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7: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一)本单元为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主要针对的是“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的学习,文本内容不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繁琐地介绍作者其人,大量地引入物理学方面的概念,笔者以为是没有必要的,弄不好就会成为为别家打工的店小二,而且,别人譬如物理教师未必会领你语文教师的情。
要站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的立场,立足叶圣陶先生所竭力主张的“语言的理会”,并借此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即主要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前两条。
这里还想强调一下,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教材的教学价值,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它的教学价值,如果不着意于它“如何传达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可能是语文教学严重的错误。因为它使语文课失去了自己的立科的根本。
(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所组成的联读文本中,后者是自读课文。但是,如果真的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读,结果往往是“自读等于白读”,做教师的应该力求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
(三)笔者认为,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尤其是科技文的阅读,很多时候,可能仅仅是摄取知识的阅读,即只是要知道某个东西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这是它的独特之处。有一种说法,认为所有信息类文章都“应该使人‘有所感’、‘有所思’,在科技知识的接受中体现人文精神”,这种说法其实是很可怀疑的。张五常先生所著《经济解释》说: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其意为科学要与价值判断分得很清;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语文很丰富,但语文不是大卖场!
(四)不论教哪一类文体,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提问,如果一般的学生能够顺畅地回答,甚至对答如流,其实可能是无效提问,至少是低效提问;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具体的,而非肤浅的、抽象的思考。
【附注:从上周开始,公众号设置中允许本号开放留言功能,大家在阅读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留言,公开互动交流,以利共同提高】
二、教学目的
(一)体会作者应用材料的典型性和运用语言的精准性、科学性;
(二)理清文章思路,研讨思路安排后面所潜藏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请同学们看一下作者的这张照片,你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什么?
(二)全文通读
1.做好阅读标记,哪些是观点,哪些是证明观点的材料,初步梳理观点与观点之间基本联系,标记出,概括好。要求对全文内容由概略了解。
2.请比较: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与“我的科学家的成长经验”。
(1)“历程”与“经验”:
①“历程”从写作内容上看,契合作者从物理爱好者到物理学家的成长过程:趣事引发,高中实验,及成为最后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②“历程”从写作思路上看,前后依照三个时间段逐一写来,展示了作者成长的过程。
③“经验”则是没有上述两方面的含义,且侧重介绍成功之体会之类。“历程”中,不都是成功的经验,有的经历和体验,反倒给他负面的影响。
PPT补充材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我在哈佛开始了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正规教育,但也正是在这里我对更高维数的兴趣消失殆尽”;
“我被告知:超维空间不是一个合适的严肃研究课题”;
“我不久就学会把孩提时代关于更高维数空间的念头搁置一边”。
(《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
(2)“教育”与“成长”:
①“教育”紧扣住原文一直强调的自我教育,凭着孩子的好奇和兴趣在自我探索,自行实践;
②“教育”还包含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处提到家庭教育、行文中提及和暗示的学校教育(高中、大学)及利用图书馆等接受的社会教育;
③“成长”此指人的发展和成熟。而“教育”则是强调了手段、途径,突出其过程性,不主要强调结果。而且从上面的PPT内容可以推知,他所受的某些“教育”,哪怕是哈佛这样世界顶尖大学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还遮蔽和抑制了他的成长。
【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组概念是并列的吗?】
(3)“物理学家”与“科学家”:
①“物理学家”定位准确,全文所说趣事、所举人物、所做实验,所显示的思想,都是关于或者说根底于物理学的;
②“科学家”所涉领域广泛,此处所指不够精准。
(4)“一名”与“我的”:
“一名”拉开了作者与文本的叙事距离,使行文更具客观性,叙事风格理性、平静,突出了学术类、科普类等实用性文章的语言特征;而这些不为“我的”这样的主观叙述所具有。
(二)文本细读。
1.第一件趣事。
(1)文章关于鱼池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按照何时(什么情景下)——谁在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考框架,予以概括。
第一层:平时,鲤鱼在水池中漫游,水池就是一切;
第二层:暴雨轰击水面时,鲤鱼因为睡莲的运动而困惑不解;
第三层:鲤鱼离开池水时,一个鲤鱼“科学家”去而复回,鲤鱼对它的叙述认为全是胡说八道。
(2)从上述三种情境出现的频率来看,这样的先后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①第一层是常态中鲤鱼的状态,第二层是比较特殊的形态,第三层是完全非常规的情况。如果说一、二两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第三层完全是主观想象。
②三个层次内容所显示的现象,其出现的可能性依次为越来越小。从日常生活之态, 到偶然出现的大雨,到不可来出现的拟想之境,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③如果从水池内外两个世界的关系,鲤鱼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等角度来考虑,第一层,鲤鱼基本不能感知外部世界;第二层,鲤鱼困惑于睡莲的运动所传导的外部世界对鲤鱼世界的特殊影响;到第三层次,
“宇宙之外一游”——离开了水池这一内部世界,到了完全陌生的外部世界。
(3)从如距深渊、隔着“栅栏”的水池,到暴雨冲击,睡莲摇摆的“混乱”,再到脱离水面,进入“冥冥世界”,环境不断在变化,有没有改变鲤鱼对世界的认识呢?
①作者逐步增加了两个世界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削弱了环境对认知的束缚,但鲤鱼整个族群对于外在的世界之认识依然是“水池就是一切”: 即使下暴雨的时候,它们也能杜撰出一些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欺骗自己;即使发生了穿越事件,大多数鱼还是觉得是胡说八道。
②对那个被抓出水面的鲤鱼“科学家”来说,它的认识肯定发生乐变化,虽然它也只是停留在疑惑不解,甚至“震惊”阶段。
③束缚鲤鱼整个族群究竟是什么?——哪怕环境已经发生巨变,就是它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
(4)结合前述的PPT内容,谈谈你对鲤鱼“科学家”的认识,并阐述作者对鲤鱼“科学家”的态度。
①这些鲤鱼科学家囿于片面狭隘的认知,却自鸣得意,固执地鄙弃所有不同于“熟悉的自然规律”的世界;
②这些鲤鱼“科学家”实际上暗示那些有学术地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也包括教育作者的哈佛大学那些老师;
③作者对这些鲤鱼“科学家”是很不屑的。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振动”就否定它,“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就鄙视它,这种态度会阻碍新的思考。恰恰是它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另一个世界说法的态度和他们杜撰出来的解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鲤鱼这个族群对世界的认识。
(5)语言揣摩、材料辩证:
①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莫测、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②我常想,我们就像(自由自在、自鸣得意、洋洋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③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可否改成: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人?)。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为什么要选择鳍来写?)。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
④此后,我一直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像许多孩子一样,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探索我们看不见的平行宇宙,在那里能很容易使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我长大后想知道,
A.是否在百慕大三角洲神秘失踪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
B.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我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感慨万千,桃花源之外,有一个更大维度的世界存在。
D.我对烂柯山“王子去求仙,丹成十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也充满了好奇。
2.第二件趣事
(1)"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①这句话中的"这一秘密"指什么 "
"这一秘密"指爱因斯坦的故事留给作者的悬念: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可概括为一句话:爱因斯坦一生研究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②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纵然"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幽默:为了弄清自己所想弄清楚的"上帝是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和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作者"不得已"要做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实际上,作者所要强调的是:要探索宇宙的本质,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为了追求真理,再艰辛甚至寂寞也要奋斗下去。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一位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的执著精神和坚强意志。
(2)为此,作者做了哪些努力?
阅读相关书籍,研究科学文献,尝试科学实验。
(3)对作者建立电子对撞机的过程,用概括的语言进行压缩。
(三)综合全文内容,你觉得加来道雄的教育历程,能告诉我们的有哪几点?
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人类的认知局限会对人的思想构成限制;
2.科学研究必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突破自己的认识局限;
3.要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科研文献;
4.要大胆进行科学实验;
5.要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未竞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