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通过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学习,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掌握晚清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比较科举选官和学堂选官的不同,认识官制改革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评价科举制度的废除、选官制度改革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学部、新政、学堂选官制度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宫员选拔制度”的学习,了解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建立和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过程的学习,理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分析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五权宪法、《文官考试法草案》、“甄别”、《公务员任用法》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新中国干部制度特点的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评价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千部干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及材料:
光绪帝 袁世凯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师】:通常我们谈到分水岭会想到什么呢?
【生】: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光绪帝下诏退位
【师】:为什么罗兹曼会在《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中谈到1905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看能否找到答案。
【新课讲授】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出示材料: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
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师】: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其中针对教育的改革两位维新人士也有相关判断,严复提出了科举制的三大弊端,康有为也提出了僵化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必须进行改革。清末的科举制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教材38页第1段和第2段前2行内容,回答问题。
【生】:科举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变革的背景
①晚清之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浓厚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
(2)内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3)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出示材料:
材料 光绪三十一年(1905),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 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所以“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八月,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师】: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废除的?科举制废除后实行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生】:回答问题:科举制的废除
(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2)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出示材料:
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
【师】: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两则材料,科举制的废除有什么意义呢?包括开篇我们提到的罗兹曼认为“1905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请大家讨论并回答。
【生】:略
【师】: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破除 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的思想基础,在推动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罗兹曼认为“1905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过渡:科举制废除之后,官员要如何选拔呢?
清末新政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出示材料: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华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师】:清末新政开始后实行了怎样的选官制度?它们是如何确立的?内容是什么?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39页,回答问题。
【生】: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1)新政开始后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1)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内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确立:1906年,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内容: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师】:科举制度和学堂制度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目的:科举制度为了选拔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员;学堂制度将育人、取才于学校合为一途。内容:科举制考四书五经,学堂制考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知识。
过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新的发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出示材料: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更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师】: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有对选拔官员有怎样的想法?。
【生】:①考试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选拔必须经过考试②不能凭君主一人的喜怒选官,要选到称职的国民公仆,必须独立行政部之外才能做到。
文官考试思想:
(1)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师】: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生】:发扬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去除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2)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师】:北洋政府在实行考试制度的同时还实行了甄别制度,甄别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生】北洋政府时期的甄别制度
(1)含义: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2)影响: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出示材料: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 “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 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建立的?阅读教材40页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建立:
(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4)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出示材料:
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词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汪振国:《国民党时期的文官考试与文官制度》
本来以考试的方法来为国求才,实在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只可惜在现状之下,引荐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政治上升官的黑幕总是不绝的演出来。
——《现公务员之考绩与淘汰》1934年1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社评
【师】: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专业化、科学化,利于人才的选拔;但是尽管制度规定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区分“干部”和“干部制度”的含义:
“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制度”: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陆续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千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
——白钢《政治制度史》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发展历程:
(1)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
(2)发展: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出示图片及材料: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从1978年到1988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期,改革的内容是对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各方面进行兴利除弊。如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原则,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
——白钢《政治制度史》
【师】:干部制度改革初期侧重于哪些方面?
【生】: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
干部制度的意义: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展示 “公务员”的含义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师】:阅读教材42页内容,回答问题。
(1)公务员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2)公务员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3)公务员制度建立有怎样的影响?
【生】:(1)过程:
①建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法制化: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发展趋势
①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
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渐完善。
(3)影响: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课后总结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在洋务运动和戊戊变法的推动下,清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改革选官制度。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文官制度的建设。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人法制化轨道,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板书设计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受到冲击
2.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选官制度的改革
1.初步改革
2.全面改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官员选拔制度
2.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3.评价
(二)北洋政府时期
1.官员选拔制度
2.评价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含义
2.演变
(二)公务员制度
1.背景
2.形成过程
3.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