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
【课时衔接】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1.【探“和”之义】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2.【寻“和”之用】阅读下面与“和为贵”相关的例子,并在班上分享你找到的与之相关的故事。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选自《史记·韩长儒列传第四十八》)
3.【创“和”之境】创作以“和”为主题的标语。
(1)策划小组活动方案。
(2)标语展示。
【基础通关】
4.【素养拓展练】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三则“以和为贵”的材料,请你列《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把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素养提升】
5.“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尚“和”,以和为贵,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大自然的融洽相处。
(1)右图中的人物是 。
(2)国学大师柳诒徵这样评价右图中的人物:“没有他,就没有中国文化。”请分别从思想和教育两方面各举一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
(3)和谐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战国后期秦国修筑的哪两大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参考答案
1.示例:家和万事兴、团结合作、齐心合力、和气生财、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和睦、和谐、和乐、讲和
2.略。(与“和为贵”相关即可)
3.(1)示例:各小组分别创作,组内评比,组长收集组员优秀标语,交给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收集各组创作的优秀标语;语文课代表召集部分有特长的同学,把优秀标语制成卡片、手抄报,写成软硬笔书法,在教室里张贴展示。
(2)示例:和谐社会,幸福人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鲜花和为一个家;和是传家宝,和是民族风,和是复兴路。
4.①C ②B ③A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辨别。首先要读懂分论点即围绕哪方面品质去写,然后选择论据。分论点一是写个人的修养、推己及人的道德观,联系三个选项只有C是说个人修养的,故选C;分论点二是说和睦孝顺的,联系三个论据,只有B是说和睦孝顺的,故选B;剩下一个属于分论点三;故选A。
5.(1)孔子
(2)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第一个大力创办私学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都江堰、郑国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