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1:11:07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
【课时衔接】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观点。
“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将来走入社会后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会受益匪浅。可见,“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右臂膀,缺了哪个都是不健全的。
【基础通关】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认为现代的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
A.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B.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马斯·富勒
C.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D.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4.【教材拓展练】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①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②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核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选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7.结合选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人文素养,拒绝成为“单面人”。
  
8.【素养拓展练】请以“好学”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参考答案
1.学知识与学做人紧密相连,同等重要。
2.C
3.B
4.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识,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等句子可概括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识,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6.道理论证。引用钱学森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这一分论点。
7.示例:要提升人文素养,首先要精读史书,特别是党史,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最后,要多读经典著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来提升精神世界的品位。
8.示例:好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作《本草纲目》,翻阅古代医书八百多种,单是摘抄的笔记就装满好几柜子。小说《热爱生命》《铁蹄》《马丁·伊登》的作者杰克·伦敦在日常生活中疯狂阅读,而且随手把心得记在纸上,有的夹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晾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学习。由此可见,成才的机遇总是特别青睐好学者,成才与好学总是密切相连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好学”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本次的话题为“好学”,注意举出古今中外因为好学而有所成就的人的例子。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
【课时衔接】
1.搜集关于实践的名言和故事。
名言:
(1)  
(2)  
故事:
【基础通关】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瞭望(liào)    祖籍(jí)
华裔(yì)    病入膏肓(máng)
B.缅怀(miǎn)    埋怨 (mái)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zhì)
C.赋予(fù)    冶炼(zhì)
肇事(zhào)    袖手旁观(xiù)
D.儒家(rú)    荣誉(yù)
余姚(yáo)    不知所措(cuò)
3.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不但 而且 培养 实践
B.如果 那么 积累 实践
C.不仅 还  学习 思考
D.因为 所以 培养 思考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③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④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⑤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A.②①⑤④③ B.①②④⑤③
C.②①④⑤③ D.③①②④⑤
5.“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论语》《礼记》《孟子》
D.《老子》《列子》《孟子》《庄子》
【素养提升】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6.文章第1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作者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8.第12段,作者以己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0.【教材拓展练】学完课文,小语同学有疑惑,“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1.【素养拓展练】同学们在课后展开了讨论。小文说:“我认为理论比实验重要,因为理论知识为实验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少走许多弯路。”小新说:“我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因为实践是我们找出真理的一种捷径,实践出真知。”你同意哪一个观点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
1.(1)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示例:竺可桢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并广泛收集资料,为我国物候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D 解析:A.“肓”应读huāng;B.“埋”应读mán;C.“冶”应读yě。
3.A
4.C
5.B
6.文章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7.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能只是消极地观察,而是要积极地动手栽种竹子、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
8.以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9.因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10.实验的精神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归纳答案:实验的精神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11.示例一:我同意小文的观点,我们应该重视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验,当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我们束手无策时,可以用我们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快速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比如中国共产党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使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很难取得实验的成功。
示例二:我同意小新的观点,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理论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以我们要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③语言精练,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练、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