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1:1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勃朗峰
【课时衔接】
1.“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班级准备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 请阐述你的理由。(50字左右)
  
  
【基础通关】
阅读《登勃朗峰》,回答问题。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3.【教材拓展练】文章第1段写途中去勃朗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何用意
  
4.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文中的原句好在哪里 并在文章中再找一句能体现这种效果的句子。
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B.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5.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下山过程中的感受。
  
【素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了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是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不但汗流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们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了,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走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感到格外意兴盎然了。
(有删改)
6.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用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8.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 写“雨”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9.【素养拓展练】《登勃朗峰》中的景物描写细致传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立体写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处景物。(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写上山,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叙述奇人奇事。
3.写途中去勃朗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从侧面烘托出勃朗峰的秀丽雄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开头描写了“乘坐马车的,骑骡的”人们赶路去往勃朗峰的情形,“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表现出了游人之多,盛况空前,设下悬念,为下文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铺垫。同时开头段照应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4.原句运用成语,带有较浓的书卷气,语言简练而显得更有文采。示例: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5.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6.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7.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8.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文章写出了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凸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9.示例:每到春夏,花坛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为它嗡嗡地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坛旁边的地面上,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茸茸的毛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要求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字数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