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5.2探究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物理《5.2探究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17 19: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物理《5.2探究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的理解及密度公式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密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
【学情分析】:密度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 ,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密度的公式、单位
二、新课教学
(一)、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1、 密度的公式:ρ=m/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2、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4、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二)、练习
1: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练习1: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A、D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正确,C错误.
2、.冰的密度为0.9克/厘米3,一块1米3的冰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多大?
3、用天平测得一铁球的质量是158克,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时,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克,求铁球的体积?
4、一只空瓶质量是100克,装满水后,瓶、水的总质量是600克,现改装某种液体,装满后,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5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5、如图所示,一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到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6、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_______kg.
反思:
 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从物体的颜色、气味、软硬等鉴别,如果从表面无法鉴别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测出物质的密度。通过查密度表来鉴别是什么物质。本节课重点是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像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没有从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传统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而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掌握方法、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通过对密度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关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