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安塞腰鼓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0:52:05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二)
【课时衔接】
1.“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情,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各个地方戏曲的特点来写句优美生动的话。
示例:安塞腰鼓那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基础通关】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排比)
C.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比喻)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反复)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文章前面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热烈磅礴的气势做铺垫的。
5.【教材拓展练】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链接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逐渐成为习俗,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乎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的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挡在路上。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都想不到它是个县城。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6.作者第二次来发现安塞有哪些变化 请简要概括。
  
7.下列两个句子都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试从语言角度赏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1)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相同点:  
不同点:
8.文章是写桃花鼓声安塞,作者为什么还要讲述安塞悠久的历史 请简要分析。
  
9.【素养拓展练】作者写的《安塞腰鼓》被选入课本,本文也写安塞腰鼓,但为什么题目是“桃花鼓声安塞”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0.《安塞腰鼓》一文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描写得非常成功,你见过其他的表演场面吗 请把它描写出来。
参考答案
1.示例:这腰鼓,使静止的时间立即变得流动了,使凝结的流云立即变得活泼了,使困顿的思维立即变得活跃了。
2.示例:京剧雍容华贵,昆曲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C
4.B
5.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气质、耐力;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着民族激扬勇武的精神,仅靠学习外在形式是难以挖掘出其中奥秘的。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分析可知,原因是外国人没有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气质、耐力;根据“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分析可知,需要达到忘我的境界;另外,安塞腰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在庆祝胜利和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仅靠学习外在形式很难表现出安塞腰鼓的韵味。据此概括归纳即可。
6.①交通更为便利;②城市更为繁华(由县到区);③腰鼓成为城市的招牌与名片。
7.相同点:均用整齐的句子(短句)写出了安塞人昂扬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
不同点:(1)句运用多个主谓短语,表现出孩子们的热情欢快、活力四射。(2)句运用排比(多重对偶)、比喻(喻体在前的比喻句)等修辞,写出安塞后生们矫健的身姿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交代腰鼓艺术的历史渊源;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突出强调世代安塞人奋进拼搏的精神。
9.①安塞满山桃花和桃花瓣的故事,让少年时的作者着迷,充满遐想,也展现了安塞独特的美。②腰鼓是安塞的一种灿烂的艺术,让作者感到震撼,促使他写作安塞腰鼓。③“桃花鼓声安塞”和“杏花春雨江南”形成对仗,突出桃花和安塞、安塞腰鼓的精神气质高度相似。④题目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安塞腰鼓”“桃花”,将选文与课文结合理解,明确作者写安塞腰鼓的原因,再读选文,明确文章是在写安塞满山桃花和桃花瓣的故事,且与“杏花春雨江南”形成对仗。结合标题含义与文章内容、主题、读者感受分条表述即可。
10.示例: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鼓点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几声,街道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
2安塞腰鼓(一)
【课时衔接】
1.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的确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1)我国最早的鼓,是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如安塞腰鼓、          、          、          、          等。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基础通关】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n)
B.戛然(jiá)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óng)
C.战栗(chà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瞳仁(tóng)      战栗(lì)
辐射(fú)      蓦然(mò)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困倦  明晰  谴责  淋漓
B.凝聚  耳畔  遗落  恬静
C.变幻  充沛  躁热  彻悟
D.高粱  疾速  隐秘  飞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音乐声戛然而止,剧场出奇地安静,每个观众都沉浸在话剧的余韵之中。
B.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让人叹为观止。
C.罗丹在表现丑得惊心动魄的对象如《丑之美》时,所用的手段仍然是美的。
D.经过这件事,他大彻大悟,不再参与江湖的纷纷扰扰。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文章主要写的是“安塞腰鼓”,为什么还要写到“多水的江南”呢
6.对于“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你的同学有以下疑问,请试着解决。
(1)“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成“安塞腰鼓好啊!” 为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是指什么
  
7.“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 为什么
  
8.作者浓墨重彩描写安塞腰鼓,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  神
王 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凄惶悲哀,孤零无依。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切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神话故事中的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地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痴迷了,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到达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老头,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正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有删改)
9.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10.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
11.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13.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完《安塞腰鼓》之后,不少学生用对联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请你补写出下联。
(1)上联:粗犷豪放击腰鼓
下联:  
(2)上联:响亮鼓点敲出激昂节奏
下联:  
参考答案
1.(1)安徽凤阳花鼓 江苏无锡渔篮花鼓 湖南湘潭地花鼓 西藏的热巴鼓
(2)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以鼓祈福。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2.D
3.C
4.B
5.江南流水更多表现出一种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接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6.(1)不能。因为把“好”字放在前面,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奔放的特点。
(2)“好”既指安塞腰鼓表演得好,也指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壮阔、热烈,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
解析:(1)题考查句子的替换。前者可以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大气凛凛。而后者只是说了安塞腰鼓好,并不能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与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钦佩。“好一个安塞腰鼓”语气强烈,而“安塞腰鼓好啊”就轻些;“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次比一次更有气势,逐层加深,旨在赞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仅仅赞美的是安塞腰鼓本身。所以这两个句子是不能替换的。
(2)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感叹句单句成段,气势宏伟,句中的“好”是说安塞腰鼓表演得好,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令人振奋,突出了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带给人的震撼和鼓舞,气势不同凡响。表现出作者对伟大生命力量的由衷赞叹。
7.不仅仅是写静,更重要的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8.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赞美了黄土高原后生们独特的阳刚之美,歌颂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9.“我”事业无成,自觉境况凄惶可怜,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0.示例:①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老头,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设置悬念,先抑后扬。②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③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切”地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侧面衬托鼓神。④“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11.A处示例: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了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处示例: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2.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13.(1)示例:火烈阳刚显朴实
(2)示例:奔放舞步跳出豪迈风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