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丕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苏轼
朗诵导入
说“木叶”
林庚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木叶”:文章论题
《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
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
“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学习任务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
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
划出作者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注意问句),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
关键性问题 推进作用
木叶是什么呢?
古诗词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呢?
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下会用木叶?
木字为何有这种特征?
关键性问题 推进作用
木叶是什么呢? 解释“木叶”,引出木叶与树叶的对比
古诗词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呢? 诗歌中会省掉树,却不会省去木,引出对木叶的分析
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下会用木叶? 引出木叶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字为何有这种特征? 触及诗歌的暗示性,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学习任务二:梳理内容 完成导图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熟读原文,完成内容导图。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前知反馈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颜色性——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前知反馈
思路概括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其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学习任务三: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朗读4、5、6三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列表格: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
“落叶” “黄叶”与“落木”
“木叶”与“落木”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树”有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的饱满之意,“木”则疏朗、干燥,有落叶的因素,有悲愁的意蕴。
“落叶” “黄叶”与“木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叶”是包含着水分繁密的叶子。与“落木”相比,“黄叶”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木叶”与“落木” “落木千山天远大”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而“木叶”本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叶,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
落木,无绵密之意,疏朗
小结:
①“木叶”在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途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是典裂的清秋的性格。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
③“树木”与“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你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由此说明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叶多且饱满)
(落叶且空阔)
午阴嘉树清圆。
学习任务四:抓住暗示性 鉴赏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例如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分析以下诗句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句诗在 的场合下,运用 这一意象,柳含有 的因素(意味),诗人通过它来表达 的情感。
这句诗在 的场合下,运用 这一意象,水含有 的因素(意味),诗人通过它来表达 的情感。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木”具有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第五自然段第一句)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作者林庚清晰地解答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有修养的诗人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发掘出来将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落)木(叶)具有树(叶)所没有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气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让诗歌意象更具感染性和启发性。
课堂小结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讲究含蓄。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搜集有关言“月”“梅”意象的吉典诗词,认真品味欣赏。说说自己的感悟,写成小论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作品:梅: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吹梅》等。
月:曹操《姮歌行》、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社甫《月夜忆舍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墟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拓展一:“月”的意象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圆月升起,表达月夜的怀远之情。
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因江流而月涌,描绘了雄浑壮丽画面。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借月缺表达与情人分别后的孤寂、惆怅。
②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描写了月照溪水的情景,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好像原来月亮是有声的,“冷月无声” 写尽扬州城的寂静与荒芜。
拓展二:“江”的意象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画面。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写出了“江” 之壮阔与川流不息,与落叶“萧萧” 之悲凉构成了悲壮的画面。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愁苦。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写出了忽闻情郎歌声的喜悦心情。
⑤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曲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描绘出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迁移运用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答 题 示 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