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认识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影响;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家国情怀)
【基础过关】
1.元朝疆域
(1)疆域: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民族交融: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统治措施
目的 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巩固封建统治。
中央行 政组织 (1)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2)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行 政制度: 行省制度 概况 (1)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3)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对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3)对西藏: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重难突破】
1.【家国情怀】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1)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重建大一统国家,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上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
(3)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4)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5)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总的来说,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实战演练】
1.有同学在搜集史料时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2.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幅图片提炼主题,下列主题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君权的强化 B.经济的活跃 C.文学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4.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5.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同时,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调配。这些举措(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6.元初,忽必烈派遣官员前往隶属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海西辽东道等地,组织建设水利设施以及传授麦、稻种植技术;元成宗时,元军在沙州路总管府(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施行屯田。这些措施( )
A.恶化了当地脆弱的生态 B.扩大了地方官员行政权力
C.平衡了南北方经济力量 D.增强了中央与边疆的联系
7.元朝时,大量汉人被迁徙到边地,边疆各族则大量移居内地,这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融,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材料说明元朝( )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D.疆域空前辽阔
8.元英宗时期参照古制,制定了宫廷礼仪服饰——质孙服。此服饰承袭汉服又兼有蒙古民族服饰特点,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
A.商品经济发达 B.民族交融发展
C.等级制度森严 D.民族矛盾尖锐
9.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效能,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这体现了元朝 ( )
A.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 B.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C.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D.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局面
10.元朝时期,地方官府出版的书籍“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刻印”,而大多数书籍是在江浙行省辖区内的各路官学中刊印的。这一做法 ( )
A.加强了元朝对思想领域的控制 B.促进了图书刊刻业的迅速发展
C.实现了蒙古统治阶层的封建化 D.使儒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
【能力提升】
1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是一个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将今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岭北、辽阳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管一省的军政,与中书省互为表里,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元朝所设的10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地方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且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中国王朝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边界,但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基于这一现象,元朝在设置行政区划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的限制。由于各行省的设置不在同一时间,设置时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也不一样,因此元朝在划分疆域的时候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地处蒙古帝国发家之地,主要考虑的是防卫祖宗之地;河南江北、云南、四川等军事扼要之地则由蒙古骑兵驻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概括该制度的设立带来的积极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汉相比,元朝行政区划的不同,并分析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意图。(6分)
(3)从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可以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这体现了元朝统一后南北联系的加强。故选B。
2.D
3.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禀奏皇帝”可知,元朝强调集体决议,皇帝在重大事务中有最终决定权,意在防止大臣专权。故选B。
4.C
5.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拆分和调配,加强了中央对行省军队的管理,从而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故选C。
6.D 7.C 8.B 9.A 10.A
11.(1) 制度:行省制度。(1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任答两点即可,4分)
(2)不同: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4分)意图: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一点即可,2分)
(3)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恰当的地方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