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难点:通过比较隋唐制度与之前的差别,理解其创新之处;分析制度的变革规律,体会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内容概要
1 选官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
2 三省六部制
是隋唐政治制度的核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形成,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 赋税制度
是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从魏晋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朝 代
封诸侯 享血缘
父有官 子承袭
励耕战 招贤能
立军功 赏爵禄
征名士 举孝廉
读太学 兴考选
论人才 问中正
重家世 认门第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西 周
战国至秦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简单来说“世卿世禄制”是指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
敌军首级
军
功
房子
爵位
土地
军功爵制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了世卿世禄制的瓦解。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指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由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九品中正制早期有利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使选举权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严重固化了社会阶层。
选官制度
科 举 制
选官制度
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此后科举取士成为影响中国古代
1300余年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消极:
束缚人思想、阻碍个性自由发展。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选官制度
时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至秦朝 军功爵制 军功
两汉时期 察举制 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与完善。
唐代诗人刘德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碍贵族入仕
C.中央政权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材料中两人,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宗室子弟。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说明他们显赫的家庭出身没有影响考试的结果,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
D
选官制度
二、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决策】
【执行】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皇帝
三公
九卿
皇帝
皇帝
三公
九卿
中朝
魏晋南北朝
东汉
西汉
秦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正式成为国家权力中枢,但当其发展使皇帝感到威胁时,新的权力机关中书省、门下省应时而生。
——王明德《从内、外朝之设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关系》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官吏
任免】
【户籍、
财政】
【礼仪】
【军事】
【刑狱】
【营造、
水利】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执行
决策
审核
皇帝
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宰相人数增加,相权分散。
三省六部制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官吏
任免】
【户籍、
财政】
【礼仪】
【军事】
【刑狱】
【营造、
水利】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执行
决策
审核
皇帝
政事堂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三省六部制
影响:
1、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成熟。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为此后历代王朝长期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有何异同?
同:
异:
九卿即负责掌管国家事务,也负责皇家事务。
六部只负责分理国家行政事务。
都属于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是中央官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各部门分工都很明确。
三省六部制较三公九卿制更进一步消除了贵族政治色彩。
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C
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封驳之权;尚书省负责执行。从三省的职权分工来看,既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那么门下省封驳之后当返回中书省,故选 C项。
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春秋战国之前,土地制度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并在秦汉得到延续和发展。
东汉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加之军阀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央集权已得到强化,中央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遂颁布均田令,均田制开始实行。
均田制是指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和桑田(子孙相继),并按照人口数分给农民。
与此同时,在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的基础上颁布了与之相对应的赋税制度——租调制。
赋税制度
租调制
租: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
调:一夫一妻每年纳帛或布为调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租
交粮食
调
交布帛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租: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
调:一夫一妻每年纳帛或布为调
庸:成年男子不想服役的可以纳绢或者布代役,称为庸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租
交粮食
调
交布帛
庸
以绢代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赋税制度
开元初年,均田制日趋破坏,丧失土地的农户破产流亡。开元九年(721年),监察御史字文融奏称:“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唐玄宗立准其请,命他为核田劝农使。朝廷颁布《科禁诸州逃亡制》,规定:“诸州背军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情愿住者,即附入籍簿。”朝廷还任命劝农判官十人,分往各地,“检括田畴,招携户口”,把检查出来的隐瞒土地一律没收,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唐前期,佛教迅速发展,寺院广占民田,经济实力雄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为恶一方的寺院地主。“逃丁避罪,并集法门”。唐玄宗严令各寺院裁减僧尼,令其还俗,从事生产,“天下僧尼伪滥还俗者三万余人”。后又下令禁止再造新寺庙,禁止官员和僧尼往来。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唐中期以来,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与之相匹配的租庸调制页难以为继,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赋税制度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杨炎《奏行两税》
两税法
赋税制度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杨炎《奏行两税》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两税法的创新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赋税制度
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在联系:
租调制
租庸调制
均田制
被破坏
政府所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
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奏请,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改革( )
A.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导致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瓦解
D.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朝税收由原来的“以丁身为本”以人口为根据,转为“惟以资产为宗”以资产为根据,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
赋税制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