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9: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
第一单元 《国家制度》
审核: 学科主任: 包科领导: 年级主任: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
2023年7月
第一单元 国家制度
——汇中西典章制度史,探经国治世之良策
本单元包括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4单元的内容,介绍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与管理、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在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关系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政治体制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2.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研读文本,梳理出古今中外国家制度发展演变线索,说出主要国家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2.借助271BAY资源和相关史料,中西对比,从不同角度阐释国家制度的延续、变迁及相互影响。
3.以史鉴今,结合具体史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智慧,总结史料实证的方法。
4.以“中西方制度的演变”为主题重构思维导图,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自我测评
1 能够按时序讲述中西方政治制度、选官任官制度、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能够从多种形式的史料中提取出与国家制度变迁的有效信息;能够区分中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制度的主要类型;能够结合地理、经济等背景分析古今中外制度的基本特点。 ☆☆☆☆☆
2 能够结合地图信息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罗马共和制与帝制形成的特定时空条件;能够比较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趋势;能够分析近代欧美各种政治制度确立的原因;能够分析各种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发挥的作用,熟悉国家治理运行机制,理解国家治理的智慧。 ☆☆☆☆☆
3 能够对多种形式的原始史料所蕴含的有关国家制度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提取,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比中外制度的特点,在全球视野下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制度的发展与变革,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树立制度自信。 ☆☆☆☆☆
4 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中全方位阐释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各自特点,并准确描述中西方各种制度的共性与个性;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综合解读,从而得到合理的历史结论。 ☆☆☆☆☆
单元任务 学习 阶段 学习任务创造 学习过程实施 学生学习领导力提升
汇中西典章制度史 探经国治世之良策 整体 感知 4学时 梳理古今中外制度演变脉络,识制度的多样性 1.自主研读课本,标注出重点,概括出课题、子目、正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关键词解读课本目录。 2.用思维导图理顺国家制度发展脉络,说出国家制度发展与变化的表现。 3.提出预习中的疑问,写在271BAY问答交流区域。建构思维导图。 1.每一名同学认真阅读单元目标和单元导航,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学习小组长把控好成员学习进度,按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3.课堂上人人参与组内讨论和班级分享,依据评价量规组内评价。
探究 建构 2学时 汇中西典章制度史,探经国治世之良策 1.研究史料,能够说出中外国家制度的演变历程,归纳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 2.结合271BAY资源,分析中外国家制度发展与变化,解析国家治理运行机制。 3.举例说明国家治理所体现的智慧。 1.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谈谈中外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高效学习小组,及时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所学。
应用 迁移 2学时 以史鉴今,论证中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 1. 梳理中外国家政治、选官、民族关系的演变及制度变革的脉络。 2.依据史料,对比中外制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独特性。 1.利用小组加强协作,通过271BAY拓展历史研究视野。 2.小组分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重构 拓展 2学时 重构思维导图,阐释对国家制度的认识 1.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构。 2.限时过关,教师评价。 3.用唯物史观谈谈对国家制度的认识。 1.依据本单元学业质量水平和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价。 2.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
【本单元学习目标追求】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中关于制度强调了七点:一、要讲一个时代的制度必须结合那一时代的人和事;二、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才能推行;三、制度是随着人和事变动的,某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四、制度的创始乃至成熟,必有外在需要和内在的用意;五、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利有弊,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六、讨论一项制度,除了重视时代性外还应该重视地域性;七、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本单元我们一起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制度的沿革,探究治国理政的智慧。
【学习目标】
1.根据文本,梳理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主要发展线索,简要说出制度的由来和概况。
2.借助271BAY资源,建构“国家制度”的思维导图,总结不同制度演变的时代背景。
3.结合不同国家的治国策略,说明中西方制度文明的多样性。
【学习资源】
【情境任务】
典章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中外历代统治者是十分重视政权制度建设的,并留下了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操作方式。了解各个政权的典章制度,也就掌握了一个展望历史、尤其是统治手段的窗口。
学习活动一:自主梳理教材第1、2、4单元,勾画、标注课本,概括出单元、课题、子目、正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梳理出中外政治制度,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脉络,形成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二:中西方制度文明的多样性
中西方在原始社会都是原始民主制,但在走向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出现了民主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分叉.曹沛霖教授认为是地缘、商业和血缘三个因素造成了这种分叉.本文的补充是:中西方在分叉源头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分叉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叉以后又有三个因素使得分叉固化了,即:中西方不同的政体样本、不同的政治思维和不同的政治实践.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的解决只能是推行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使这种分叉最终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
——卢向国《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的原因分析——对曹沛霖教授观点的补充》
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中西方政治制度是如何“分叉”发展的。
【我的疑问】(写下你在梳理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学习目标】
1.研读史料,总结影响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国家制度,结合国情概括制度运行的特点。
2.借助271BAY资源,分析影响制度形成和变化的社会因素,从不同角度阐释制度的延续、变迁及相互影响。
3.立足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治理所体现的智慧。
【学习资源】
【情境任务】
制度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一定的政治制度、官吏选拔与考核制度、民族与外交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以及与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等成果,制度的发展与影响历史发展的诸要素相得益彰。中国光辉灿烂的制度文明都是在一定时期采取相应的制度对社会进行治理。西方制度发展的历史是一条曲折的民主之路,经历从辉煌的俱乐部到“民主天堂”的转变。回眸这些变化,我们愈发坚定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之路的责任感。
学习活动三:汇中西典章制度
专题一:探寻中国从专制到民主的漫漫长路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之所以会采取当时的体制和结构形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也是经过当时的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的反复筛选和论证,经过当时社会政治实践检验的。我们一方面应看到,中国悠久的政治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强,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从公元前2 世纪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及其运行,对于抗御外来侵扰(侵略)和保卫本国,都曾起过不容否定的作用。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上书光绪帝的奏折中,康有为摘引了《孟子》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制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其后的孙中山却指出:“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史》和党的十八大报告
1.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制度的相关内容,列举政治制度“不是偶然”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专题二:探寻西方政治从“辉煌俱乐部”到“民主天堂”的发展历程
辉煌的俱乐部——希腊的公民政治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
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等级的堡垒——西欧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主和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封君封臣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封君与封臣任何一方违反宣誓约定,对方都可以重新寻找封臣或封君。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世界古代史资料选辑》
民主的天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三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并简要分析演变趋势出现的原因。
学习活动四:探经国治世之良策
专题一:中国的考试制度
材料一 在(北宋)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上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在此之前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凡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这支队伍当时有2900万人,机关、企业、事业干部都在里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
——《中国组织人事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及原因,并综合材料二评析科举制度。
2.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国考试制度的看法。
专题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 随着社会化大工业及城市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
——程西筠《从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取》
材料二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学习目标】
研读史料,进一步完善国家政治、选官、民族关系的演变脉络,总结其阶段特征。
联系所学和271BAY资源,对比中外制度,总结不同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
结合具体实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学习资源】
【情境任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相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学习活动五:从历史沿革看中国智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学习活动六:从中西方制度对比来看国家治理智慧
(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高二年级某一历史兴趣小组追本溯源、因袭变迁,对古代中西方各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写出了《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通史》的写作提纲,以下是节选的目录:
章节 目录
第二章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先秦)中央行政体制的演进
第二节
第三节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巩固与发展
第四节 (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
第五节
第五章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古罗马贵族共和制
阅读上表,领会编写思路和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简要阐述。
(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因袭变迁的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二)近现代中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可以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势的完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
——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材料二 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材料三 1883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彭德尔顿法。其基本要点是:
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
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
设立非党派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四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和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4)通过对中外政治体制变化的研究,请你谈谈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
学习活动七: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中,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多特色和优势,如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统一,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之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发掘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将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请结合提供的史实与时政,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
【学习目标】
1.重构中外制度演变的思维导图,对照核心问题清单进行自我达标,人人过关。
2.完成单元过关,以“制度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说明国家制度之间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3.结合271BAY资源,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学习资源】
学习活动八:对以下重点问题理解掌握,小组合作完成自评及互评,人人过关。
核心问题清单 自评(每小问5分)
1.秦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及特点
2.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重要制度的内容、特点、意义)
3.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政治机构、特点)
4.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及评价(英美为例)
5.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6.解读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7.中国选官制度:演变过程?标准?特点?演变趋势?变化的实质?
8.西方文官制度的演变背景,经过,影响
9.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0.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1.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2.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学习活动九:体系重构——收获与反思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自选角度完善或者重构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特别标注出政治制度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学习活动十:限时单元过关
要求:用对待高考试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限时过关。
1.限时45分钟,完成《中西方国家制度的演变》单元过关,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2.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勾画关键词,划分层次进行归纳概括。
3.卷面要书写认真、规范,提示语、序号化。
一、选择题(共15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2·辽宁省丹东市一模·2)史载,汉初“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汉典旧事,丞相有请,靡有不听……王者待之以殊礼。在舆为下,御座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这表明汉初(  )
A.丞相位高权重受到尊敬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
C.皇权受到相权有效制约 D.丞相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2.(2021·山东枣庄八中月考·2)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35年 派唐蒙出使夜郎,于其地置犍为郡
公元前127年 派卫青、李息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
公元前105年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公元前101年 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
A.凿空西域,对外交流 B.经略边疆,民族交融
C.滥用民力,统治腐朽 D.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3. (2021山东济宁期末,3) 图1、图2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利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4.(2021·山东潍坊·高二阶段练习)下图描述了1904年7月河南会试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废除科举制度已成民众共识 B.学堂选官制度仍未设立
C.科举制度不利于新学的发展 D.选官制度变革进展缓慢
5.(2022·山东·曹县第一私立高中高一期末)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
6.(2022·山东淄博·高二期末)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  )
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
7.(2021·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上期末·12)某罗马历史专家对公元前190—前189年罗马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并绘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可以推断(  )
机构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主要活动 1.根据元老院命令抽签分配行省。2.来利乌斯不仅为克雷莫纳等殖民地征集了足够的殖民者,而且让元老院同意两个殖民地。 1.元老院决定抽签分配执政官行省,并命令征集更多军队,重新装备舰队2.批准根据指挥官斯奇庇奥提出的条件与安条克签订的条约,并建议公民大会照准。 1.根据元老院的要求,批准对安条克的条约。2.举行执政官和裁判官选举,只有诺比利阿获得多数票当选。雷必达据说因未得元老院许可私自离开自己管理的西西里行省,不受欢迎而落选。
A.执政官直接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公民大会是真正意义的权力中心
C.政体具有明显的贵族寡头色彩 D.罗马政体分权制衡机制较为明显
8.(2021·福建省南平市高二上期末·4)内阁初设时,“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但明代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类似汉唐宰辅。内阁权力的变化体现了明朝(  )
A.宰相制度的再现发展 B.中枢机构的自我调节
C.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D.专制皇权的渐趋衰弱
9.(2021·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考试·2)商鞅变法时,“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商鞅意在(  )
A.推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加速宗法关系的瓦解
C.以法治思想来构建家庭伦理秩序 D.消弥德治与法治之争
10.(2021·湖北省高二上期末·14)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上任后仅三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在他任职的8年内,先后撤换约1/5的联邦政府官员。这反映了美国(  )
A.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B.选官制度亟需变革
C.分权制衡原则被打破 D.总统破坏民主政治
11.(2020·山东·新泰中学高二期中)“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美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原则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革命的彻底性
C.全体市民的素质高低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2.(2021·山西省吕梁市高二上期末·1)下表为秦朝九卿的职责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秦朝九卿的设置(  )
名称 职责 名称 职责 名称 职责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 太仆 负责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郎中令 宫殿警卫 宗正 负责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卫尉 宫门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和官府手工业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A.旨在分散中央各部的权力 B.完善了中央行政部门职能
C.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 D.改变了各部门的混乱现状
13.(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受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  )
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 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 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4.(2021年山东泰安期末,10)我国在199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  )
A.现代化进程是计划逐步发展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15. (2020山东潍坊期末,9)新中国成立之初,多边外交活动并不多,在国际社会许多领域都没有中国的行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了突破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战略开始有“否定性批判,转为建设性,逐步参与”,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材料表明(  )
A.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多边外交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C.中国始终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D.中国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变化
二、材料题
16.(2021·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上期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国家权力关系比喻成图7、图8所示的建筑结构。
任选一种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7.(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材料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始于东印度公司。1853年,英国政府趁公司更换其统治印度的特许证之机,剥夺了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与此同时,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发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为英国本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创造了舆论。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并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文官委员会一直独立管理考试事务,虽然一度被并入文官事务部,但仍独立工作。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一战因为许多青年人参加了战争,过了考试年龄。1918年1月2日财政部任命的格莱斯顿委员会将文官制等级结构分为五级:A.行政级,B.一等书记级,C.二等书记级,D.女书记员级,E、速记、打字级。二战后,公务员规模急剧扩大和勃兴的科技革命,促进了1969年的富尔顿改革,力主打破通才的垄断,更加重视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英国文官委员会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变化,说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单元拓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许多跨越时空的文明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厚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具体表现如表5。
表5
中国传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内容
1 中央集权政治凝聚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 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3 德主刑辅法治体系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尚贤用能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5 民本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 严格吏治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
7 天下一家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8 协和万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 天人合一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摘编自卜宪群《彝伦攸叙与守正创新——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表中所列中国古今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一单元《国家制度》纠错反思总结提升
应得分 实得分 失误分
问题及改进措施:
【单元学习过程评价】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描述 优秀 (5星) 良好 (3星) 加油 (1星)
自主学习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非常渴望、信心充足、专注投入,能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发展与变化,并提出了自己有价值的疑问。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全程参与,有自己独特地见解,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做到小组合作氛围轻松愉快。在讨论中能对国家制度的演变有新认知。
展示质疑 研究成果紧扣主题、有新意,能用不同的形式在组内或班级内积极展示自己的观点。能在班级分享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或解答同学疑问。
学习成果 表达方式多样,素材选取丰富、立意高;表达形式新颖和逻辑清晰;现实感强,给人以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