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1:18:01

内容文字预览

《礼记》二则(一)
【课时衔接】
1.《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    论著的汇编。《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基础通关】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孤独(guān)
B.学学半(xiào)  教学相长(cháng)
选贤与能(jǔ)
C.虽有嘉肴(yáo)  弗食(fú)
兑命曰(duì)
D.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è)
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3.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    。
(2)“    ,    ;    ,    ”点出知不足和知困的重要意义。
(3)《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    ,    ,    ”作比,继而引入“    ,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得出“    ”的结论。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弗食       弗:  
(2)虽有至道 至道:  
(3)教然后知困 困:  
(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5)学学半 学: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车柔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注】①中(zhò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的墨线。②车柔(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暴:同“曝”,晒干。④参:检验。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虽有嘉肴    虽:  
(2)不知其善也 善: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9.分析【甲】语段的论证思路。
10.【甲】语段论述了    与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11.【甲】语段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语段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②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  
(2)不知道 道: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4.【教材拓展练】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15.【素养拓展练】两篇短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请任选一句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16.两文语言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小戴礼记 儒 儒家 教育学
2.A
3.(1)教学相长
(2)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3)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4.(1)不
(2)最好的道理
(3)困惑
(4)自我反思
(5)同“敩”,教导
5.(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6.D
7.(1)即使
(2)好,好处
8.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9.开头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学两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10. 教 学  教学相长
11.教学相长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2.(1)味美
(2)道理
1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14.引用《兑命》中的话证明各自所要论述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兑命》中的“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甲段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乙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15.示例:“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自主表达。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甲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与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乙文则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以古代君王的做法和《兑命》中的记载来印证。结合内容作答即可。
16.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较强的逻辑性。
2《礼记》二则(二)
【课时衔接】
1.《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    ,对    的期待。
2.《大道之行也》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    ,    ”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基础通关】
3.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1)选贤与能,    。
(2)“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是“    ,    ,    ”。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3)选贤与能(   )
(4)故外户而不闭(   )
(5)使老有所终(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6.【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 ②忠厚传家远 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 ④德勤孝义传家宝 ⑤学绍濂溪道脉长 ⑥诗书继世长
《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    ,    ”“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注】①篡:掠夺。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外户而不闭
C.兄弟不和调 和风细雨
D.盗窃乱贼而不作 成功之作
8.【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    ,【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9.【教材拓展练】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大同”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桃花源记》)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乙】语段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语段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生活 (选答两处)
  
12.【乙】语段中的“世外桃源”与【甲】语段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语段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理想社会的向往 美好生活
2.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3.(1)讲信修睦
(2)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4.(1)名词用作动词,品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3)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4)名词用作状语,在外面
(5)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6)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情
5.(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6.示例:宗传后稷家声远 学绍濂溪道脉长
解析:根据上下联字数相等的原则可排除③,即②⑥为一组,①④⑤为一组。根据上下联词性相对的原则,“家声远”与“道脉长”相对应,可排除④。根据上下联平仄相谐的原则可判断出①和⑤中,①为上联,⑤为下联;②和⑥中,②为上联,⑥为下联。所以填空可选①⑤或②⑥。
7.B
8.天下为公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9.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④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中可知,人人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中可知,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10.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11.示例:(A)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写桃花源里的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B)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写桃花源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C)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写桃花源中人家都友好好客)。
12.两个语段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语段中“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语段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语段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语段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