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二)
【课时衔接】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灯笼的传统习俗的句子,使语段前后语意连贯。
我国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辞旧岁挂灯笼,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冬至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2.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也有些灯笼不是大红色,却蕴含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请你说说上面这只灯笼上的“梅”字的字体是 ,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梅”字的特点 ,这只灯笼适宜挂在家中的 位置,理由是 。
【基础通关】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 ,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 的私语;想起祖父 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 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思mù着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讼( ) 斡旋( )
静mù( ) 思mù( )
(2)“熙熙然”在句中的意思是指 。
(3)请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说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人家,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一种很小的昆虫)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那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故有富贵驱邪之说。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可以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盏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盏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盏。”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盏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儿地道谢。父亲还追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还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家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金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白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有删改)
5.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
6.【素养拓展练】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7.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8.文章第⑨段和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9.【素养拓展练】课文《灯笼》在倒数第二段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方法。用典是在古诗词创作或一般文学创作中灵活地引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以丰富作品内容、拓展作品深度和意蕴的方法。它不是简单地搬用典故,而是要讲究符合意境,乍一看浑似没有用典,仔细深究才知道是用了典,用得恰到好处,这即是“化典无形”的原则。请你运用所掌握的典故,采用用典手法写一个片段。
参考答案
1.示例: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
2.行书 潇洒流畅 书房 梅兰竹菊素有君子之称,又有高洁之寓意
3.犬吠 咕咕噜噜 雪白 谈吐 闹嚷嚷
4.(1)sòng wò 穆 慕
(2)温和欢乐的样子
(3)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5.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编制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6.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许多人求父亲制作灯笼的原因,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做了铺垫。
7.①“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②“灯笼”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表明在作者心中,父亲如同温暖人心、照亮他人的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解析:课文《灯笼》以不起眼的“灯笼”为线索,标题中出现这一事物,文中也反复出现,选文与之相同,所以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课文的“灯笼”有象征意义,选文中也有。根据内容与主旨分析其意义即可。
8.示例:为别人编制的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9.示例:倾国倾城的容貌,抵不过岁月的沧桑,但是内在的美以及从心里散发的气质,却如水晶般清澈,淡而清凉,空而明净,历经岁月淘洗却韶华依旧。我不明白还有谁能说出“生命从八十岁开始”的话语,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含泪吟唱“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的诗句。
解析:本题考查用典手法的运用。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片段的主题,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即可,例如坚持、青春、努力等,再根据主题搜寻可用的典故,融入文段中。写作时注意用典不是简单地搬用典故,而是要与文段融合,要符合意境。
2灯笼(一)
【课时衔接】
1.灯笼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品,阅读材料,概括灯笼的制作流程。
灯笼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取出置阴凉处晾干。再用竹刨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并将精良打磨过的竹子裁成长度合宜的薄片。然后,便可以以交叉的方式将裁好的竹条组装固定,形成灯架。记得要在灯架底部横一个竹条,以方便蜡烛的摆放。之后,就是裱糊灯笼了: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地平刷在灯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用刷子蘸糨糊刷平后,再粘贴两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或细棉纸。晾干后,以个人所需图案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进行彩绘,或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图案、文字完全干后,再上一层桐油,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蒸竹晾干→ → →裱糊灯笼→ →
【基础通关】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争讼/诉状 铿锵/锵然 挑战/出挑
B.褪色/蜕化 玲珑/葱茏 挣扎/挣钱
C.潦草/缭绕 罔然/怅惘 领域/富裕
D.斡旋/翰林 翕然/神龛 辍学/点缀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岁梢寒夜 黑夜溺炕 萧萧班马
B.荒郊夜宿 盛伏舍茶 腊八施粥
C.四面虚惊 垂珠联龙 张灯结彩
D.金吾不禁 风至锵然 翠羽流苏
4.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那种熙熙然庭院的 ,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2)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 ,意味应是深长的。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 。
A.寂静 幽深 怅惘 B.静穆 幽悄 怅惘
C.静穆 幽深 惆怅 D.寂静 幽悄 惆怅
【素养提升】
阅读《灯笼》,回答问题。
5.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6.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7.【教材拓展练】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
1.打磨裁片 组装灯架 彩绘书写 刷上桐油
2.D
3.C
4.B
5.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6.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家晚且夜里没有月亮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得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7.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也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功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字的评价。最后一段承接回忆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