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3: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研究对象
研究方向(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1.《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来描写创业的艰难。
2.《六国论》中用“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两句,形象地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国家的疆土毫不爱惜。
3.《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2016年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恐怕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复述梁思成相关知识和科普文的文体知识,背诵成语含义。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等重要概念的含义。(重点)
3.通过精读重点段落,分析重点句子含义,体会本文简洁、严密的语言特色,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美。(难点)




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今天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自主学习(8分钟)
1.阅读知识链接,勾画作者梁思成和写作背景,明确相关的文体。
2.速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完成整体感知。
3.完善学案的题目。
要求:手端学案,大声朗读,双色笔勾画。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作者简介
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作者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写作背景
北京老城墙被拆除
科普文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科普文题材十分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宇宙,无论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文体知识
合作学习(6分钟):
内容:
①讨论【整体感知】
②组议明确合作探究题的答案,讨论时在课本上标画对应的出处。
(G2、G3优先讨论表格,G5、G6、G7语言特色)
要求:
探究题:概括全面而简洁,关键词明确,分条作答。
整体感知
结构特征
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继承创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
2
建筑构成
平面布局
3
木材结构
4
斗拱结构
5
举折举架
6
屋顶翘角
7
颜色装饰
8
构件装饰
9
建材装饰
一、 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立体构成
屋 顶
房 屋
台 基
二、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群体建筑的
平面布局特征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从
户外起居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二平面布局
三、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结构方法
四、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举折(举架)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六屋顶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七着色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八装饰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九用材
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说明方法
(一) 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作诠释
(二) 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户外空间”
(三)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
(四) 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五) 举折、举架 梁木 创造屋脊弯曲面
(六) 屋顶 瓦 装饰
(七) 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
(八) 构件 脊吻、门窗 高度装饰
(九) 用材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摹状貌 \下定义\举例子
摹状貌\下定义
作比较 引用
举例子 作比较
举例子
作诠释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1.细读文本感受科普文准确、严谨性的语言风格,请赏析下列句子。(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①“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表示事情完成,点明了这个体系形成的时间之久。
②“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也就是这个独特体系大体上的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而不是所有的特征。
③这三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①“大量”的意思是“数量多”,说明使用有色琉璃砖瓦的广泛性。
②“尽量”的意思是“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说明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
③用模糊性词语表达了准确的意思,语言准确严密。
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词汇
文章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意义)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为文章主旨的提出张本。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北京颐和园琉璃牌楼
国子监“辟雍大殿”前琉璃牌楼
罗马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
老挝万象凯旋门
平壤凯旋门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中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的制约。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需求,用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更多展现时代风貌的现代建筑
课后反馈
①地域性
②文化性 
③时代性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①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②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③怎样结束瓦顶:④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⑤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⑥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达标案
1.下列对文中横线处排比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三个“成为”,从梁架、斗拱写到整个一间,由部分到整体介绍了建筑特点。B.前四句话从内部结构着眼,写到第五句外部装饰,再到整体布局,有很强的逻辑性。C.这六句话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建筑遵循着世代沿用的惯例,形成了法式。D.用此排比句,既展现了建筑手法和体式的丰富,又条理清晰、语言简明、逻辑严密。
D.“既展现了建筑手法和体式的丰富”说法错误,这句话并没有展示体式的丰富,根据原文段中的“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可判断出,仅是阐述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惯例而已
2.请结合本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中国建筑的“文法”特点。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有一定拘束性, 但同时又有极大的灵活性的,能有多样性的表现。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么样的千变万化,都遵循这些文法特点。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B.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C.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3.答案:B解析,最后一个“;”改为“:”,因为后面有“这都是”,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4.答案:D 解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错对象。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常用作自谦之词。此处望文生义。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5.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① 。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拙”,② ,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③ :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但一般都有假山
“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
我将它归纳成两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