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8: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 )
A.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
C.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
2.玛雅人笃信宗教,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视为上帝的化身。此外,他们还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玛雅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B.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C.玛雅人的生活充满着宗教色彩 D.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3.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4.某一历史研究小组在对中古时期某一文化进行研究时提取了如下关键词。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关键词:吸收东方文明;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沟通东西方
A.阿拉伯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古罗马文化 D.俄罗斯文化
5.古代世界各地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表是关于世界各个地域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地域 文化成就
A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莎草纸《吉尔伽美什》人首飞牛石雕
B 古代罗马 庞贝古城帕特农神庙儒略历《编年史》
C 古代日本 武士道《源氏物语》法隆寺平假名
D 古代美洲 浮动园地马丘比丘城羽蛇神金字塔瞻星台
A.A B.B C.C D.D
6.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弘扬公民拥有绝对的民主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7.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图1出土的甲骨文 图2古埃及罗塞塔石碑 图3《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上的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8.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它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成就表明其( )
A.经济基础是农业 B.城市建筑的建造水平较高
C.目的是强化政治管理 D.宗教上是多神崇拜
9.有史书描述说:“他是美索不达米亚(来自希腊语的两个单词,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许多诗歌和传说的主角,美索不达米亚的吟游诗人创造的一系列故事都将他作为主人公,后来这些诗歌汇集成。”文中处应填写(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伊戈尔远征记》 D.《天方夜谭》
10.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
A.建立起了广阔的殖民世界 B.增强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11.下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 )
人物 成就
山上亿良 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 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题》《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 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 B.儒、佛思想在日本迎来了黄金时代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 D.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
12.苏美尔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观察月亮盈亏循环,创造了太阴历,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把尼罗河泛滥周期与天狼星和太阳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创造了太阳历。这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文明发展 B.农业生产是早期文明的主导因素
C.天文历法是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 D.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成熟
13.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C.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
14.据考古发掘,《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方的亚述城市阿淑尔、尼尼微,到南部巴比伦尼亚的西帕尔、拉尔撒、巴比伦,甚至埃兰的苏萨,都有法典抄本出土。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 )
A.推动王国扩张 B.影响西亚后世国家
C.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D.是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
15.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拜占庭帝国的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逃离巴尔干西迁。他们随身携带了许多手抄稿,其中许多希腊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是西欧人前所未闻的。这可以用来解释( )
A.西欧中世纪的黑暗 B.文艺复兴的起因 C.拜占庭文明的先进 D.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中国和阿拉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实际上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但从文化源头分析,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一般被认为由三种文化交融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传统文化;二是伊斯兰文化;三是源于波斯、印度、希腊等异族先进文化。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社会价值标准作定向,是阿拉伯穆斯林思想行为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反映,同阿拉伯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先后被征服的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等地,历史悠久,都拥有非常优秀的古代文明。因伊斯兰教的宽容性和哈里发政府的开明政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能够成为创造、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主体。同时,随着阿拉伯大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巩固和发展,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他们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东方,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学文《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的原因。
18.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材料二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11年9月27日晚,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
杏坛剧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指出后期找到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洛克艺术萌芽于文艺复兴运动,那时,人文主义者将个人情感汇入宗教艺术的创作中,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利用重商主义,聚拢了大量财富,极其需要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和外部感官享受。巴洛克艺术家们喜欢艺术效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并想方设法地予以表现。他们将激情和想象力融为一体,赋予豪华的艺术作品以摄人心魄的魅力,使人久久沉迷其中。
——摘编自朱亚娥《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作为大革命的回声,欧洲出现了一股燥热的文学浪潮,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地表达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极力塑造同周围现实或者统治集团格格不入的天才人物或叛逆性格。浪漫主义作家对大自然有强烈的爱,雄伟奇异的大自然或异域风光,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
——摘编自王丽娜等《西方文学作品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洛克艺术和浪漫主义文学各自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洛克艺术和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不同背景。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 “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体现注重实用, “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体现发展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A项正确;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尚不能达到“全面觉醒”,排除B项; “空前发展”说法夸大,排除C项;柏拉图学园教育影响而非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时期(美洲)。据题意可知,玛雅人笃信宗教,推行祖先崇拜,而且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都体现了玛雅人生活中宗教色彩浓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排除A项;“决定因素”表述过于绝对,国家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但并不代表它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将美洲豹、秃鹫、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崇拜对象有很多,包括了太阳、动物及统治者的木乃伊等,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组织动员机制无关,排除A项;印加文明位于美洲,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二者之间缺乏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加人的宗教信仰,与美洲文明的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关键词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阿拉伯文化”,吸收了东方文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都是阿拉伯文化的特征。阿拉伯文化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对西欧的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横跨三大洲,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桥梁作用,A项正确;拜占庭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也没有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排除B项;古罗马文化并未吸收伊斯兰文化,排除C项;俄罗斯文化是典型的东正教文化,并不是伊斯兰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武士道、《源氏物语》、法隆寺和平假名都是古代日本的,C项正确;莎草纸是在古代埃及,排除A项;帕特农神庙是在古代雅典,排除B项;瞻星台是在朝鲜,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从材料来看,他们讲学是为了抑制社会“负能量”,因此体现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A项正确;“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表明柏拉图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但材料中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并不符合该特征,排除B项;结合所学,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并未直接弘扬绝对民主,柏拉图虽然在其理想国构想中提到了民主政体,但并非绝对民主。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到政体与教育的关系,但也没有明确弘扬绝对民主,排除C项;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并非仅仅是挽救民主制,而是更广泛地探讨道德、智慧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成果,罗塞塔石碑碑文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因此三幅图片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说明两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可知,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在设计上考虑了饮水、运输等方面的因素,说明阿兹特克人在城市建筑的建造水平较高,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城市建设水平,没有涉及农业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建设,不能反映其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阿兹特克人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也就是说美索不达米亚即为通常所说的“两河流域”。再结合所学可知,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A项正确;《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史诗)作品,《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据题干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客观了促进了古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间文明的交流,C项正确;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听从伊索克拉底的建议,在“从西里西亚到西诺普”以西的小亚细亚建立任何城市或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所指并非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材料指的是希腊化时代,而不是罗马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游仙窟》等经典书籍”、“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教授皇太子……《汉书》和《礼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汲取和应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排除A项;佛教思想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应该是从中国转向欧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题意可知,苏美尔人通过观察月亮创造了太阴历,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与天狼星和太阳的运行规律创造了太阳历。二者制定历法的依据存在差异,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文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文明的差异,无法说明农业生产是早期文明的主导因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发展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天文历法是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和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逐渐成熟,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非常相似”及所学史料实证知识可知,德国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与《荷马史诗》的文献记载形成了一种印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的真伪也可以通过不同文献史料之间的对比进行印证,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荷马史诗》的一个记载,不能说明其记载全部可信,排除B项;文献史料也是了解史实的途径,考古发现并非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抄本出土地点广泛,如亚述帝国、巴比伦南部等地,这说明这一法典在当时的两河流域地区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两河流域国家,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并不能推动巴比伦王国扩张,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虽然在亚述有抄本,但是不能认定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一批拜占庭帝国的学者和艺术家逃离巴尔干西迁,给西欧带来了著作和手抄稿。结合所学知识,意大利承接了拜占庭文明的衣钵,成为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世纪黑暗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的某些思想和著作西欧人前所未闻,并不意味着拜占庭文明的先进,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④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⑤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
(2)交流推动进步:①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纲要下)②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⑤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纲要上)。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第一小问主要特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可得出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可得出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据材料一“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可得出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等角度思考即可。政治方面,据材料一“加强了统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可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据材料一“从事经济活动”“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可得出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据材料一“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可得出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据材料一“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可得出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方面,从科技、医学、物资等角度答出即可,如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方面,据材料二“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水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
17.(1)特点:包容性强;多民族性;具有创造性;伊斯兰宗教色彩浓厚。(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一“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可知,包容性强;根据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一般被认为由三种文化交融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传统文化;二是伊斯兰文化;三是源于波斯、印度、希腊等异族先进文化。”可知,多民族性;根据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社会价值标准作定向,是阿拉伯穆斯林思想行为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反映,同阿拉伯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知,伊斯兰宗教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二“因伊斯兰教的宽容性和哈里发政府的开明政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能够成为创造、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主体。”可知,具有创造性。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二“同时,随着阿拉伯大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巩固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 他们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东方,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根据材料二“伊斯兰教的宽容性和哈里发政府的开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以及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18.(1)共性:关注人。差异:东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突出以人为中心。
(2)特征: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标准:马克思主义。
(3)现实意义: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第一小问共性,据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孔子的“仁者爱人”和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思想的共性是都关注人。第二小问差异,据材料一“仁者爱人”和“民贵君轻”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据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更加突出以人为中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和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是学习器物,“自由平等博爱”是学习制度,“民主和科学”是学习思想文化,所以,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是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第二小问标准,据材料二“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可知,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现实意义:据材料三“孔子文化节以私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可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据材料三“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可知,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
19.(1)特征:巴洛克艺术:体现了人文主义;艺术效果具有整体性、豪华性、想象力。
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崇尚理性,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富于幻想和激情。
(2)背景: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欧洲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反映到文学领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巴洛克艺术特征:根据材料一“人文主义者将个人情感汇入宗教艺术的创作中”可知,体现了人文主义;根据材料一“他们将激情和想象力融为一体,赋予豪华的艺术作品以摄人心魄的魅力”可知,艺术效果具有整体性、豪华性、想象力。 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根据材料二“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地表达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可知,反对崇尚理性,抒发个人情感;根据材料二“他对大自然有强烈的爱,雄伟奇异的大自然或异域风光,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可知,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富于幻想和激情。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巴洛克艺术产生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巴洛克艺术萌芽于文艺复兴运动”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根据材料“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利用重商主义,聚拢了大量财富,极其需要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和外部感官享受”可知,欧洲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二“作为大革命的回声,欧洲出现了一股燥热的文学浪潮,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和所学可知,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反映到文学领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