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一)
【课时衔接】
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在他逝世的时候,举国哀悼,举世震惊。姚克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鲁迅的指导下,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时,惊悉鲁迅逝世噩耗,合撰挽联一副以寄托哀思:“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请你把下联补充完整。
2.请将下面句子续写完整。
鲁迅的文章,往往因其思想的深刻、含蓄而使人回味再三;因其 。
【基础通关】
3.【新情景】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自从修了路,这个原本piān pì( )的山村就变得热闹非凡,不只是村里出嫁的女儿带着家眷( )归省( ),还有很多游客也来了。每天天刚亮,人们zhào lì( )忙碌起来,为游客制作特色小吃。村后耸立的大山就像yì lì( )的巨人,在初升的朝阳中迎接四方来客。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由于 因此 而
5.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6.【教材拓展练】揣摩画线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人物的心理或形象。
(1)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 )
(2)“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 )
(3)“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 )
(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素养提升】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我们也都跳上岸……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丙】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7.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看戏途中: →偷豆: →吃豆: 。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9.【教材拓展练】小说三次提到“豆麦”,认真体会相关语段,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0.试举一例说明小说中表现景或人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1.请根据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下联。
上联:月夜行船观社戏
下联:
参考答案
1.彷徨
2.语言的生动、幽默而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
3.偏僻 juàn xǐng 照例 屹立
4.B
5.B
6.(1)自由自在,充满童趣
(2)无吝啬之意,倒有惜物之情
(3)转移视线,以攻为守,表现了双喜的机智
(4)天高地阔,心情舒畅
解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分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其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要注意结合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1)抓住“每天”“挖蚯蚓”等词,结合所做的事,从“自由”等角度进行分析。生活自由自在,充满童趣。(2)“不肯好好的摘”这个短语表现出了六一公公的“嗔怒”,这是他对豆子的爱惜,其实无吝啬之意,倒有惜物之情。(3)双喜以“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刚才“豆子”的话题,这是转移视线,以攻为守,表现了双喜的机智。(4)“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所以“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大”字表现出了天高地阔,心情舒畅的感觉。
7.急切、兴奋 高兴 怀恋
8.比喻、拟人。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衬托了“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9.①交代季节。②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③为下文写偷豆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渲染了江南水乡夜晚静谧的氛围。⑤豆麦寄托了“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豆麦”是本文的景物描写中的主角,因为其后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偷豆,前面进行多次提点,顽皮的孩子可偷之物就顺理成章地出现——豆正熟,可偷豆,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因偷豆增加了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为“我”抒发对童年美好夜晚的怀念之情找了一个凝聚物,“那夜似的好豆”寄托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以“豆麦”交代了时间是春末夏初,因为罗汉豆(蚕豆)是在立夏左右成食的;去看社戏途中,一路都是“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烘托出了人物愉悦的心情,渲染了江南水乡夜晚宁静温馨的氛围。
10.示例一:月夜行船的景色之美: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听觉写声音“歌吹”;运用视觉描绘豆麦和起伏的连山,并运用比喻的修辞衬托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运用嗅觉描写豆麦带给自己的“清香”“蕴藻之香”;写清香扑面的感觉等,刻画了江南水乡优美而又让人沉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示例二:景色之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行船时山峦连绵不断的景象,刻画了江南水乡优美而又让人沉醉的氛围,表达了小伙伴们盼望看戏的喜悦、急切的心情。
示例三:六一公公送豆的纯朴之美: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写出六一公公不计前嫌给“我”送豆,表现了农村人的朴实、善良的心灵美,表现作者对纯朴、善良人性的向往以及对单纯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11.品豆赏景忆乡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要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句对仗,词性相同,语意相关等,还要注意修辞的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理清上联的句子结构,如两个动词:行、观;还有动宾结构:观社戏等特点。
2社戏(二)
【课时衔接】
1.读《社戏》,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 ,那 ,那 ,那 ,那 ,以及 ,抒发了自己对 生活的向往,抒发了自己对 的热爱(用偏正短语概括)。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故事的完整服务。
2.景物描写对 ,表现 ,烘托 ,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础通关】
3.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每一个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令其魅力无穷。
A B C D
“社”是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写作“”,像原始祭社之形。金文另加义符“示”和“木”。小篆从土从示会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社”。
《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①“社”的本义是社神,即土地神,引申为土地神的神像、牌位;②也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日子和祭礼;③祭社时人们聚集在一起,故又引申为集体性的组织、团体,如诗社、报社等。
根据资料,你觉得上图中字体为小篆的是 (填字母选项);“社戏”的“社”应该是第 种解释,古诗中的“社”也常用作此义,如陆游的“ ,衣冠简朴古风存”。
4.【新情境】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插放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角色是 ;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角色是 。
5.【新情境】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15字。
2月10日,位于北京昌平长峪城村的村民在该村的永兴寺排演社戏,《香山》《斩龙袍》等曲目将轮番上演,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七。长峪城村有唱社戏的传统,表演者及伴奏队伍均为本村村民,自明代成村以来,已唱了近600年。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童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惚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我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的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感到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竟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6.作者记忆中的乡戏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用原文回答。
7.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
8.分析文中画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9.故乡的乡戏“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
10.选文结尾段与课文《社戏》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参考答案
1.豆麦的清香 起伏的连山 几点渔火 仙境般的戏台 精彩的表演 归航的无限童趣 江南水乡文化 劳动人民
2.渲染气氛 人物心情 人物形象 抒发情感
3.C ② 箫鼓追随春社近
4.老生 小旦
5.北京京郊村民唱社戏迎佳节。
6.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
7.示例:“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表现了“我”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8.示例:第5段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演花旦女子的温柔与妩媚,形神兼备,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对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9.因为乡戏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
10.选文结尾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文章主题——赞美了故乡乡戏的美好及其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由衷祝愿之情。课文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及童年伙伴们的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其作用分析。选文最后一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乡戏由衷的赞美和祝福之情,从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课文结尾是议论,通过比较、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及童年伙伴们的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