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政府实施了从本土向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移民计划。当国内经济景气时,向海外移民减少;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向海外移民增如。移民计划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缓解英国本土社会危机 ②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
③导致了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 ④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指出:“至1830年,巴西贩奴船使用着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旗;从1830到1840年,他们开始逐渐使用美国国旗;至1845年,大部分从事贩奴的船只都已使用星条旗……而在1850至1860年十年间,近乎所有的贩奴船都在寻求美国国旗提供的最好保护”。该学者认为,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主要是由于( )
A.美国已垄断了世界海上霸权 B.美国的造船业及海运很发达
C.巴西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奴隶 D.美国为奴隶贸易给予的庇护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通过征服活动建立了奴役制的殖民地,他们强迫土著居民充当矿业生产和热带出口作物生产的劳动力。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 )
A.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 B.促使美洲形成了单一文化格局
C.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D.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
4.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5.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前,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这是由于( )
A.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在 B.缺乏共同的语言交流
C.非洲与北美缺乏了解 D.启蒙思想未传入北美
6.“多元文化主义”是近二十多年来活跃于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和政治界的一种政治和社会理论。在这一理念下,各个族群皆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该族群感觉最适宜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他们直接主张“拒绝融入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由此可见( )
A.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多元论主张引发人们关注
C.移民文化是现代美国文化主流 D.世界形势变化影响了移民文化
7.印欧语系是18世纪的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的一个语言学概念,即认为印度和欧洲的大部分语言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下面对印欧人的迁徙影响分析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成为一方霸主
B.希腊人也是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
C.搅动欧亚大陆的匈奴人也是印欧人的一个分支
D.印欧人迁徙促进了欧亚非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据此推断“第12章”处应是( )
A.希腊文明的文化成就
B.第一波斯帝国与希腊世界的对抗
C.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D.尼罗河流域冲击盆地的开发与法老埃及文明的创立
9.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 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
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 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10.17世纪中期,一名非洲奴隶逃到了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在那里,他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和欧洲移民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状况最可能导致( )
A.殖民地的政治独立 B.非洲文化的消亡 C.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D.身份差异的消除
11.在17世纪初前往佛吉尼亚的移民中,有很多人是“契约奴”,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这说明当时( )
A.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 B.北美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欧洲大陆
C.欧洲移民改变了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 D.移民有助于缓解英国的社会矛盾
12.阅读如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公元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破坏了亚欧大陆文明的发展
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13.新加坡建国时,两极政治格局已形成。对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语文(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新加坡身处马来海洋之中,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面对新加坡人口虽有75%华人,却不能以华文作为共同语和工作语的困难。”李光耀认为汉语未能成为新加坡共同语是因为( )
A.殖民文化占据了主导 B.各种族缺乏文化认同
C.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D.华人政治地位的低下
14.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15.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具有先进性 B.天主教成为拉美的唯一宗教
C.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国家通用语文的最初构建,是以民族国家主义理念下现代国语统一观念的确立为前提的,包含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等。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正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现代“国语”地位。1904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国语教育》一文,强调“国语教育”乃是“现在各国的蒙小学堂里,顶要紧的功课”,其要义在于“俗话教学”和“统一国语”,尤以后者最为重要。1907年,商务印书馆正式推出了第一套以“国语”命名的汉语教科书——《国语教科书》。其“编辑大意”对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国语教育改革理念进行了说明:吾国不止南北异音,即一省之中,各府州县方言,亦不齐一、按之国家学社会学之公例,大相刺谬。以此立国,实为危殆。本书之著,即欲以统一言语为统一国家之基。言语统一、为政治革新之先导。这套《国语教科书》经学部审定后,通行全国。随着立宪运动步伐的加快,清廷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督导。1910年底,朝廷制定了《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以国家法令的方式,推动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文汉语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1911年8月,清廷明令以“正当雅正、合乎名学”的官话统一“国语”,“由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在各省会及府厅州县的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由此进入高潮。
——摘编自黄兴涛、黄娟《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材料二 19世纪初,巴西里约热内卢及其他沿海殖民城市已成为葡语的传播中心,葡语开始成为殖民地通用语言。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后,继续沿用葡语的官方语言命名。1889年巴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面对来自葡萄牙以外国家的移民不断增多,巴西政府仍然推行单语政策,继续对新移民实行语言同化政策。20世纪中期,巴西开始与葡语国家进行葡语语言本体改革,同时保护境内其他族群的语言权利。在葡语正字法改革之前,葡语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书写变体,即欧洲葡语(包括非洲葡语)和巴西葡语。欧洲葡语和巴西葡语在语汇、发音及语法方面存在区别。1943年,巴西和葡萄牙双方同意开展正字法改革,并将正字法进一步推广到非洲葡语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葡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摘自陈道彬《巴西语言政策的衍变与探讨》
材料三 在殖民地时期,印度高等种姓和中产阶级家庭普遍接受英语教育,但同时具有较强印度民族意识,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印度本土语言作为学校教学语言。1947年独立后,印度联邦规定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印度科技和工业体系很大程度上在英语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运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规定在各邦使用地方印度语言作为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但是高等教育的教学语言仍旧是英语,并没有依据政策建议逐渐采用地方印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在形式上尊重本地语言并设立以少数族群母语为教学语言的低学费公立学校,以满足各族下层选民的政治诉求。但由于母语文教材质量与教学效果较差,导致以母语文为教学媒介的下层家庭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并终生失去在相应岗位就业的机会。
——摘编自菅志翔、马戎《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语统一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巴西语言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政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据麟剑《人类源流史》、普高教科书《历史·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整理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地中海世界形成三个部分:西边的天主教世界,南边的伊斯兰世界,东边的拜占庭世界。三个文明互相抗衡,其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依然在当下的政治局势变动中隐约表现出来。事实上,东欧文明与西欧文明虽然同属欧洲文明,其源头也都可上溯至古典时代和基督教,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欧就与西欧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东罗马文化和斯拉夫文化,这深深地根植于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传统的浓厚土壤中。东欧文明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外来因素,即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古代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印欧人“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写出印欧人迁徙后在图中①②处分别形成的两个新族群的名称,并列举①处新族群创造的两项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帝国时期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地位,并以俄罗斯为例,简要说明具有自己特色的“斯拉夫文化”逐渐形成的因素。
19.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
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解释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4)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对于英国本土来说,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增加向海外的移民可以帮助缓解本土的社会危机,如失业、贫困等问题。因为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寻找新的生活机会,从而减轻了本土的社会压力,①正确;对于殖民地来说,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会改变其人口结构,这些移民会带入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方式,甚至可能改变当地的社会构成,②正确;A项正确;虽然经济危机可能影响移民的数量,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移民计划的实施会导致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经济危机的传播更多地与全球贸易、金融市场等经济因素相关,而不是单纯的移民流动,③不符合要求;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与移民计划的实施没有直接的联系。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更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技术进步、贸易政策等因素有关,④不符合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巴西)。据材料可知,巴西贩奴船从1830年开始使用美国的国旗,企图寻求美国提供的最好保护,这与美国采取的门罗主义相关,因此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主要是由于美国为奴隶贸易给予的庇护,D项正确;美国垄断世界海上霸权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与美国的造船业及海运很发达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奴隶贸易猖獗的原因,无法判断是否巴西对奴隶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当土著居民因来自欧洲的传染病侵袭和过度劳累的折磨而大量死亡时,他们又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充当主要劳动力。”可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奴役土著居民,当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时,他们又通过贩卖大量黑奴充当劳动力,这一状况在客观上促使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C项正确;“推动新旧大陆的经济互补与和谐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的奴役和剥削,并不能推动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地区文化的影响,无法直接得出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商品的流通”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商品流通改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严重的难民问题使欧盟不得不重启边境的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国家拥有独立主权,欧洲国家传统治理是以独立主权为原则,严重的移民问题冲击了主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C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的难民政策,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难民问题对欧洲的影响,并不能扩大为“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难民问题,不属于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黑人奴隶制,社会地位低下,与移民美洲的白人相比,并没有融入美利坚民族之中,A项正确;非洲黑人很大一部分在美洲也学习了英语,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非洲和美洲之间联系较多,并非缺乏了解,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前,启蒙思想已经传入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有人“拒绝融入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由此可见文化多元论主张引发人们关注,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多元文化论者拒绝融入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这与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相矛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移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也不曾提到世界形势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崛起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不属于印欧语系,所以C项符合题目要求,C项正确;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希腊人是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印欧人迁徙促进了欧亚非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是印欧人迁徙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马的驯化起源于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而被驯化的马群在欧亚大陆扩展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补充进来,它促进了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演变,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 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可上溯到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发展至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城邦鼎盛时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国灭亡,这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兴起,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表明了殖民扩张的血腥和暴力,而殖民扩张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通道,这也折射出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海洋文明的扩张,不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排除A项;殖民扩张对美洲是灾难性为主,不是促进了社会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不涉及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期(非洲、美洲)。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中期,非洲奴隶将非洲文化带到了北美,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欧洲文化在美洲交融、发展,反映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融合,与殖民地独立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非洲文化没有消亡,排除B项;非洲人、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存在着身份差异,没有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的美洲。根据材料“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及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通过“契约奴”的方式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迁移至北美地区,从而缓解了圈地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北美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印欧人并非希腊人,推动希腊化时代繁荣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塞琉古王国、托勒密埃及、马其顿王国,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文明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是游牧民族,本身并非农耕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二战后新加坡。根据材料信息“两极政治格局已形成”“语文(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新加坡身处马来海洋之中”等,可推知在当时两极格局下,东南亚就是冲突的前沿阵地,新加坡又因华人占比太高,被西方国家视为重点关注对象,意识形态问题空前严峻,因此,新加坡出现了“不能以华文作为共同语和工作语的困难”,C项正确;二战后新加坡从英国殖 民地成为独立国家,民族文化发展,而非殖民文化占据主导,排除A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并非缺乏文化认同,排除B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是华人,“华人政治地位的低下”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现住人口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故能看出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移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不相符,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移民,但不能看出文化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C项正确;世界分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天主教成为拉美的唯一宗教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共存,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规模大;流动方向相对集中;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壮大了南方士族势力;促进了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2)动因: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
贡献: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可知,规模大;根据材料“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可知,流动方向相对集中;根据材料“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南移人口依附于士族豪强成为隐匿人口。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的影响可从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壮大南方士族势力及促进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可知,太平洋铁路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材料“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可知,华工赴美有交通路线优势;根据材料“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可知,华工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等)。 贡献: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及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17.(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推动;进步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自强、救亡联系紧密;面向社会大众,成为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借鉴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任答3点即可)
(2)变化:由严格推行葡语单语政策到注重保护境内其它族群的语言权利;加强和其它葡语国家沟通,实施正字法改革规范葡语使用。
原因: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
(任答2点即可)
(3)评价:两种官方语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历史与现实的实际状况,有利于融合印度国内不同阶层、不同族群,英语官方语言的规定也有利于印度经济、科技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但是存在政策规定和现实实践脱节的问题,母语文教育的弱化导致印度社会阶层固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正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现代‘国语’地位”可以得出政府主导,立法推动;根据材料“1904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国语教育》一文,强调‘国语教育’乃是‘现在各国的蒙小学堂里,顶要紧的功课’,其要义在于‘俗话教学’和‘统一国语’,尤以后者最为重要”可以得出进步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根据材料“以此立国,实为危殆。本书之著,即欲以统一言语为统一国家之基”可以得出与自强、救亡联系紧密;根据材料“这套《国语教科书》经学部审定后,通行全国。随着立宪运动步伐的加快,……以国家法令的方式,推动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文汉语教育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面向社会大众,成为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借鉴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巴西。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中期,巴西开始与葡语国家进行葡语语言本体改革,同时保护境内其他族群的语言权利”可得出由严格推行葡语单语政策到注重保护境内其它族群的语言权利;根据材料“1943年,巴西和葡萄牙双方同意开展正字法改革,并将正字法进一步推广到非洲葡语国家”可得出加强和其它葡语国家沟通,实施正字法改革规范葡语使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面对来自葡萄牙以外国家的移民不断增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印度。评价:根据材料“开始规定在各邦使用地方印度语言作为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但是高等教育的教学语言仍旧是英语,……以满足各族下层选民的政治诉求”可得出两种官方语言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历史与现实的实际状况,有利于融合印度国内不同阶层、不同族群,英语官方语言的规定也有利于印度经济、科技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根据材料“由于母语文教材质量与教学效果较差,导致以母语文为教学媒介的下层家庭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并终生失去在相应岗位就业的机会”可得出存在政策规定和现实实践脱节的问题,母语文教育的弱化导致印度社会阶层固化。
18.(1)背景: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名称:①处——赫梯人;②处——雅利安人。
成就:掌握冶铁技术,使用马拉战车。
(2)重要地位: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东正教的中心。
因素:地理位置利于和亚欧大陆其他地区交流;接受基督教,较早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受蒙古和奥斯曼等东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向周围地区扩张。(任答4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可知,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据材料一“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可知,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据材料一“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可知,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第二小问名称,读图结合所学可知,①处是赫梯人;②处是雅利安人。第三小问成就,据图可知,①处是赫梯人,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使用马拉战车。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东欧)。第一小问重要地位,据材料二“东欧文明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外来因素,即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君士坦丁堡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东正教的中心。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二“西边的天主教世界,南边的伊斯兰世界,东边的拜占庭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地理位置利于和亚欧大陆其他地区交流;据材料二“东欧文明与西欧文明虽然同属欧洲文明,其源头也都可上溯至古典时代和基督教”可知,接受基督教,较早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据材料二“这深深地根植于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传统的浓厚土壤中”可知,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可知,受蒙古和奥斯曼等东方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不断地向周围地区扩张。
19.(1)影响:促进了区域(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等的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不断碰撞、交融。
(2)变化:原有的蒙古种人分布空间逐渐缩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区;外来的高加索种人在美洲广泛分布;外来的黑种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任两点)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罪恶的三角贸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至美洲,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更多欧洲人前往美洲谋生。
(3)背景: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
(4)历史贡献: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华工表现出的艰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所述时间、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冲击是指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结合所学从文化、政治等角度回答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即可。文化方面,促进了区域(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各个区域的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政治方面,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等的形成)。
(2)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到20世纪的美洲。变化:根据15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和20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可以看出,从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是原有的蒙古种人分布空间逐渐缩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区;外来的高加索种人在美洲广泛分布;外来的黑种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罪恶的三角贸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至美洲,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更多欧洲人前往美洲谋生。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背景:据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可得出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据材料“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得出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历史贡献:据材料“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得出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据材料“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得出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以从华工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