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8: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患风眩疾。阿拉伯人秦鸣鹤用中东刺络放血法为唐高宗医治而愈。10世纪阿拉伯的《医典》中记载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这反映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统一特征 B.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
C.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D.商旅往来推动了医学进步
2.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B.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 D.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3.下图所示可用于说明( )
A.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 B.陆路交通阻碍中西文化交流
C.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开始开辟 D.中国向东南亚积极传播宗教
4.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15世纪,这些商路( )
A.因奥斯曼的崛起而中断 B.催生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
C.密切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影响相关区域的商品供求
5.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C.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D.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6.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如图《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7.阿拉伯帝国王族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的“后倭玛亚王朝”(756-1031年),一度文化发达、学术昌明,引得欧洲各国学者前来求学,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炬,刺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大量学者和文献流散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这说明( )
A.文艺复兴运动是伊斯兰文化传播的结果 B.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学者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主要推动者 D.文化交流以多种途径或方式进行并发挥重要影响
8.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9.茶传入欧洲后,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B.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
C.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 D.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
10.中国史书记载,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造访东非肯尼亚沿海地区。2012年,考古队在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具有中国血缘的三具人骨遗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时代。据此推断,郑和船队到达此地是在如图中所示的( )
A.A B.B C.C D.D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12.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13.明末知识分子徐光启曾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同时期的士大夫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杨廷筠更是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思想进步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
1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选项中,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B.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
C.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 D.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
15.面塑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汉代就有对面塑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新疆的唐墓中出土了面制人俑和小猪。《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人“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这些面人都是食品,谓之“果食”。面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A.得益于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B.反映出中原地区农业的领先优势
C.是物种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见证 D.大大激发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活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并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新名词在20世纪初颇为流行。1903年上海《大陆报》刊登了新名词诗歌,随即被《新世界小说报》等报刊效仿。同年,20岁的常州人吕思勉言:“为文喜学龚定庵,又读梁任公先生之文,慕效之,诗文皆喜用新名。”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使用了诸如体育、卫生、公德、科学、权利、自由、民权等新名词;尽管张之洞在使用其中某些词时,不乏批评谴责之意。风气所趋,很多官员在奏章及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新名词装点门面,即严复所谓“笃旧诸公近稍知西学,无往不论自由,无书不主民权”。1909年9月8日,天津《大公报》刊出一则时人抵制外国商品的报道,言驻京某国公使请求出面干预,清廷官员回以“此次风潮亦我国人民自由之行动,官场无法干预”。其实在1900年后,随着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渐多,翻译事业大盛,加之受到梁启超影响,宣传新学的报刊也日益增多,致使来自“译本书、时报纸”中的新名词越发丰富,弥漫于各种文类中。
——摘编自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材料二 今者译本之流行,报章之传布,上至于奏定之章程,钦颁之谕旨,所用新名词既数见不鲜,又乌得从而禁之?……且谋教育之普及,不能不设学堂,设学堂不能不教科学,教科学不能不用新名词。
——摘编自《教育杂志》第7期(190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名词流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名词流行的历史影响。
18.【华侨植物引种】
材料一 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
——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
——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
——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记载:“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
史料二 公元前1525年制定的《赫梯法典》第164至165条规定:“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的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
史料三 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
——摘编自威尔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
材料二
①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②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伦人中得到了普及,他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还用啤酒制作药物。希腊人也非常热爱喝啤酒,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
④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⑤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比较有名。英国出现的一种黑啤酒也非常有名,与现代的黑啤酒已经很相似。
⑥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酿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⑦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⑧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成为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啤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秦鸣鹤使用中东的医学方法为唐高宗治疗,以及阿拉伯《医典》中记载从中国进口的草药,都体现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C项正确;虽然文明确实具有多元性,但此题更侧重于具体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而非文明的多元性本身,排除A项;统治者可能确实重视文化交流,但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或政策,排除B项;商旅往来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但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商旅往来,而是更侧重于医学领域的交流与互鉴,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考古学家认为秦朝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设计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说明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得出“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时期,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东西方贸易交流有限,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图示中的路线是从中国沿海出发,抵达红海、非洲东海岸等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所以图示内容可以用于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陆路交通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排除B项;“开始开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中国没有向东南亚传播宗教,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东方通往西方的商路原来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经南洋海路人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些传统商路影响了相关区域的商品需求,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碍了这条商路,但并没有中断,排除A项;信贷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在15世纪之后,与这条商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非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土汉朝制造的铜镜,说明当时存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主要和丝绸之路有关,B项正确;仅从出土物品来看,是无法判断技术输出的,排除A项;受国情影响,中外审美并不一样,排除C项;朝贡体制以政治目的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百骏图》是郎世宁将中西技法完美融合的杰作。在技法上,他运用西方素描的画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表明在绘画创作中,中西技法可以融为一体,相互借鉴,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D项正确;西洋画的传入是早期西学东渐的客观结果,皇帝的好恶决定其传入表达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西洋画的绘画特点,而并未提及西洋化传播的空间范围,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提到郎世宁传教士的身份,并没有涉及传教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意思可知,后倭玛亚王朝一度文化发达、学术昌明,引得欧洲各国学者前来求学,促进文化交流,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大量学者和文献流散欧洲,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这说明文化交流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两种方式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这只是材料部分意思,排除B项;学者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是主要推动者,排除C项。故选D 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题干中“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和“半陶半瓷的器物”在中亚和西亚出现,说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陶瓷技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因而可以反映出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题干中的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人和波斯人都不是阿拉伯人,所以就没法凭借题干信息得出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的结论,排除A项;中亚和西亚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是陶器或是半陶半瓷的器物,而没法据此得出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中亚和西亚人自己模仿中国陶瓷制作出的器物,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可知,欧洲国家的茶园可以打保龄球、赛马、赌博等,这说明饮茶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娱乐生活,A项正确;材料所述饮茶影响了欧洲人饮食生活结构,但“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的说法也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是在肯尼亚发现具有中国血缘的三具人骨遗骸,而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北与埃塞俄比亚接壤,可知B是肯尼亚,B项正确;A项是埃塞俄比亚,排除A项;C项是非洲南部,排除C项;D项是非洲西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文化的冲撞;需注意的是,这次远征与中国无关。“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马可·波罗来华”是指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游历,归国后有人根据其经历写成《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所见所闻,引起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潮,体现了文化的融合。所以研究的主题是文明的冲撞与融合,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体现了帝国的扩张与崛起,但无法作为其共同点,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但无法证明其共同点,排除B项;“马可·波罗来华”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但无法作为其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英法)。根据材料“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说明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茶在法国流行,但不能说明茶叶已经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排除C项;饮茶风气的相似不能证明两国饮食结构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知识分子积极翻译西学,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D项正确;明末西学东渐还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迟缓,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仍很牢固强大,B项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B项;此时国人的世界观并没有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至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汉至唐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突出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外国特色的多元格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完成了本土化过程,最终是禅宗成为主流,C项正确;汉字传入日本,未阐述对日本文字的改造产生了何种影响,排除A项;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未阐述欧洲是否吸收中国建筑风格进行了改造,排除B项;朝鲜编撰的历史未涉及吸收了别国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代就有对面塑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新疆的唐墓中出土了面制人俑和小猪”“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等信息可知,面塑这种特有的民间艺术,见证了物种传播与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面塑艺术,同民间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原地区农业是否领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面塑艺术的发展,其起不到激发丝绸之路贸易活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任意2点满分)
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任意2点满分)
(2)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任意3点满分)
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任意1点满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和古代中国。效益:根据材料“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和所学可知,可从赚取超额利润、增加资本原始积累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角色:根据材料“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和所学可知,可从传统的特色产品、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及珍贵商品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知,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材料“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知,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可知,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根据材料“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知,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材料“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知,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意义:根据材料“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和所学可知,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所学可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17.(1)特点:传播速度快;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受留学生影响;以报刊为载体。
(2)影响: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促进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一“新名词在20世纪初颇为流行。1903年上海《大陆报》刊登了新名词诗歌,随即被《新世界小说报》等报刊效仿”可得出传播速度快;根据材料一“吕思勉言:‘为文喜学龚定庵,又读梁任公先生之文,慕效之,诗文皆喜用新名。’”“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很多官员在奏章及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新名词装点门面”可得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根据材料一“随着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渐多,翻译事业大盛,加之受到梁启超影响,宣传新学的报刊也日益增多,致使来自‘译本书、时报纸’中的新名词越发丰富,弥漫于各种文类中”可得出受留学生影响;以报刊为载体。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一“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使用了诸如体育、卫生、公德、科学、权利、自由、民权等新名词”可得出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一“ 1909年9月8日,天津《大公报》刊出一则时人抵制外国商品的报道,言驻京某国公使请求出面干预,清廷官员回以‘此次风潮亦我国人民自由之行动,官场无法干预’”可得出有利于中国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且谋教育之普及,不能不设学堂,设学堂不能不教科学,教科学不能不用新名词”可得出促进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8.(1)特点:海外引种历史悠久;引进的物种地域来源广泛;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海路是物种引进的重要路径。
(2)背景: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意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资。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据材料“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可知,海外引种历史悠久;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据材料“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引进的物种地域来源广泛;海路是物种引进的重要路径。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可知,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据材料“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可知,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据材料“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据材料“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可知,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据材料“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可知,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
第二小问,关于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意义,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据材料“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资;据所学可知,橡胶作为农作物被引进必然丰富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
19.(1)史料一有助于研究苏美尔人与啤酒起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苏美尔人认为啤酒具有灵性,能够取悦女神;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啤酒与赫梯人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推断赫梯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啤酒;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啤酒与西欧封建庄园的关系,可以推断农奴遭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压榨和欺辱。
(2)示例:
论题:啤酒的传播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
阐述: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从古到今都深受人民喜爱。苏美尔人最先酿制了啤酒,赫梯人用啤酒来抵罪,古巴比伦人用啤酒来待客、制药。埃及人从古巴比伦人那里学会了啤酒酿制技术,又把这一技术通过希腊人传到了西欧。4世纪时,啤酒在北欧得到普及。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啤酒的种类也不断增多,英国人酿造的蜂蜜啤酒和黑啤非常有名。巴伐利亚人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用以规范啤酒的酿制。工业革命以来,冷冻机的发明,使啤酒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啤酒酿制泡沫技术出现,增加了啤酒的口感。二战前后大量德国难民涌入美国,也促进了美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啤酒的传播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西亚、中世纪西欧。关于三则史料的价值,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苏美尔人与啤酒起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苏美尔人认为啤酒具有灵性,能够取悦女神;据材料“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的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可知,赫梯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啤酒,说明史料二可以用来研究啤酒与赫梯人社会生活的关系;据材料“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可知,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啤酒与西欧封建庄园的关系,可以推断农奴遭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压榨和欺辱。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一涉及三段史料,这些史料记载了古代不同地区啤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材料二涉及古代、近代不同地区啤酒传播的情况,因此可以拟定论题:啤酒的传播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啤酒是人类一种古老的酒精饮料。苏梅尔人很早就学会酿制的啤酒,赫梯人甚至用啤酒来抵罪,古巴比伦人经常用啤酒来招待贵客。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随着啤酒制造技术的提升,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比较有名。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
最后,强调啤酒的传播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