符合唯物史观,解读正确即可得分。如,与时俱进原则,乡土史志编写要顺应时代,关注国家命运、世界潮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空间观念:根据材料“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可知,乡土(或地方)—国家—世界”。 成因: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和所学可知,可从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救亡运动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进步及近代国人思想观念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和所学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部分地区出现地方孤立主义倾向,族群矛盾激化现象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如与时俱进原则,乡土史志编写要顺应时代,关注国家命运、世界潮流等。
18.(1)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强调维护社会礼仪秩序;注重小学基础教育,重视学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性;反对功利教育,主张培养有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2)原因: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宋代理学的影响;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掌管教育的有利条件;士人的责任担当精神。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许衡的教育思想,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论述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明伦’,指出‘明人伦’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可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强调维护社会礼仪秩序;由“认为教育当自小学为始,按照先四书后六经的顺序为学”及“许衡还论述了学校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知,注重小学基础教育,重视学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由“明确了学校的目的在于‘教’与‘学’”可知,强调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性;由“反对以往的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学校教育当看重‘实’,而非以功利诱人,教与学的目的,是能够有助于社稷民生”可知,反对功利教育,主张培养有用人才;由“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自身修养的提高,更关系到对国家、君主的态度,确定了教育在国家社稷、民生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可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元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自身修养的提高,更关系到对国家、君主的态度,确定了教育在国家社稷、民生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可知,士人的责任担当精神;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分析,如理论上,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宋代理学的影响;实践上,许衡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还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他建议兴办学校,提出治生论,为元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实践成果显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路径:选择材料①、②,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
选择材料⑥、⑧,蒙古人西征把中国的印刷术带到了中亚,西亚,之后又传到欧洲。
(2)影响: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路径:选择材料①、②,根据材料“鉴真东渡日本,并一度被天皇任命为东大寺僧都。而东大寺正是此次刻印经咒的活动中心”、“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可分析出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
选择材料⑥、⑧,根据材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中欧早期的木板与活字形制、版面设计以及制版、印刷及装订方式与中国非常相似”可分析出蒙古人西征把中国的印刷术带到了中亚,西亚,之后又传到欧洲。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影响:可从印刷效率、文化事业发展、提高民众素质、文艺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