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9: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简述了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了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在本单元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启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本课三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条理清晰,逻辑关系明确。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一些“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等材料,丰富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对本节课能够有整体的时空观念的认识。
[唯物史观]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
[史料实证]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运用历史学科语言阐释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培养提取信息、材料解读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识文明的时代性和世界性。
【学情分析】
2019级学生是山东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第三届学生。面对着文理分科被取消,学生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门科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三门学习科目。相比于传统的文科组合,这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知识面更宽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同学的地理知识欠缺,导致识图能力稍弱;部分同学的政治知识欠缺,使他们在学习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问题时稍显困难。好在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且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像是本课书中涉及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同学们已经掌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的联系;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2020年充满了波澜。10月,就在人们还在回味双节假期的快乐回忆的时候。青岛,再一次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短短的5天时间,实现全员核酸检测。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奇迹?这一奇迹的发生离不开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而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今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一下文官制度的来龙去脉。
新课
从历史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将课程目标分解为3个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对本节课能够有整体的时空观念的认识。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本课的标题叫西方的文官制度。什么叫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开始于英国。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开始于英国,昨天留的预习任务大家都完成了吧。哪位同学主动来展示一下?
表现方式1:表格
时间 事件
18世纪初 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议会开始限制国王任命官员权力。
19世纪初 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政府内部出现了政务官和事务官。
1853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人事改革
1854年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
1855年 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设立英国文官事务委员会
1870年 政府再次颁布枢密院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表现方式2:时间轴表现:(询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思路)
上面提到,在19世纪初,英国政府设置了常务次官职位,将政府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和事务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这两种职位呢?
思考:英国政府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不同之处
英国政府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不同之处
人员构成 权力 是否受到党派影响 任期
政务官 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 决策 受 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 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 执行 不受 长期任职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后,保障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为英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看到英国的变化后,也纷纷模仿英国,开始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官制度。例如,美国在1883年颁布《美国文官法》确立文官制度。在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也都确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则
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体现在相关原则的确立。例如:……。
“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论功晋升、职务常任、法律保障、纪律严明、政治中立。”
其中的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论功晋升我们在学习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之前有同学跟我讨论过咱们这个学科核心素养里面的“历史解释”的问题——用历史学科语言阐释相关问题。有一些历史学科语言可能同学们很难总结出来,比如这个政治原则中的术语。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这类术语的分类整理工作,用的时候结合材料的中心议题,用适当的术语来阐释就可以了。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八个术语记录一下,然后我们一起阅读几则材料,把它们对号入座一下。关键词是什么?
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1870年英国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从此以后,除文官事务委员会根据成绩录取生任用人员外,没有其它途径可以使任何人进入机关。
——宋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政治中立:
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不得参加赢利性的经济活动;参加政治活动要经政府批准,并要受严格的限制。
——宋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纪律严明:
西方各国对文官普遍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例如要求文官必须忠于国家,忠于政府,严守国家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等等。与此同时,各国都有比较完备的关于文官的法律、法规,对文官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做出了十分详备的规定。
法律保障:
一是法律对文官的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或因违反纪律受到不适当处分时,有权向司法机关或有关专门机构提出申诉,并受到法律和法律程序的保障。
1883年美国政府颁布“彭德尔顿法”《美国文官法》。
1947年,日本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
1949年,联邦德国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50年又颁布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公务员法》。
职务常任:
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一旦获得聘用,若无严重过错或其他意外,便可终身任职。
论功晋升:
英国建立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文官可以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合作探究一]:约翰是一名立志成为优秀高级文官的大学毕业生。在遵循文官制度原则的前提下,你有什么建议吗?为什么这么建议?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说,把历史事件放回到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能帮助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之前,一直延续着中世纪以来的传统选官制度。自18世纪初到1870年最终确立期间,爆发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政治上有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文化上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些历史事件对英国文官制度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哪又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结合课本和材料以英国文官制度的诞生为例,一起探究下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介绍:中古时期欧洲官员大多是国王和权贵常常凭个人的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官员也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这种选官制度,我们一般称之为恩赐制。恩赐制从中古时期一直延续到17-18世纪,政党政治出现后,为政党分肥制所取代。
但是,这两种选官的制度都没能延续到今天。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课文的第一子目,请一个同学读课本第一、二小节,
请大家看这两段材料,结合课本思考一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有什么弊端?
材料一:伊丽莎白晚期不加节制的赏赐官职和土地。卖官鬻爵的现象极其严重。买卖成交后,新上任的官吏便加倍搜刮,以补偿自己买官时花去的钱财。詹姆士一世最大的问题是滥用宠臣,使一些没有能力而贪图私利的人主宰了王室政府。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在政党制度建立初期,在选举中获胜的执政党都把政府的官职作为战利品酬劳,对该党有功和对选举胜利作出贡献的人,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考虑不多,甚至根本不加考虑,公开的进行“肥缺分赃”。
——古燕著《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带来腐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探究: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建立的关系。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
——据梁宁森《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工业革命爆发后,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探究: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启蒙运动与文官制度建立的关系。
材料四:在联合体中,每个联合者及其自身的权利都转让给了联合体,联合体又给予个体约定的权利·····联合体中的成员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权利。
——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启蒙思想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
探究:结合课本及材料,谈谈你对段历史的理解。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中国隋唐以降科举制的影响。
教师总结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自主小结]:学生归纳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历史因素:传统制度的弊端(恩荫制和政党分肥制)。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普遍确立和完善。经济(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爆发后,社会分工日益复杂。文化:启蒙思想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外部影响:古代中国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分析,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分析“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以及探究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进而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利用学生自主归纳,锻炼学生整理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教师引导: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借鉴中国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那么两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表格。
[合作探究二] 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对比古代中国科举制
小组展示: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合作探究三]结合本课所学及课本第29页的两则材料,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为何撒切尔夫人和列宁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小组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
积极作用: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保证了政府工作 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消极作用:文官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增多,加大国家财政负担。官员层次增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刚才我们引用了这则材料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文
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重新审视这段材料,不难发现,孙文先生除了阐述了古代中国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关联,同时也揭示了英国文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那就是:英国乃至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进而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历史解释。
整体建构
结语: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今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在路上,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感受……
“改革具有继承性、创新性、渐进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历史启示我们,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同学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板书设计】
西方的文官制度
建立过程
英国:18世纪初-1870年
美国:1883年
法国、德国、日本:二战后
制度的原则
公开竞争等
历史背景
历史传统;经济根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外部因素
历史影响
国内:积极、消极
国外:借鉴
【课后反思】
本课紧密围绕“西方文官制度”这一主线,始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通过探究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来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其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理清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探究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建立的关系,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增强学生们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进而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历史解释。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任何制度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不断探索使之臻于完善。
本人认为本课的亮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知识解读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因为课本上这一部分的叙述较为直白和平淡,史料性不强。而通过给定的历史名词术语,让学生选择和应用,避免了对于专业术语的陌生感,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用术语去表达、去证明其特点更加符合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学生的挖掘和调动还不够深入,教师主导色彩还是太强。
【评测练习】
“当君主势微,议会往往会成为贵族内讧、打击对手的政治平台。”下院议员由各郡推举而非通过恩赐制当选。然而直到14世纪末,立法活动被上院贵族所把持,下议院只能偶尔作为次要角色参与。由材料可知14世纪之前的国王( )
A.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
B.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C.议会制约君主进行政治恩赐
D.上下两院联合行动制约国王
19世纪初,英国新掌权者往往竭尽全力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合法”地进行肥缺分赃。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化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制度的确立 D.国王地位的下降
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
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据统计,英国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初到 50 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 900 万英镑增加到 1 700万英镑。该数据说明(  )
A.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增加
B.文官队伍增长导致政府管理混乱
C.文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D.政府机构设置增加造成入不敷出
1855 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关于录用英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规定:通过考试和审查等手段对候选人进行甄别,再将其中符合要求的考试者分配到缺人的部门,最后经过短期试用后正式任命。这项规定(  )
A.直接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B.公开的竞争考试有利于选拔文官
C.改变了文官体制不合理现象
D.出发点在于缓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美国打破了英国文官制度中品位分类的等级观念,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  )
A.否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理念
B.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
C.杜绝了行政工作的懈怠和懒散
D.极大地提高行政部门的效率
有学者指出,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
A.西方哲学家功利主义思想
B.政府管理模式落后与陈旧
C.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
D.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的需要
1854 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后,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