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8: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世纪晚期,来自西方的石版印刷迅速发展。传统雕版书字号大,“大抵刻版粗笨,成书不易”“坊间刻本字迹类多模糊”;而照相石印可以把字缩得很小,“印速甚快”,文明书局每日能印书20余万页。据此可知( )
A.照相技术随石印传入中国 B.技术革新促进文化传播
C.民族资本主导新式传媒业 D.新旧印刷技术融合发展
2.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 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 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3.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世界上首个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国家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4.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 )
A.长城 B.莫高窟 C.泰山 D.黄山
5.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
B.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唯一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6.关于文字起源有很多说法,如楔形文字是受陶筹启发,陶筹是呈现各种几何形状的陶制物,苏美尔人发现陶筹可以记数,于是产生了文字。《史记》中说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两种文字起源的共同点是( )
A.经历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 B.描绘自然景物时联想
C.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 D.雕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7.1921年,胡先骕的《学衡》杂志、章士钊的《甲寅》周刊,先后对白话文进行攻击。中国共产党也与国民党合作,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的《民国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国共在舆论上的合作旨在( )
A.进行文化上反封建斗争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批判封建教育弊端
8.中国古代很早就设有史官,老子就是著名的史官,而司马迁则是汉武帝时代的专职史官“太史令”。史官的设立表明( )
A.史学的产生 B.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始
C.史学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
9.1895年7月以来,(江西)省府南昌,“洋板书铺中异常热闹”。士绅们纷纷购阅时务书籍,尤其是《时务策学》这类书籍,更是“畅销之至”,几乎是人手一册。士绅们交谈的主题,不再是官道八股,而是时务救国。这反映了( )
A.民众借助传媒宣传新思想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书籍刻印技术取得新进展 D.地方士绅思想观念的革新
10.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对下图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 )
庞贝古城遗址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在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1748年,在对庞贝城进行考古发掘时,由于发掘时期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遗址遭到很大的破坏。
A.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 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 D.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
11.新中国教育方针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调整。依据如表可知,新中国教育( )
时间 内容摘要
1949年年底 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61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3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在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 B.将服务于经济建设放到首位
C.逐步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 D.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12.下列有关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发展的各元素,组合不正确的是 ( )
A.现实主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B.浪漫主义-大仲马-《巴黎圣母院》
C.现代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
D.民族文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4.清末新政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如同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这一现象( )
A.表明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B.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文化的垄断
15.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希望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沟通教育与职业,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人们的生计,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1919年后,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蔡元培、胡适等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救国论”。蔡元培强调教育应该独立,应当交给教育家去办。胡适强调教育救国应从自身做起,明确个体的权利,然后再履行自己的责任——救国。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运动以不同形式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救国的声势。
——摘编自吴春苗《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材料的救国思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摘编自谢留枝 李运丽《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材料二 1935年,《全国职业咨询处月刊》发表《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几项研究资料》,其中展示了对当时国内外专科以上毕业生435人求业愿望的调查结果,在1125个就业选择中,希望服务于政府机关(包括行政、司法、外交、匪区行政、边境行政等)的选择即达472个,约占到42%,教育界(包括学校、学术研究、图书、出洋考察等)也高达337个,约占30%,而希望服务商界的也达122个。
——程岩《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大学相比,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是德国小学教师战胜了或者帮助战胜了法国军队”。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
——摘编自董小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与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大抵刻版粗笨,成书不易”“坊间刻本字迹类多模糊”“照相石印可以把字缩得很小,‘印速甚快’”可知,19世纪晚期,西方传入的石版印刷较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有诸多优点,该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印刷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照相技术随石印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在新式传媒业中所起的作用,无法得出“主导”地位,排除C项;石版印刷与传统雕版并未融合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经典的《诗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派引述,并且到汉武帝时期称为了儒家“五经”这一,这有利于《诗经》的传承与弘扬,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A项正确;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用来研究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先秦许多思想家在说理论证的时候引用了《诗经》,但据此不能说明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具体的思想,不能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世界上首个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国家是法国。③是法国,C项正确;①是俄国,②是中国;④是美国,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泰山是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项正确;长城和莫高窟是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排除A、B项;黄山不是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现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成果,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各族人民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D项正确;材料说明各族人民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力量,未涉及提升全国人民的创造力,排除A项;“唯一力量”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涉及我国的文化遗产,未涉及世界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苏美尔)。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受陶筹启发,而陶筹是呈现各种几何形状的陶制物,说明楔形文字产生之初是图形特征,而仓颉造字同样依类象形,这说明两种文字经历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A项正确;陶筹不属于自然景物,排除B项;C项与楔形文字相符,排除C项;D项属于甲骨文,不属于楔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希望改造国人的思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认为文言文代表封建贵族文学,白话文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与文化的传播,国共两党都提倡白话文旨在进行文化上反封建斗争,A项正确;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封建君主专制在辛亥革命时以被推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教育弊端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我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于商代,统治阶级设立史学的目的是为其统治提供借鉴,但除此外,历史还有反思作用,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专门记载历史的人和历史著作的出现标志了史学的产生,A项正确;中国文字的出现早于史官的出现,排除B项;史学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叙述过于绝对,除了官方史官还有私人著史,排除C项;人类历史的开端不是从史官的设立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士绅们纷纷购阅时务书籍,尤其是那些关于时务策学的书籍,这表明他们在积极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这种知识的更新是他们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方式,D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书铺商家和士绅,而不是普通民众,排除A项;材料描述更侧重于土绅们对时务的关注,而非外部势力的瓜分行为,排除B项;虽然新的印刷技术可能会促进书籍的流通和普及,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技术进步的具体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64年(世界)。依据材料“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可以得出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因此对于庞贝古城遗址的保护应当强调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项正确;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不符合庞贝古城遗址保护的原则,排除A项;庞贝古城遗址属于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并不是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排除C项;造成遗址破坏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而非蓄意破坏,因此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并非保护庞贝古城遗址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9年至1995年的中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新中国教育在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的态势,A项正确;1949年和1961年的教育方针均未将服务于经济建设放到首位,排除B项;1995年,教育方针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排斥“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新中国教育曾遭受严重挫折,“持续稳定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与大仲马不符,B项符合题意;ACD项中的组合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促使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相继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新图书馆运动成效明显,不代表清末新政成效显著,而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图书馆中图书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图书馆带有公共性质,并不会加强政府对文化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至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及所学可知,15至16世纪,欧洲印刷厂的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市场状况,使的印刷业较早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兴行业,体现了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B项正确;“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与书籍传播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厂制度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清末科举改制中考试科目的变化;西学影响力的加深;梁启超等学者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书籍市场的发展;书商为读史风潮的舆论造势(史书广告的推动);传统史学仍具有生命力;史学研究具有服务于救亡图存的功能。
危机:读史的功利性不利于史学的长足发展;折射出科举改制与选拔近代实用性通才型人才的目标相脱离。
(2)出路:史书应兼具高学术水准和通俗性(可读性);对史书的编纂和出版应发挥国家管控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史书应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需求(发挥现实启迪作用)。
【详解】(1)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及所学可得出清末科举改制中考试科目的变化;由材料“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可得出西学影响力的加深;由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可得出梁启超等学者推动了史学的发展;由材料“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可得出书籍市场的发展;由材料“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可得出传统史学仍具有生命力;结合所学可得出史学研究具有服务于救亡图存的功能。第二小问危机:由材料“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及所学可得出折射出科举改制与选拔近代实用性通才型人才的目标相脱离;由材料“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及所学可得出读史的功利性不利于史学的长足发展。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由材料“《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及所学可得出史书应兼具高学术水准和通俗性(可读性);由材料“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及所学可得出对史书的编纂和出版应发挥国家管控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及所学可得出史书应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需求(发挥现实启迪作用)。
17.概括内容:教育救国思潮。评价:进步性:是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产物,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启发民智、促进社会改造和救亡运动。局限性:没有找到救国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评价:进步性:根据材料“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运动以不同形式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救国的声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产物,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启发民智、促进社会改造和救亡运动。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没有找到救国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8.(1)特点:官办学校,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学习儒家思想,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重视考试,并将其作为职业去向的重要依据;培养封建官员,维护封建统治。
(2)因素:民族工业等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探索救国道路的需要;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青年的家国责任意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太学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官办最高学府,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方式之一,通过设置太学,励行儒术,任用儒生治国,这与近代大学多元化、社会化的特征不一致。再结合材料中“经典学习”“毕业分配,根据成绩,随材而用”等信息,可得出太学与近代大学在性质上、学习内容上、培养方式和方向上的不同。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因素:结合材料中的1935年,可以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中毕业生就职愿望大多仍集中于政府机关,与传统观念中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有重要联系,也有部分毕业时愿意出国考察,是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青年知识分子不断探求救国道路,向外学习借鉴的体现,也折射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贫弱的现实,选择“教育界”的高达30%可知近代教育文化落后,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的愿望; 同时,对商务工作的选择,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职业需要反映。
19.(1)内容:推行教育世俗化;宣扬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2)评价:有助于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促进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推动了法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教育带有强烈的复仇和尚武的烙印,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其中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法国)。内容:由材料“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可得出,法国推行教育世俗化;由“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可得出,法国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由“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可得出,法国教育注重培养工业人才,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法国)。评价:根据材料“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可知,有助于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根据材料“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可知,促进法兰西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根据材料“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可知,推动了法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可知,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根据材料“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可知,教育带有强烈的复仇和尚武的烙印,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