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19: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知识点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
(1)背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4.二战后
(1)表现
①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知识点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1)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④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⑤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评价
①积极
a.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消极
a.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现代中国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考点0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下表是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从中可知这种情况
月收入 (四口之家) 50.00 80.00 100.00 130.00 200.00
儿童津贴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房屋津贴 22.55 17.60 13.89 8.29 0.00
家庭收入补助 22.50 7.50 0.00 0.00 0.00
学校免费午餐 5.00 5.00 0.00 0.00 0.00
纳税 0.00 -7.88 -13.88 -19.88 -43.83
国民保险 -4.50 -7.20 -9.00 -10.80 -18.00
实际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 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 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本收入不同的家庭,在经过交税、接受补助之后,各家庭间实际收入差别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的总体支出和负担能力,故B项排除;由表格可知,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故C项错误。
2.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对美国宪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项;材料强调发挥地方自治的作用,受其影响,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可知,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可知,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0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19世纪末,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俾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B.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C.政府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社会保障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釆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C正确;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排除A;当时德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即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些规定反映出英国
A.社会保障适应社会发展 B.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C.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救济观念走向人道
【答案】A
【解析】《济贫法(修正案)》规定的“低于舒适原则”是鼓励人们进行劳动,保证自由劳动力的供应,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保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故B项排除;“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2012·海南高考真题)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答案】B
【详解】
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
2.(2016·全国高考真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详解】
(1)第一小问应注意区分社会救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容易理解,就是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从根本目的来看,政府的社会救济着眼点还是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增强政治认同。第二小问可从社会救济的参与者、救助对象、救济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概括即可。
(2)从材料可知,近代英国的救济制度只针对确实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而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它包含了失业救济、婚姻家庭救济、教育救济等等多种层面;且由于社会财富再分配,低收入者得到的救济力度更大。
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第(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
一、单选题
1.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 B.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
C.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 D.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
2.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 B.践行凯恩斯主义
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D.健全法律体系
3.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80年代初以后稳定7%左右。这反映出
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 B.福利保障社会化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丧失 D.福利国家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阀
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
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5.政府开支体系包括国防、行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1965-1983年间,法国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这一变化有利于
A.实现部分社会财富再分配 B.提高国家垄断资本经济效益
C.降低国家对税收依赖程度 D.发挥私人垄断企业社会价值
6.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保障体系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8.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实行自治。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传统是
A.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治理 B.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C.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时期城市治理以王权为中心
9.下图漫画反映了
A.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B.福利制度与债务危机存在关联
C.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性 D.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依然存在
10.有学者指出,如果公民失去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那么一方面国家将必须使用暴力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不能用文化力量来凝聚公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导致国家合法性的危机,而近现代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重建这种国家合法性的过程将极为漫长,代价将极为高昂。这表明( )
A.国家的存亡须经历曲折的历程 B.国家的存在是个人存在的前提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历史经验 D.爱国是国家存在的重要条件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哗《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到指责的对象。面时质疑,加拿大各界也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指向本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评估和反思。而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尔罗尼执政时代——加拿大费雷泽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克认为,当时对加拿大失业政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对人们成为失业者的支出的太多”。
——《二战后加拿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对比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所学指出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拿大“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原因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2.阅读材料,定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治、地方主义和法治是英国传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形成,出现了自治市与郡、教区并立的权力结构。议会改革之前,王室和议会很少过问过地方事务,中央也无专门部门管理地方事务。19世纪30年代郡议会的形成开启了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民主化进程。系列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这些议会使英国的地方自治体制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英国中央政府于19世纪80-90年代完全改组了地方政府体制,建立了选举产生的双层的城市—乡村地方政府结构。
——墒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1954年宪法规定基层政权架构为乡镇建制,但未对村一级作出规定。1982年宪法对乡村体制作出了新的调整,重新理顺了乡镇与村的关系,确立村民自治制度。一方面,恢复1954年宪法对乡镇建制的规定,改变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另一方面,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居民委会或者村民委员会。1989年制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由此,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立了“乡政村治”架构。
——摘编自候晓光《村民自治研究》
材料三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让会主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没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地方自治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地方自治体制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地方自治体制对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法国财政大臣惊叹英国在管理中将财政状况公布,拥有强大的信用,可见英国在治理中方法得当,故B正确;根据材料,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及法国,但可以靠信贷维持与法战争,这看不出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故A错误;根据材料“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可知英国并非因为信贷金融关系发达,故C排除;材料信息与契约精神无关,故D错误。
2.C
【详解】
德国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俾斯麦的言论充分证明当时德国是将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统治的手段,即通过社会保障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C正确;社会保障并不能防止地方割据,排除A;凯恩斯主义实行的起点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社会保障而非法制建设,排除D。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下降,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实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这说明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化应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B正确;福利投入于国家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减少国家干预后社会得到了发展,而非强调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排除D。
4.D
【详解】
材料反映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不在强调政府主导,而是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尤其是英国的基层治理减少了政府的直接参与,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故选D;材料措施减少了政府开支,增强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扩大了社会资源投入,故排除ABC。
5.A
【详解】
政府开支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这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A正确;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利于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排除B;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意味着需要增加税收,这必然导致政府对税收的依赖程度上升,排除C;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体现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排除D。
6.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现在我国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所以C错误。
7.B
【详解】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说明基层社区承担很多政府功能,故选B;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理,未体现加强经济干预,故排除C;根据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而不是增加,故排除D。
8.B
【详解】
从古希腊时期的村社自治、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城市自治和基督教会的作用等,可以得出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上具有自治传统,B项正确;教会只是中世纪基层治理的形式之一,并非一直为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中心,A项错误;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只适用于古希腊时期,C项错误;中古时期西方城市治理以“王权”为中心与“(城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不符,D项错误。
9.B
【详解】
根据漫画中的配文“希腊债务危机”“欧洲高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实行高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漫画反映的是福利制度与债务危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B正确;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A;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到一体化,排除C;漫画涉及的是福利制度和财政危机之间的矛盾,而非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排除D。
10.D
【详解】
题意强调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情感是国家存在的重要条件,故D正确;A是对题意的误解,题意强调公民失去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国家的存亡才曲折,故A排除;B题意没有体现,排除;题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C排除。
11.(1)特点:历史悠久;由民间发起;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
(2)不同之处: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
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或答国家干预财富的再分配,或答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公共开支;混合经济出现等。
【详解】
(1)特点:根据“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由民间发起,属于宗族慈善,由大家主持;根据“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得出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帮扶内容广泛;根据“如义庄、义田、义塾等”得出同形式多样。
(2)不同之处:根据“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得出采用立法手段;根据“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得出内容更完备;根据“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得出同对象更全面;根据“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得出影响更深远。实质:结合所学可得出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或答国家干预财富的再分配,或答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原因:根据70 年代危机及滞胀的角度概括,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根据“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到指责的对象”得出“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措施:根据80年代的内容可概括得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公共开支;混合经济出现等。
12.(1)条件:具有地方自治的历史传统;议会改革的推动;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英国中央政府的推动。
(2)相似之处:中央政府主导;设立专门机构推进;立法保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选举为主要方式,体现了民主性。
(3)历史意义:是对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启示:体制改革要与国情相符,与时俱进;保障基层人民的民主权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
【详解】
(1)据材料一“自治、地方主义和法治是英国传统”得出具有地方自治的历史传统;据材料一“议会改革之前,王室和议会很少过问过地方事务,中央也无专门部门管理地方事务。19世纪30年代郡议会的形成开启了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民主化进程”得出议会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一“系列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这些议会使英国的地方自治体制走向现代化规范化”得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据材料一“英国中央政府于19世纪80-90年代完全改组了地方政府体制,建立了选举产生的双层的城市—乡村地方政府结构”得出英国中央政府的推动。
(2)据材料一“英国中央政府于19世纪80-90年代完全改组了地方政府体制”、材料二“1982年宪法对乡村体制作出了新的调整,重新理顺了乡镇与村的关系,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得出中央政府主导;据材料一“一系列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这些议会使英国的地方自治体制走向现代化规范化”、材料二“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得出设立专门机构推进;据材料一“系列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材料二“1982年宪法对乡村体制作出了新的调整”“1989年制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一“王室和议会很少过问过地方事务,中央也无专门部门管理地方事务”、材料二“乡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得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据材料一“建立了选举产生的双层的城市—乡村地方政府结构”、材料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出以选举为主要方式,体现了民主性。
(3)积极意义:据材料二“1982年宪法对乡村体制作出了新的调整,重新理顺了乡镇与村的关系,确立村民自治制度”结合所学,从是对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分析归纳;据材料二“1989年制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结合所学,从推动基层民主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归纳。启示: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材料中、英两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对比,从体制改革要从国情出发的角度分析归纳;据材料二中国地方自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从体制改革要与时俱进的角度分析归纳;据材料三“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保障基层人民的民主权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归纳,等等。其它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