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 活动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 活动一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18: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整合 活动一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我的团队由我建
-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屈原》一文,深入分析台词与舞台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2、依据文本和课后拓展知识,解读《屈原》的主题。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对剧组的基本运作流程和人员分工有一定的了解,也初步了解了《屈原》和《天下第一楼》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耕,尝试通过三要素深入还原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戏剧三要素的作用并探讨戏剧的主题。
三、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迈入了戏剧的世界,在这个充满着新奇与未知的领域,大家一定还有许多谜题需要解开。比如在课下的时候,有的同学会问我:同样是理清一个故事的脉络,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小说和戏剧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呢?如果方法相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浪费时间学习戏剧呢?
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问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那么今天我们就承接上节课的内容,以《屈原》为例,看一看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究竟与小说有何异同呢?
旧识回顾: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三要素)
1、直白的描写最能说明人物形象
2、情节中的冲突与矛盾更能彰显人物性格
3、环境的烘托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生活动一:台词妙解各人物
设计意图:戏剧人物分析,一定要明确“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这一特点,通过对话或独白,把握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支架一:在读《屈原》时,发现与屈原相关的台词有: (摘抄或勾画原文) ,这些台词是 (人物名字) 说的。在这些台词中,我抓住了关键词 ,从中读出了他 心理活动/情感,从而分析出他 的人物形象,也从侧面了解到 (关联人物) 的形象。
生1:在读《屈原》时,我发现与屈原有关的台词有: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这句台词是郑詹尹说的。在这些台词中,我抓住了关键词“名望”,我读出了郑詹尹对于要杀掉屈原的犹豫和惧怕,担心贸然杀掉屈原激起民愤的心理活动,从而分析出他胆小,却助纣为虐的小人形象,也从侧面了解到屈原刚正不阿,受民众爱戴的形象。
生2:在读《屈原》时,我发现与屈原有关的台词有: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些台词时屈原说的。在这些台词中,我抓住了关键词“咆哮”“爆炸”,我读出了屈原的呐喊,他渴望风尽情地释放力量,对抗黑暗,吹散阴霾的情感,从而分析出他控诉眼前的黑暗,渴望挣脱束缚,获得自由与正义的人物形象。
师:在刚刚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注意到,大家对于台词都读得十分细致。其实大家应该也发现了,分析台词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和我们分析小说人物中的语言描写一样,抓住关键词,还原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点点和小说人物形象不同的地方呢?
生: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是多方面的,不止有语言描写,还会有动作、神态等描写,还会有环境的烘托作用。话剧里则都是语言描写。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会结合小说三要素,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当中,结合环境与人物描写,得出人物形象。那么话剧中,的确就像这位同学说的一样,只有台词带来的语言描写吗?
生:不是的,老师。戏剧也有三要素,戏剧冲突就是关键情节,舞台说明里也有人物有动作、神态和环境。
师:是的,我们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它的关键要素,这些都是我们快速把握文本内容的关键。戏剧与小说不同,它具有表演特性,受时空限制更大,所以情节更为集中,冲突更强。台词和表演有爆发力,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所以想要牢固掌握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也不能错过舞台说明这个关键要素。
学生活动二:舞台说明有奇效
设计意图:舞台说明是剧本的独特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舞台说明,是阅读剧本的重要方法。
支架二:在《屈原》中,我读到了 (勾画舞台说明) , 它的作用是(选择):①提示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等,有铺陈、渲染之效,能推动情节发展。②提示人物上下场信息。③提示人物的情态、动作,推进情节发展,为演员提供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
生1:在《屈原》中,我读到了“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它的作用是③。具体分析如下:这一段舞台说明是屈原被拉上神殿时的动作和神态,他虽身负镣铐,却依旧肆意潇洒;步履受限,却斗志昂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不卑不亢,镇定自若的人物形象。
生2:在《屈原》中,我读到了“左右二室后壁靠外侧均有门,左者开放,右者掩闭。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它的作用是①。具体分析如下:点明了舞台布景,左右两屋的门窗各异,屋内灯光昏暗,屋外电闪雷鸣。给观众一种瑟瑟发抖的寒凉之感,也隐隐感受到接下来剧情中悲剧色彩。
师:看来大家对舞台说明的把握也十分准确。相信通过刚才的两个活动,大家应该已经掌握了戏剧中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那就是抓住台词与舞台说明。那么老师想再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先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天上的街市》,他的文笔优美,描绘的画面也是宁谧万分,想象力异常丰富,这与《屈原》中的表达相差甚远,同样的作者,为何写作情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你能尝试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活动三:知人论世品主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剧借古喻今的用意,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事迹,来教育和鼓舞人,借古人之口,表达人民的诉求。
支架三:结合下列补充知识,尝试分析《屈原》的主题。
①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他一生忠君爱国,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因谗言迫害,遭到放逐。当楚国国都被秦攻破时,他毅然决然投汨罗江而死。
②郭沫若是抗战时期的历史剧作家代表,他作为进步文化界的旗手、诗人、历史学家,即从现实斗争中感受到人民的诉求,又能汲取往昔历史中的斗争力量。
③《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它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一时,每次演出都收获雷鸣般的掌声,不久却被国民党列为禁剧,不许再演。
④历史剧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却不是史实的复写。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见解、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剧也各有千秋。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已经同“原型”不一样了。
我在剧中,看到了一个 (人物形象) 的屈原,在他的背后,我感受到了郭沫若创作的目的,他想通过屈原,告诉人们(主题) 的道理。
生1:我在剧中,看到了一个渴望正义,充满反抗精神的屈原,在他的背后,我感受到郭沫若创作的目的,他想通过屈原,告诉人民要勇于反抗,向黑暗的社会控诉,争取光明与正义。
生2:我在剧中,看到了一个无所畏惧,光明磊落的屈原,在他的背后,我感受到了郭沫若创作的目的,他想通过屈原,告诉人民只有不放弃心中的坚守,向着光明,终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这堂课里,我们着重分析了台词与舞台说明对于戏剧人物形象的独特作用,也明白了戏剧艺术区别于小说的突出特点,更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屈原》的主题。相信这些专业的知识,将为大家后续创编剧本,合理分工剧组工作提供诸多便利。那么请你尝试完成下列表格,回顾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吧!
我的团队由我建 评价量表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完成两项以上为A,完成两项为B,两项以下为C)
自我评价
1 1.我能读懂对白或独白中,人物传递出的信息,并补充出他们的心理活动。
2.我能准确的找到舞台说明,并将其归类,分析作用。
3.我能结合老师出示的补充资料,快速把握要点,分析作品主题。
4.我能明确剧本写作中应具备的要素,并在后期小组合作创作剧本过程中应用。
5.我有更明确的剧组角色,并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同学互评
1.阅读文本,及时高效,不走神。
2.与同学交流人物形象时,条理清晰,表述明白,能联系文本,有理有据。
3.乐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组内人员答疑解惑。
教师总评
1.上课听讲认真,笔记工整。
2.积极回答问题,及时提问。
3.学会通过台词与舞台说明分析人物形象。
4.分析戏剧主题时,有理有据,角度新颖,思考有深度。
5.能主动挑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剧组角色,并为之努力。
五、作业布置
请按照本节课的分析方法,完成《天下第一楼》或《枣儿》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分析。并再次选择你想扮演的剧组角色,寻找你的剧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