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1:01:53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二)
【课时衔接】
1.请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填写。
(1)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    ”。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3)表现了老人和孩子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安闲快乐、无忧无虑的句子是“    ,    ”。
(4)“    ,    ”两句表现出了“村人”都来关心渔人。
(5)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    ,    ,    ”。
(6)表明“村中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    ”。
【基础通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鲜美
古义:  
今义:  
(2)交通
古义:  
今义:  
(3)妻子
古义:  
今义:  
(4)绝境
古义:  
今义:  
(5)无论
古义:  
今义:  
【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选自《雪窦游志》,有删改)
【注】①涩:指因潮退水浅,不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同“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书写。髹,赤黑色的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要:  
(2)曳舟不得进  曳:  
(3)遂缘小溪  遂: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樵童牧竖相征逐。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     大同小异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去而复返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志同道合
7.【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8.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9.【甲】文中,作者在文末写到“南阳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这样写有何好处
10.《桃花源记》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请你大胆想象,写一个片段讲述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发生的事情。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1)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4)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1)新鲜美好 滋味好
(2)交错相通 运输事业
(3)妻子和儿女 指男子的配偶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5)不要说,更不必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1)同“邀”,邀请
(2)牵、拉
(3)于是,就
5.(1)村里的人看到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2)打柴的孩子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
6.C
7.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①山水阻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见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从“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可知雪窦山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从甲文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乙文的“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可知两个地方的人们的生活都自得其乐。
9.暗示了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0.示例:渔人出桃花源后,竟见利忘义,欲以桃花源之事作礼献媚于太守。谁知一无所获,欺官之罪让渔人挨了太守五十大板。此后虽有高尚之士刘子骥欣然前往,终没有结果,桃花源在世间消失了千余年。到了21世纪,刘子骥的后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找到了桃花源,然而麻烦也随之而至……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读写能力。要求展开想象,虚构一个故事片段。在熟知《桃花源记》内容的基础上,虚构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发生的事情。想象要合理,不要胡编乱造,要有逻辑,语言流畅,有故事情节,注意字数要求。
2桃花源记(一)
【课时衔接】
1.“记”是古代的一种    ,可以    、    、    ,也可以    、议论、说理。
2.本文作者    ,名    ,字元亮,自号    。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
【基础通关】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舍船(   )     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怡然(   )     遂迷(   )
4.解释下列每组加点字意思。
(1)寻
(2)舍
(3)志
(4)得
(5)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捕鱼  落英  狭窄  豁然开郎
B.平旷  俨然  阡陌  悉如外人
C.朔源  叹惋  邑人  怡然自乐
D.造诣  派谴  郡下  按图索骥
6.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后遂无问津者
【素养提升】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7.【教材拓展练】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9.【素养拓展练】文中桃源人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滁人生活的共同点是什么 形成的原因不同在哪里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有删改)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形容生活富裕定。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覆育。
  
参考答案
1.文体 叙事 写景 状物 抒情
2.陶渊明 潜 五柳先生 田园诗人
3.huò yǎn shě tiáo yāo jiàn yí suì
4.(1)寻找 随即,不久
(2)离开 房屋
(3)做记号 标记
(4)看见 找到
(5)作为 对
5.B 解析:A.“郎”应为“朗”;C.“朔”应为“溯”;D.“谴”应为“遣”。
6.C
7.“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桃花源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那里居住的人都非常淳朴,而且非常热情好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中和平安宁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8.“如此”代指上文所说内容,包括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他在归途中做记号的事。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9.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桃花源记》中这种和谐、美好的场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桃花源人为躲避战乱,逃离到桃花源,长期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没有战乱和赋税徭役而形成的。而链接材料中的这一场景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阅读短文,从《桃花源记》中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所以人们不愿意离开。从【链接材料】可知,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而进一步证明了四海安乐的局面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