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1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1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18 15: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1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和课后记)
教材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
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
教法指导
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
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
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
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
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 ( http: / / www.21cnjy.com )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二)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①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演示1:如图8-1所示的装置.演示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
  演示2: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分析课本图8-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_____变为_________。
(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_______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感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 _____--。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 。
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课后记:
1.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 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明。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5、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只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相互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不介绍两个力大小相等.
6、应该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有力的作用(万有引力).但本节课只是初步建立力的概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而万有引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基础,所以这里不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时,只归纳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不说“一定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