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11 21:30:57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2020八上·抚顺月考)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B.测量时出现了误差,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C.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答案】C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下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测量时出现误差,不等于出现了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B不符合题意;
C.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C符合题意;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5m/s
B.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3m
C.人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8s
【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A错误;
B、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3m,故B正确;
C、人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C错误;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15s,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 :ACD、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由图可知,
A中物体保持静止;
C中物体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中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故A、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v-t图象反应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图可知,B中物体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故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比值是一定的,即路程和时间正比,在s-t图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在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射线。
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B.从t=3s开始,vA>vB,t=5s时A、B相遇
C.5s内,A、B平均速度相等
D.t=3s时,A、B相距8m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 A、由图象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故B正确;
C、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物体B的速度,t=3s时,B的路程sB'=vBt=1m/s×3s=3m,距离参考点O的路程为:5m+3m=8m;
t=3s,物体A仍在参考点O原地,所以确实相距8米,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 (1)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的5m处出发的;
(2)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3)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A、B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4)根据速度公式得出物体B的速度,根据s=vt得出t=3s时,B的路程,进而得出距离参考点O的路程;t=3s,物体A仍在参考点O原地,由此可知A、B距离。
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C.在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 A.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植树木花草,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街头安装噪声监测器是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检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错误;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7.(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对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锣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瓶内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固体不能传声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在声源处减小噪声污染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 A、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正确。
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响度和物体振幅有关,与物体振动频率无关。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减弱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声源处和接收处减弱。
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做法,分别进行分析。
8.(2023八上·肥西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B.用嘴依次吹瓶口,丙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D.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丁的音调最高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用嘴吹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柱,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故A错误
B.用嘴吹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柱,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故B错误
C.用筷子敲打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水面,水面越低的频率越高,故C正确
D.用筷子敲打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水面,水面越低的频率越高,故D错误
故选择C
【分析】解答这类问题要先确定振动的物体,在根据物体的长短确定频率,有嘴吹瓶口时,里面振动的物质空气柱,丁的空气柱最短,用筷子敲击瓶口时,振动的是瓶内的水,甲的水柱最短,振动的物体短的频率大,音调高
9.(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当它的读数是50℃时,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  )
A.46℃ B.48℃ C.50℃ D.52℃
【答案】C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 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50℃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可见此时所测的温度恰好与热水的实际温度一致,选项C正确。
故选:C。
【分析】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温度计插入温水中显示温度是50℃,距离4℃有46个小格,求出46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10.(2023八上·潮南月考)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地需要造雪机人工造雪。造雪机工作时,将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这一过程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升华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华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取出冰箱的冰糕温度很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冰糕外层的包装纸上液化成为水珠,故A正确;
B、“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是雪变成水的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B错误;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体表面有大量的水,感觉比较冷,是因为这些水蒸发,从身体带走较多的热量,故C正确;
D、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1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关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 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空气温度高于温度计玻璃泡温度,故温度计又从空气吸热,温度计的温度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了蒸发吸热,但难点在于酒精蒸发完之后,由于空气温度高于玻璃泡温度,导致玻璃泡温度逐渐上升。
1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从c点到d点温度不变,是因为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B.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D.该物质是非晶体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物质ab段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cd段温度不变,为沸腾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50℃对应ab段,即熔化过程,故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ab段为熔化过程,此时的温度为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熔点为50℃,此物质是晶体,故CD错误。
故选:B。
【分析】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且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为晶体的熔点;
(2)液体沸腾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1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2米,则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  )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米,则像与物体间的距离为5米×2=10米;
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2米,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米,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米,像与物体间的距离为6米,物体的位置未变,说明像向物体移动了4米,可知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4米。
故选:D。
【分析】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分析。
1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能正确反映其光路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 AD、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而A图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D正确。
BC、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是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造成的,而CD图都是光从空气射向水里,故BC错误;
故选:D。
【分析】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句中蕴含着一些物理光学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的明月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月亮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 A、酒中的明月是明月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在其后边形成的一个黑色的区域,故B错误;
C、“月圆月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发出的光射到月亮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月亮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7.(2023八下·兰山期末)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应选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B.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
C.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上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D.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让玻璃板稍倾斜些,蜡烛的像位置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A.实验时,蜡烛发出的光在玻璃板前后两个面上发生反射,从而形成两个像。玻璃板越薄,这两个像的位置越近,越容易找到像的位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蜡烛所成的像是光在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而反射光线和点燃蜡烛在同一侧。只有眼睛也在点燃蜡烛一侧,反射光线才能射入眼睛,进而看到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A的位置不变,当玻璃板的位置改变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的像的位置相应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
18.(2017八下·高台期末)如图所示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A、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故A错误;
B、对于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B正确;
C、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C错误;
D、对于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19.(2021八上·兴庆期末)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如果同学们不对图片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 C
【分析】要判断光线通过玻璃砖后会怎样,关键是要看玻璃砖属于什么透镜.图中,玻璃砖是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本题中的一个干扰因素就是那个凸形的气泡,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气泡的形状,而忽视了对光线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玻璃砖.
20.(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折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D.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A、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就是采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潜望镜构造是由两块平面镜,正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指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C正确;
D、老花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对选项中的光学器材或设备进行分析,每种光学器材或设备是利用光的反射还是折射现象原理,同时要明确近视眼的成因。
2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凸透镜的焦距可能5cm;
②用不透明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在光屏上能成烛焰一半的像;
③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
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①蜡烛距离凸透镜为50.0cm-35.0cm=15.0cm,
在透镜的另一侧,像到透镜的距离80.0cm-50.0cm=30.0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2f>u=15.0cm>f,v=30.0cm>2f,
则15.0cm>f>7.50cm,故①错误;
②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会遮住一部分穿过凸透镜的光线,光屏上的像会变暗,但仍能成完整的像,故②错误;
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远像近像变小,则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故③正确;
④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u>2f,2f>v>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④正确。
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10cm
B.当u=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物体从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当u=15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如图,u=v=2f=10cm,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f=5cm,故A错误;
B、当u=6cm时,因f<u<2f,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当u=1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对于密度公式ρ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密度与质量、体积有关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只是在数值上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的密度相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也与质量、体积不成比例关系,故ABC错误;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等于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密度相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着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在位置读数为2g,则物体的质量时(  )
A.126g B.122g C.118g D.116g
【答案】C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解析】【解答】 用天平称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即砝码放到了左盘,物体放到了右盘,
所以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则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所以物体的质量:m=100g+20g-2g=118g。
故选:C。
【分析】 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有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1:4,则甲与乙物体的体积之比是(  )
A.1:2 B.2:1 C.1:4 D.4:1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的变形公式可知:
故选:B。
【分析】已知两个物体质量与密度大小关系,利用公式确定体积之比
二、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6分,每空2分)
2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2022年10月3日凌晨,山西太原有明显的震感,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时人们并没有听到;在汶川地震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而及时获救,这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    。
【答案】次声波;振动;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次声波是人们听不到的,所以地震时人们并没有听到。
在汶川地震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而及时获救,这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信息。
【分析】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7.(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答案】自下而上;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器材;
(2)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b)是沸腾前的情形;
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形成图(a)的情形。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温度计属于测量仪器,使用前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是最基本的要求。水沸腾前和沸腾时都会从水底冒出气泡,但一种缓慢、一种剧烈,且在温度和形态变化上也有不同。
28.(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射水鱼是一种小型观赏鱼类。如图所示,射水鱼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光从    (填“空气射向水”或“水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填“虚”或“实”)像。如果要射落昆虫,射水鱼应向看到昆虫的    (填“上方”或“下方”)射水。
【答案】空气射向水;虚;下方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昆虫反射的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射水鱼逆着光线看到的是昆虫的虚像,比实际位置要高,如果要射落昆虫,射水鱼应向看到昆虫的下方射水。
故答案为:空气射向水;虚;下方。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
三、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18分,每空2分)
29.(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小明在研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用力拨锯条,听其响度会增大,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叫    。
(3)小明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1)高;频率
(2)振幅;控制变量法
(3)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频率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用力拨锯条,锯条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
故答案为:(1)高;频率;(2)振幅;控制变量法;(3)音色。
【分析】(1)物体振动越快,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0.(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增加砝码后,横梁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他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然后读出金属块的质量,则他读出的质量    (选填“偏大”、“准确”、“偏小”)。小华通过正确操作后,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用细线系住的金属块放入装有30mL水的量筒内,量筒中水面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质量为    g,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为    cm3,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答案】偏大;63.2;38;7.9×10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 由题意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增加砝码后,横梁指针偏右,说明砝码总质量大于金属块的质量,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读金属块质量时,仍然按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对应质量的和来读,就会偏大;
由乙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m=50g+10g+3.2g=63.2g;
由图丙可知,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为38mL;
根据排水法可知金属块的体积V=38mL-30mL=8mL=8cm3,
金属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偏大;63.2;38;7.9×103。
【分析】 根据天平称量质量时调节平衡的方法,分析得出测量质量的偏差情况;天平平衡时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对应质量的和;利用排水法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四、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16分,每题8分)
3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济泰高速全线布局多座隧道,交警提醒市民驾车通过隧道时要看清警示安全标识,如图的标识信息,请根据标识所给信息,通过计算回答:如小宇乘车5min通过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解: 由图可知,隧道的长度s=3600m,通过隧道的时间t=5min=300s,
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v12m/s。
答:如小宇乘车5min通过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1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隧道的长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
3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质量为27g的空心铝球,体积为15cm3,已知,求空心部分体积?
【答案】解: 铝的密度ρ铝=2.7×103kg/m3=2.7g/cm3,由ρ可得,
质量为27g铝球中铝的体积:V铝10cm3,
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球﹣V铝=15cm3﹣10cm3=5cm3。
答:空心部分体积为5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铝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铝球的体积减去质量为27g铝的体积。
1 / 1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2020八上·抚顺月考)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B.测量时出现了误差,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C.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5m/s
B.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3m
C.人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8s
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A. B.
C. D.
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B.从t=3s开始,vA>vB,t=5s时A、B相遇
C.5s内,A、B平均速度相等
D.t=3s时,A、B相距8m
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C.在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7.(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对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锣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瓶内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固体不能传声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在声源处减小噪声污染
8.(2023八上·肥西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B.用嘴依次吹瓶口,丙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D.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丁的音调最高
9.(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当它的读数是50℃时,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  )
A.46℃ B.48℃ C.50℃ D.52℃
10.(2023八上·潮南月考)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地需要造雪机人工造雪。造雪机工作时,将雾状的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便形成“雪”。这一过程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1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升华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华现象
1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关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从c点到d点温度不变,是因为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B.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D.该物质是非晶体
1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2米,则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  )
A.1米 B.2米 C.3米 D.4米
1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如图,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能正确反映其光路的是(  )
A. B.
C. D.
1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句中蕴含着一些物理光学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的明月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月亮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17.(2023八下·兰山期末)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应选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B.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
C.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上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D.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让玻璃板稍倾斜些,蜡烛的像位置不变
18.(2017八下·高台期末)如图所示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9.(2021八上·兴庆期末)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20.(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折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D.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凸透镜的焦距可能5cm;
②用不透明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在光屏上能成烛焰一半的像;
③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
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10cm
B.当u=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物体从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当u=15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23.(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对于密度公式ρ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密度与质量、体积有关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只是在数值上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4.(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着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在位置读数为2g,则物体的质量时(  )
A.126g B.122g C.118g D.116g
25.(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有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1:4,则甲与乙物体的体积之比是(  )
A.1:2 B.2:1 C.1:4 D.4:1
二、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16分,每空2分)
26.(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2022年10月3日凌晨,山西太原有明显的震感,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时人们并没有听到;在汶川地震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而及时获救,这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    。
27.(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8.(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射水鱼是一种小型观赏鱼类。如图所示,射水鱼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光从    (填“空气射向水”或“水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填“虚”或“实”)像。如果要射落昆虫,射水鱼应向看到昆虫的    (填“上方”或“下方”)射水。
三、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18分,每空2分)
29.(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小明在研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用力拨锯条,听其响度会增大,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叫    。
(3)小明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0.(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增加砝码后,横梁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他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然后读出金属块的质量,则他读出的质量    (选填“偏大”、“准确”、“偏小”)。小华通过正确操作后,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用细线系住的金属块放入装有30mL水的量筒内,量筒中水面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质量为    g,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为    cm3,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四、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16分,每题8分)
31.(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济泰高速全线布局多座隧道,交警提醒市民驾车通过隧道时要看清警示安全标识,如图的标识信息,请根据标识所给信息,通过计算回答:如小宇乘车5min通过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多少?
32.(2024八下·安平开学考)质量为27g的空心铝球,体积为15cm3,已知,求空心部分体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下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测量时出现误差,不等于出现了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B不符合题意;
C.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C符合题意;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A错误;
B、教室的空间高度约为3m,故B正确;
C、人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C错误;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15s,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3.【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 :ACD、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由图可知,
A中物体保持静止;
C中物体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中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故A、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v-t图象反应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图可知,B中物体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故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比值是一定的,即路程和时间正比,在s-t图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在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射线。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 A、由图象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故B正确;
C、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物体B的速度,t=3s时,B的路程sB'=vBt=1m/s×3s=3m,距离参考点O的路程为:5m+3m=8m;
t=3s,物体A仍在参考点O原地,所以确实相距8米,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 (1)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的5m处出发的;
(2)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3)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A、B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4)根据速度公式得出物体B的速度,根据s=vt得出t=3s时,B的路程,进而得出距离参考点O的路程;t=3s,物体A仍在参考点O原地,由此可知A、B距离。
5.【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 A.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植树木花草,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街头安装噪声监测器是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检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错误;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7.【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 A、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正确。
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响度和物体振幅有关,与物体振动频率无关。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减弱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声源处和接收处减弱。
根据各个选项的具体做法,分别进行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用嘴吹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柱,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故A错误
B.用嘴吹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柱,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故B错误
C.用筷子敲打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水面,水面越低的频率越高,故C正确
D.用筷子敲打瓶口,振动的是瓶内的水面,水面越低的频率越高,故D错误
故选择C
【分析】解答这类问题要先确定振动的物体,在根据物体的长短确定频率,有嘴吹瓶口时,里面振动的物质空气柱,丁的空气柱最短,用筷子敲击瓶口时,振动的是瓶内的水,甲的水柱最短,振动的物体短的频率大,音调高
9.【答案】C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 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50℃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可见此时所测的温度恰好与热水的实际温度一致,选项C正确。
故选:C。
【分析】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温度计插入温水中显示温度是50℃,距离4℃有46个小格,求出46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10.【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1.【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取出冰箱的冰糕温度很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冰糕外层的包装纸上液化成为水珠,故A正确;
B、“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是雪变成水的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B错误;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体表面有大量的水,感觉比较冷,是因为这些水蒸发,从身体带走较多的热量,故C正确;
D、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12.【答案】B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 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空气温度高于温度计玻璃泡温度,故温度计又从空气吸热,温度计的温度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了蒸发吸热,但难点在于酒精蒸发完之后,由于空气温度高于玻璃泡温度,导致玻璃泡温度逐渐上升。
13.【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物质ab段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cd段温度不变,为沸腾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50℃对应ab段,即熔化过程,故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ab段为熔化过程,此时的温度为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熔点为50℃,此物质是晶体,故CD错误。
故选:B。
【分析】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且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为晶体的熔点;
(2)液体沸腾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14.【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米处,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米,则像与物体间的距离为5米×2=10米;
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2米,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米,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米,像与物体间的距离为6米,物体的位置未变,说明像向物体移动了4米,可知在镜中看到物体两次像之间的距离为4米。
故选:D。
【分析】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 AD、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而A图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D正确。
BC、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是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造成的,而CD图都是光从空气射向水里,故BC错误;
故选:D。
【分析】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6.【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 A、酒中的明月是明月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在其后边形成的一个黑色的区域,故B错误;
C、“月圆月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发出的光射到月亮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月亮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7.【答案】D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A.实验时,蜡烛发出的光在玻璃板前后两个面上发生反射,从而形成两个像。玻璃板越薄,这两个像的位置越近,越容易找到像的位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蜡烛所成的像是光在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而反射光线和点燃蜡烛在同一侧。只有眼睛也在点燃蜡烛一侧,反射光线才能射入眼睛,进而看到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A的位置不变,当玻璃板的位置改变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的像的位置相应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
18.【答案】B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A、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故A错误;
B、对于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B正确;
C、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C错误;
D、对于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19.【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解答】如果同学们不对图片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 C
【分析】要判断光线通过玻璃砖后会怎样,关键是要看玻璃砖属于什么透镜.图中,玻璃砖是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本题中的一个干扰因素就是那个凸形的气泡,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气泡的形状,而忽视了对光线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玻璃砖.
20.【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A、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就是采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潜望镜构造是由两块平面镜,正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指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C正确;
D、老花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对选项中的光学器材或设备进行分析,每种光学器材或设备是利用光的反射还是折射现象原理,同时要明确近视眼的成因。
2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①蜡烛距离凸透镜为50.0cm-35.0cm=15.0cm,
在透镜的另一侧,像到透镜的距离80.0cm-50.0cm=30.0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2f>u=15.0cm>f,v=30.0cm>2f,
则15.0cm>f>7.50cm,故①错误;
②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会遮住一部分穿过凸透镜的光线,光屏上的像会变暗,但仍能成完整的像,故②错误;
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远像近像变小,则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故③正确;
④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u>2f,2f>v>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④正确。
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如图,u=v=2f=10cm,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f=5cm,故A错误;
B、当u=6cm时,因f<u<2f,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当u=1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3.【答案】D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的密度相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也与质量、体积不成比例关系,故ABC错误;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其大小等于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密度相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4.【答案】C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解析】【解答】 用天平称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即砝码放到了左盘,物体放到了右盘,
所以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则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所以物体的质量:m=100g+20g-2g=118g。
故选:C。
【分析】 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5.【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的变形公式可知:
故选:B。
【分析】已知两个物体质量与密度大小关系,利用公式确定体积之比
26.【答案】次声波;振动;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次声波是人们听不到的,所以地震时人们并没有听到。
在汶川地震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而及时获救,这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信息。
【分析】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7.【答案】自下而上;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器材;
(2)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b)是沸腾前的情形;
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形成图(a)的情形。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温度计属于测量仪器,使用前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是最基本的要求。水沸腾前和沸腾时都会从水底冒出气泡,但一种缓慢、一种剧烈,且在温度和形态变化上也有不同。
28.【答案】空气射向水;虚;下方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昆虫反射的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射水鱼逆着光线看到的是昆虫的虚像,比实际位置要高,如果要射落昆虫,射水鱼应向看到昆虫的下方射水。
故答案为:空气射向水;虚;下方。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
29.【答案】(1)高;频率
(2)振幅;控制变量法
(3)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频率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用力拨锯条,锯条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
故答案为:(1)高;频率;(2)振幅;控制变量法;(3)音色。
【分析】(1)物体振动越快,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0.【答案】偏大;63.2;38;7.9×10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 由题意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增加砝码后,横梁指针偏右,说明砝码总质量大于金属块的质量,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读金属块质量时,仍然按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对应质量的和来读,就会偏大;
由乙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m=50g+10g+3.2g=63.2g;
由图丙可知,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为38mL;
根据排水法可知金属块的体积V=38mL-30mL=8mL=8cm3,
金属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偏大;63.2;38;7.9×103。
【分析】 根据天平称量质量时调节平衡的方法,分析得出测量质量的偏差情况;天平平衡时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对应质量的和;利用排水法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31.【答案】解: 由图可知,隧道的长度s=3600m,通过隧道的时间t=5min=300s,
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v12m/s。
答:如小宇乘车5min通过隧道,则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1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隧道的长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
32.【答案】解: 铝的密度ρ铝=2.7×103kg/m3=2.7g/cm3,由ρ可得,
质量为27g铝球中铝的体积:V铝10cm3,
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球﹣V铝=15cm3﹣10cm3=5cm3。
答:空心部分体积为5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铝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等于铝球的体积减去质量为27g铝的体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