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①________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____________,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____________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答案:①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 ③新民主主义
?温馨提示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在1949—1954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应用提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体现了②____________原则和③________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④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同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人民民主 ③社会主义 ④社会主义制度
?温馨提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应用提升】
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排除B项。A、C两项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①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2.作用: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②________。
答案: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
?温馨提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度都是代议制,但又有不同之处。
【应用提升】
3.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D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并没有数据说是多数,只能说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①____________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立:1949年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新政协。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②____________地位。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答案:①多党合作 ②参政议政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温馨提示
1954年之前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应用提升】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B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故排除A、D两项;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①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1)1949年的②____________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1954年宪法。
(2)到1965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3.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①区域自治 ②《共同纲领》
?温馨提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应用提升】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故正确选项是A项。
一、选择题
1.(2014·安徽黄山一模)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号召。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号召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对“五一”号召的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C )
A.促成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
B.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揭开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序幕
D.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
解析:“五一”号召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揭开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序幕,故C项正确。
2.(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解析: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看出,代表来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
3.(2014·浙江名校联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1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任务是筹建新中国,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故①正确;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故②正确;中央人民政府以中共党员为主体,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均有参与,故③错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④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4.(2014·山东临沂质检)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C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53年”“参加大普选”,可知这一宣传是为了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2014·山东威海期中考)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C )
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6.(2014·黑龙江阶段性考试)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华北邮政总局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邮票上写有“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套邮票折射的历史意义是( B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C.构建根本政治制度的时机成熟
D.新政府要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排除A项;C项“时机成熟”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于1954年确立,D项排除。
7.(2014·广东百校联考)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A )
A.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8.(2014·湖北孝感一模)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A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故A项正确;B、C两项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9.(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联考)学者朱兆华认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指( B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避免了多党竞争和相互倾轧,又避免了一党专政和缺乏监督,故选B项。
10.(2014·北京东城联考)表格《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说明( A )
姓名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政党
中国
共产
党
中国
共产
党
中国
共产
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国民
党革命委
员会
中国
民主
同盟
中国
共产
党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其政权特点
B.新政权具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特征
C.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共产党人在新政权中占居明显的领导地位,而民主党派处于重要的参政地位,恰好体现了新中国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1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 A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应该跟宪法有关,④是民法,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正确选项是A。
12.(2014·湖北百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 B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13.(201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这样的色彩,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
14.(2014·浙江五校联考)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15.(2014·山东济南调研)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C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解析: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故A项不正确;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没有特殊的民族政策,故B项不正确;三者都没有主权,故D项不正确;主权都在中央政府,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指出与图一相关的两大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答案:(1)信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②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④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于国情而实施的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危害。
(1)“全面夺权”展开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一元化权力机关——①____________,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②________被严重践踏。
(3)党的各级组织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4)是对③____________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答案:①革命委员会 ②人权 ③民主与法制
?温馨提示
文革发生的根源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应用提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边缘是在( C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
B.三年经济困难时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解析:根据题意,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是在“文革”时期。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转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首要环节:在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主持下,平反“文革”前后的①________。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②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A.颁布了③____________,并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④____________”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C.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⑤______________,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答案:①冤假错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1982年宪法 ④依法治国 ⑤《行政复议法》
?温馨提示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由“法制”到“法治”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应用提升】
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时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A )
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C.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D.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
解析: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选A项。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含义: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①____________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概况。
(1)建国初,村委会、居委会干部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
(2)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内容。
(1)城市居民委员会干部通过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从而使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2)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②________正不断扩展。
4.意义。
(1)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③“__________”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答案:①民主权利 ②村民自治 ③依法治国
?温馨提示
基层民主选举是直接民主制而不是代议制,有选举权的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行投票表决。
【应用提升】
3.“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从中可以看出村官( A )
A.由基层民主选举产生
B.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C.由上级政府任命
D.是政治协商的结果
解析:村官之所以累,之所以更要对百姓负责,就是因为村官是老百姓选举产生的,是村民自治的主要表现。
一、选择题
1.(2014·安徽江南十校摸底)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代的是( C )
A.“一边倒”“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百花齐放”“人民公社”“大跃进”
C.“红卫兵”“斗资批修”“工农兵学员”
D.“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
2.(201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右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B )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解析:从材料“彻底埋葬帝修反”以及图片“红卫兵”标志可以反映出带有“左”倾思想,是“文革”时期。B项符合“文革”时期民主政治情况。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D两项是新时期。
3.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 )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
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
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
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
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
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
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
……
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4.(2014·浙江五校联考)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C )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在( A )
①司法部门陷于瘫痪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③党的各级组织遭破坏 ④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⑤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2014·北京东城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A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与建国以来民主制度的破坏密不可分。所以要避免类似悲剧,必须完善民主与法制,具体举措包括完善人大制度、完善政协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故排除④,选A项。
7.(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考)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D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抓住时间(1978到1992年)和材料核心(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据此结合所学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后的五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主要说明了我国( B )
A.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B.人民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增强
C.政府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政府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很不规范、不尊重法律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A项平反冤假错案从1979年至1984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排除C项;D项过于绝对,排除。
9.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B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10.(2014·黑龙江阶段性考试)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D )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解析:A项“直接”说法错误;村级不属于中国行政单位,B项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主程序的重要性,这是保障民主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是意在说明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项排除,D项正确。
11.(201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 )
A.村民自治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村官自选,村民直接参加到村务的管理,扩大了基层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C、D三项都属于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
12.(2014·珠海摸底)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D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故D项正确。
13.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B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14.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时期中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解。根据所学村委会的选举是直接选举方式。故②错误。
15.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织“围脖”燃起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草根网民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体现。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D )
A.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B.强调人们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积极性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现象的实质在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解析:微博热议政治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A项中“唯一途径”错误,B项中“只有”过于绝对,C项“直接推动”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3·山西诊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提出与完善过程。
(1)最初提出:针对①________问题。
(2)酝酿: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20世纪80年代,②________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4)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③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④________制度。
答案:①台湾 ②邓小平 ③社会主义 ④资本主义
?温馨提示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在港澳问题上首先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应用提升】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C.“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解决台湾问题,港、澳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
D.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它所指的“两制”是指两种社会制度
解析:“一国两制”适合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①________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3)港澳同胞的愿望。
2.过程。
(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________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________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3.意义。
(1)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运用结果。
(3)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④________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答案:①国际地位 ②1997 ③1999 ④历史遗留
?温馨提示
香港、澳门问题是外国殖民侵略的产物,是历史遗留问题,本质是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两者性质不同。
【应用提升】
2.“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皇家警察是英国由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①__________________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②________________》,使维护国家统一有了法律依据。
答案: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反分裂国家法
?温馨提示
“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更宽松,中央政府不在台湾驻军,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应用提升】
3.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因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其不同点是( B )
A.回归祖国后都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B.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C.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都享有国家主权
解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地区,而先在港、澳地区得到实施。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它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一、选择题
1.(2014·北京东城联考)与“九龙”“归宁”问题的解决相关的政策是( D )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注:回娘家)
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治协商
C.和平共处 D.一国两制
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B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深圳中英街是香港和深圳的分界线,1890年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宣布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的行政权,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故选B项。
3.(2014·上海单科)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D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4.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B )
A.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B.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5.(2014·江苏盐城期中考)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 )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A项正确。
6.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国相继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建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下列选项中,属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正确理解的有( B )
①可以部分保留自己的军队 ②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③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 ④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⑤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7.(2014·江苏扬州期中考)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贸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 A )
①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②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③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交流 ④台商拥护一国两制,推动两岸统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服贸协议的签署表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①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两岸政治对话,②错误。材料中台商呼吁“立法院”放下争议尽速通过服贸协议,表明岛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经济交流,③正确。④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最佳答案为A项。
8.(2014·黑龙江阶段性考试)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题干反映90年代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的现象,A、B、C、D四项都是原因,但这些都是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的,故B项是主要原因。
9.(201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许多可喜的变化,究其原因,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
①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 ②国共两党已开通高层会谈渠道 ③两岸政府已实现“三通” ④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榜样 ⑤台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使大陆民众形成向心力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海协会和海基会于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有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故①正确;近年来,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实现高层会谈,故②正确;两岸民间已实现“三通”,并非政府,故③错误;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树立了榜样,故④正确;大陆的发展,使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故⑤错误,A项为正确答案。
10.(2014·湖南永州一模)2012年,海峡两岸第八次“陈江会”再次取得丰硕成果,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还启动互设办事处事宜;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17项共识;两岸经合会第三、四次例会顺利召开,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取得突破;第四届海峡论坛再续新篇。这一系列活动说明( D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C.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
D.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
解析:1987年逐步放开两岸“三通”,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A项与本题不符;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的达成,故B项错;C项只限定于经济领域,不够全面;从“互设办事处”“达成了17项共识”“例会顺利召开”“海峡论坛再续新篇”可见两岸的合作更加制度化、更加稳定,故D项符合题意。
11.(2014·江门模拟)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 A )
A.悲愤、思乡、爱国的情感
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
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D.渴望早日和平统一中国
12.(2014·江苏南京调研)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C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13.(2014·安徽示范性联考)海峡两岸开放后,台湾老兵高秉涵开始奔波于两岸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上百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 D )
A.台湾老兵浓烈的思乡情怀和魂归故里的传统观念
B.高秉涵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D.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
解析:本题以台湾老兵高秉涵完成其他老兵归乡遗愿而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主题,恰好说明了国人对待同胞、对于生命和对待历史的尊重。
14.(2014·中山期末)“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B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两岸是同一个国家,所以国情是相同的,故A项错误;这是“一国两制”的内容,材料说“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说的是相同的是“一国”,则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15.2015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下列与它的内容不相符的是( D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建议海峡两岸先实现三通
C.决定停止对金门岛等岛屿的炮击
D.主张两党实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发表,同时,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起对金门岛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其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对此,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实行“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此次发表在国内外引发重大反应,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的最早政策。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宣传画
材料二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20世纪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请简要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4)材料四中四幅图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主导思想:武力解放台湾。
(2)基本主张: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3)指导思想:以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发展趋势: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
一、知识体系
二、单元主题整合
(一)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不同点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性质
新民主主义类型的临时宪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作用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相同点
1.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2.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二)对比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议会制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议会制
同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异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议员
权力和组织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政党作用
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为参政党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四)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
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