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复习: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复习: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1 22:43:09

文档简介

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
一、课前激趣:
读万卷书,易;行万里路,难。旅途中的艰辛可比默守书房一隅难得多,可一些古文人就是“任性”。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的千百年前,他们的足迹就遍及大江南北,实属不易也略带辛酸啊!我们把唐宋时期的风流人物尽数梳理一遍,发现,他们竟然都是“旅游达人”:
1.最“折腾”的诗人——杜甫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是诗人中最受苦的一位了,国破家亡,战乱不断,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为了躲避战乱,他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不毛”之地。和李白的潇洒还真是不能比。
2.最“闲”的诗人——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诗佛”王维的日子还是比较惬意的,谓其人生赢家也不为过,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颠沛流离。最多时候,是独自一人隐居山林,喝几杯泉水,邀几回明月,再品几首诗,优哉游哉啊啊!
3.最“惨”的诗人——李贺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惜。活了27年,大概一半的生命都在奔波中,从北方一直流离辗转到了南方,也是尝尽了生活之苦。
4.人生最“圆满”的诗人——韩愈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最美是春景,但韩愈这一生可比春景舒心。调任、晋升、调任、晋升......
5.最会“享受”的词人——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这辈子其实也没闲着,虽然屡遭贬谪,但凭借走到哪吃到哪的乐观精神,苏轼倒过得蛮滋润,简直是行走的“舌尖上的中国”。
6.最“豁达”的诗人——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然仕途坎坷,也曾流离失所,辗转各地。但杨万里却是个十分”看得开“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生活的美,写出如此美的诗句,也必然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7.最“凄苦”的女词人——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烂漫少女到迁居流民,李清照所经历的辛酸,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她的词里,在她的流离之路,收藏尽失,丈夫离世,真是一路辛酸,一路凄凉。
古时的交通之匮乏可想而知,可诗人们还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想必也看过了很多风景,如此才有那么多的感慨,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
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指导
什么叫情境作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0年浙江绍兴市的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般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久,如月季;或因为开得迟,如菊。 ——(王鼎钧《一朵花》 )
  好的文字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与思考,请运用所给材料,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
  (1)写一封信劝导表妹。(读初二的表妹最近很苦恼,她总觉得比不上人家,长相平平,没有才艺,学习成绩也不亮眼。尽管老师再三肯定她善良诚恳表现好,但她依旧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丑小鸭。你决定写封信劝导她。)
  (2)向《文苑·美文》杂志“妙笔生花”专栏投稿。
  (3)准备一份国旗下讲话的讲稿。
要求:①若写书信可用“表妹你好”开头,亦可省略署名和日期;②角度自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16行;④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你发现这个作文题目和平时我们写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有哪些不同?
因此,情境作文,就是
写情境作文的注意事项
情境化试题命题时一方面强调应用性,让考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表达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在任务驱动时,明确提出“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的“三合”要求。这“三合”要求,实际上就是写作时应特别注意的五种意识。
1.主体意识——“我”是谁
写作主体,可能是虚拟情境中的“我”,有可能是坐在考场上参加中考的“本我”;还要注意摆正“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所谓“小我”,是向内的,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所谓“大我”,是向外的,表达的是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感受。考生既不能囿于“小我”,忘了“大我”;也不能热衷“高大上”,冷落“小确幸”。缺少了“小我”,就缺了血肉和温度;缺少了“大我”,就缺了筋骨和气度。
2.对象意识——“我”写给谁
广义的对象,包括显性对象和隐性对象。前者指试题规定对象,也就是特定场合中的受众,后者指阅卷教师。显性对象决定内容的取舍和详略,决定着措辞和语气。动笔之前要想清楚,“我”要表达的内容,哪些是对方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对方不知道需要交代清楚的;对方已经知道的要少说或者不说,对方应该知道而还不知道的内容一定要说透、说明白。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得体。
3.背景意识——“我”在什么情况下写
试题设置情境往往只是给考生提供写作背景,文字表述也多为简短的一句话,这种“情境”实质上仍然显得“抽象”。考生作文时则应该把这种“抽象”情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写作时要把大背景转换为小场景,即有事件、有人物、有情感的具体生活画面,然后再将自己融入到那个生活画面中去,这样才能具有感染力。
文体意识——“我”用什么体裁写
学生应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规范写作。对于常用的记叙、议论等文体,也要根据相应的文体要素写作,写得有模有样,坚决杜绝“四不像”。
5.语体意识——“我”以什么方式表达
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写作的本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既然是交流,就牵涉主体和客体的沟通问题,而沟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所谓身份,包括主体和客体的身份,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情境化作文规定了写作的情境、作者和读者,考生在写作时就得考虑这些因素,考虑“我是谁”“读者是谁”等问题,然后,确定语气和措辞,用得恰当,就是得体,就有利于沟通。
情境作文的审题
审话题 审对象 审目的 审文体 审角色
偏实用类情境作文写作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目:
以下是小华同学写给学校“心理咨询室”信中所倾诉的烦恼:
我是一个怕羞的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爱跟老师交流,不爱向老师问问题。小学时我学习成绩 名列前茅,老师比较看重我,会主动问我有没有问题;到了初中,我发现我什么都不是,曾经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似乎成了学渣。爸妈要我多向老师问问,但我不敢问;现在我即使想问也不知如何去问了。这该如何是好?
题目一:请你以“知心朋友”的身份,给小华同学回一封信,劝导他重新振作起来。
题目二:小华同学的烦恼具有代表性,为此,班主任准备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类心理问题,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题目一:
任务一:找对象(读者意识) :小华
任务二:找文体 :书信
任务三:找角色(主体意识) :知心朋友
任务四:找目的 :劝导他重新振作起来
任务五:找内容 :(1)解决 问题
(2)解决 问题
(3)解决
题目二:
任务一:找对象(谁来听) :
任务二:找文体 :演讲稿
任务三:找角色(谁来讲) :
任务四:找目的 :引导同学们正确对待这类心理问题,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
任务五:找内容 :(1) ;(2)
(3)如何问?如何学?
2.偏文学类写作的审题立意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目:
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今天,就请你转换身份,站在鱼儿的立场,甚至可以直接化身为一尾会思想的鱼,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或议或叙,展开特殊视角的自由思绪。
请以“走在鱼儿的思想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任务一:找对象 :隐形对象——
任务二:找文体 :
任务三:找主体 :
任务四:找目的 :
任务五:找内容 :
隐性要求:拟人的修辞
方法总结:在明晰情境限制性的前提下,关注情境倾向性、任务指向性。
佳作欣赏1:站在鱼的角度
走在鱼的思想里
小池塘像一口大缸,安放在大山里。塘边树木葱茏,芳草茵茵。塘中清水幽幽,碧波粼粼。
鱼儿住在里面。
人偶然路过,看见塘里的鱼儿在游。人一面生岀欢喜,一面又生出同情,人感叹,这里环境好美。可这里又是多么的空荡、寂寞和孤独。
鱼儿悄悄笑了。鱼儿觉得人的好笑。在很久很久的从前,就有两个人因它们的事而发生争执。一个叫庄子的人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一个叫惠子的人反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两个人“之乎者也”争吵了老半天,也没争岀个结果来。鱼儿想,人总是喜欢替别人下结论,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岂不知,我们的快乐我们做主呢。
鱼儿还是比较喜欢诗经里的那个人。它不知道那是个男人,还是个女人。不知道他(她)是生于贫贱,还是出生富贵。这个人在水藻间,在青青的蒲草旁,看见了活泼的鱼儿,暗自心生欢喜,忍不住低声吟唱起来:鱼在在藻,依于其蒲。哦,鱼儿在哪里呀 鱼儿在水藻里呢,旁边还有蒲草青青呀——瞧,他(她)的心地多么简单!在这个越来越纷繁的尘世里,简单的心,很是叫鱼儿怀念呢。
鱼儿也顶喜欢乐府里的那群人。鱼儿确信他们是一群人。他们去湖里采莲,齐声快乐地唱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隔着遥遥的时空,鱼儿似乎还听到那清朗宛转之声,真是叫鱼儿向往啊。鱼儿每念起这首曲子,都要感动,它看见了这世间最纯净的东西,那东西叫做赤子之心。
池塘上方的一角天空中,总是云来云往,川流不息。鱼儿太喜欢那些云朵了,它们有的像芙蓉花。有的似白鸽。有的像海浪。有的似瀑布。有一次,鱼儿还看到一朵长得和它一模一样的云,鱼儿摘下这朵云,把它藏起来。鱼儿还藏过一粒朝霞。藏过夕阳的卵。藏过钻石一样的小星星。藏过一颗月亮。还藏过春天的桃花瓣,夏天的蝉声,秋天的银杏果,冬天的雪花。鱼儿的收藏真是丰富得不得了,日子里哪里会有空荡和孤独呢
人说,四季冷暖草木先知。鱼儿嗤鼻,四季冷暖该鱼儿先知才是。四季的风,把四面八方的消息捎来,在水波上书写。什么时候杨柳绿,什么时候荷花开,什么时候枫叶红,什么时候雪花落,鱼儿读读水就知道了。
人说,鱼儿的记忆只有七秒。鱼儿不屑。鱼儿不是活在记忆里,而是活在当下。当下,它仰望着天空,正好看到一只飞鸟,也在俯望着池塘。鱼儿笑了,人若见到,定又要为它俩纠结一番了,到底是做鱼儿快乐,还是做鸟儿快乐
鱼儿有鱼儿的路,鸟儿有鸟儿的道,谁也不用羡慕谁。鱼儿吐岀一长串小水泡,愉快地想,我还是做一只快乐的鱼儿好了。一朵云掉到池塘里,鱼儿赶紧游了过去。池塘边的柳树上,有虫子在轻轻鸣唱。
佳作欣赏2:化身成一尾有思想的鱼
走在鱼的思想里
在梦里,我变成了一条鱼。
伴着张雨生的那首歌,《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在水里游。
“就像鱼儿水里游,你的心河流向我,不眠不休的追求。”我用力地摇晃着尾巴,拼了命地往前游,试图超过前面的伙伴。而且,我们一直在游,的确不眠不休。
作为人类,看起来是够辛苦了,比如成年人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我那做教师的妈妈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但是,变成一条鱼之后,我才发现,鱼更是没有休息的,累了就只能浮在水中,而且,因为鱼没有眼睑,随时能够看到周围的景象变化,有时候受到惊吓,有时候看到食物,就会立即游走起来。
很多人于是认为,鱼是没有思想的,比如歌曲就唱:“就像鱼儿水里游,永远不会问结果。”其实他们错了,这就像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家一样,其实我们有家,家就在水中,水才是我们身心两安之处。
比较了解我们的是庄子,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的常态就是快乐地前进!每一天的游走,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快乐。更多时候,我们始终在比谁游得更快,越快越快乐。“沧海多么辽阔,再也不能回首。”我们是“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我们永远前进,勇往直前。
我们是有思想的,只不过,想的很快,然后忘记的也很快。作为一条鱼,“鱼忘七秒”,记忆力只有七秒,每隔七秒后,我们就完全不记得之前的想法了。
好在,快乐就是我们的根本属性,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类在痛苦地呼号,真想告诉他们:快点变成了一条鱼吧,就能摆脱痛苦了。当然,他们也许并不能真的就变成一条鱼,他们需要学会遗忘。
法国的帕斯卡尔有句名言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觉得,人也可以是一条有思想的鱼。
牛刀小试:情境作文的审题尝试。
按老师教的方法完成下面作文题目的审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暑期将至,你所在的区县共青团团委向广大初三毕业生招收志愿者。岗位有图书馆引导员、体育馆助理教练、信息技术中心电脑操作员、农业生态园小导游。
团委将择优招聘,请你选择一个岗位,写一封自荐信。你可以讲述自己某项爱好和技能的故事,也可以讲述担任这项工作的优势。
自荐信署名为“小渝”,日期为6月12日。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任务一:找对象 :
任务二:找文体 :
任务三:找角色 :
任务四:找目的 :
任务五:找内容 :
附:自荐信的格式及内容
1.求职信的写作格式一般由七部分组成:即标题、称呼、开头、正文、结尾、署名、日期、附件。
2.内容一般有:
(1)求职缘起——开头,从何处得悉招聘信息;你求得该职位的动机,加入该企业的原因。重点说明你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与与理念,吸引你加入团队以得到学习、成长与贡献价值的机会。
(2)求职目标——你要申请什么职位。
(3)求职条件——做自我介绍:说明你适合申请的职位的情况,提出你能为未来雇主做些什么,而不是他们为你做什么;扼要突出你的相关特点,即为什么你比别人更适合这个位置,强调你所受过的培训、你的经历、技能或成就。
(4)求职附件——材料。附上相应的获奖证书复件、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等,结尾处或醒目处留下你可以随时联系到你的电话或地址,并表示感谢。
2.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我们都有自己的校服。它或许很丑,看着它你会有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它或许很重,浸透了三年来肆意挥洒的汗水;它或许很乱,到处都是不经意间留下的斑驳墨痕……它陪伴我们朝朝暮暮,妆点我们的少年时光,见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1)请以“校服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有人认为,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有人认为,学生不必穿统一的校服。请你就其中一方的观点立论,写一篇辩论词。
(3)或许你对校服有自己的理解,有不一样的创意,请你展开想象,以“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的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目二:我的观点是
理由:
题目三:我想有一件校服,它
三、美文推送
时 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考作文复习: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教师卷】
一、课前激趣:
读万卷书,易;行万里路,难。旅途中的艰辛可比默守书房一隅难得多,可一些古文人就是“任性”。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的千百年前,他们的足迹就遍及大江南北,实属不易也略带辛酸啊!我们把唐宋时期的风流人物尽数梳理一遍,发现,他们竟然都是“旅游达人”:
1.最“折腾”的诗人——杜甫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是诗人中最受苦的一位了,国破家亡,战乱不断,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为了躲避战乱,他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不毛”之地。和李白的潇洒还真是不能比。
2.最“闲”的诗人——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诗佛”王维的日子还是比较惬意的,谓其人生赢家也不为过,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颠沛流离。最多时候,是独自一人隐居山林,喝几杯泉水,邀几回明月,再品几首诗,优哉游哉啊啊!
3.最“惨”的诗人——李贺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惜。活了27年,大概一半的生命都在奔波中,从北方一直流离辗转到了南方,也是尝尽了生活之苦。
4.人生最“圆满”的诗人——韩愈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最美是春景,但韩愈这一生可比春景舒心。调任、晋升、调任、晋升......
5.最会“享受”的词人——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这辈子其实也没闲着,虽然屡遭贬谪,但凭借走到哪吃到哪的乐观精神,苏轼倒过得蛮滋润,简直是行走的“舌尖上的中国”。
6.最“豁达”的诗人——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然仕途坎坷,也曾流离失所,辗转各地。但杨万里却是个十分”看得开“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生活的美,写出如此美的诗句,也必然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7.最“凄苦”的女词人——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烂漫少女到迁居流民,李清照所经历的辛酸,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她的词里,在她的流离之路,收藏尽失,丈夫离世,真是一路辛酸,一路凄凉。
古时的交通之匮乏可想而知,可诗人们还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想必也看过了很多风景,如此才有那么多的感慨,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
二、考场作文·情境作文的审题指导
什么叫情境作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0年浙江绍兴市的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般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久,如月季;或因为开得迟,如菊。 ——(王鼎钧《一朵花》 )
  好的文字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与思考,请运用所给材料,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
  (1)写一封信劝导表妹。(读初二的表妹最近很苦恼,她总觉得比不上人家,长相平平,没有才艺,学习成绩也不亮眼。尽管老师再三肯定她善良诚恳表现好,但她依旧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丑小鸭。你决定写封信劝导她。)
  (2)向《文苑·美文》杂志“妙笔生花”专栏投稿。
  (3)准备一份国旗下讲话的讲稿。
要求:①若写书信可用“表妹你好”开头,亦可省略署名和日期;②角度自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16行;④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你发现这个作文题目和平时我们写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有哪些不同?
有特定的情境。三个写作任务,一个是初二的表妹的具体情况,一个是“妙笔生花”专栏投稿,一个是国旗下的演讲。情境设置具象化,有的是真实的场景,有的是拟想的场景。
有具体的写作任务。写一封信,写一篇美文,写一篇演讲稿。写作任务,也是作文核心。解读“为何写”“为谁写”的问题,以写作目的驱动写作行为。写作目的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品质、正确的三观等。
有突显的写作主体。表姐或表哥写给表妹;小作者写给编辑;学生写给其他师生。写作主体以什么身份,决定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言要符合身份和情景。
有明确的读者对象。一个是表妹,一个是编辑,一个是学生和老师。
有实用的写作文体:书信体、散文、演讲稿。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情境作文就是有特定的交际情境,有具体的写作任务,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写作。
写情境作文的注意事项
情境化试题命题时一方面强调应用性,让考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表达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在任务驱动时,明确提出“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的“三合”要求。这“三合”要求,实际上就是写作时应特别注意的五种意识。
1.主体意识——“我”是谁
写作主体,可能是虚拟情境中的“我”,有可能是坐在考场上参加中考的“本我”;还要注意摆正“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所谓“小我”,是向内的,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所谓“大我”,是向外的,表达的是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感受。考生既不能囿于“小我”,忘了“大我”;也不能热衷“高大上”,冷落“小确幸”。缺少了“小我”,就缺了血肉和温度;缺少了“大我”,就缺了筋骨和气度。
2.对象意识——“我”写给谁
广义的对象,包括显性对象和隐性对象。前者指试题规定对象,也就是特定场合中的受众,后者指阅卷教师。显性对象决定内容的取舍和详略,决定着措辞和语气。动笔之前要想清楚,“我”要表达的内容,哪些是对方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对方不知道需要交代清楚的;对方已经知道的要少说或者不说,对方应该知道而还不知道的内容一定要说透、说明白。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得体。
3.背景意识——“我”在什么情况下写
试题设置情境往往只是给考生提供写作背景,文字表述也多为简短的一句话,这种“情境”实质上仍然显得“抽象”。考生作文时则应该把这种“抽象”情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写作时要把大背景转换为小场景,即有事件、有人物、有情感的具体生活画面,然后再将自己融入到那个生活画面中去,这样才能具有感染力。
文体意识——“我”用什么体裁写
学生应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规范写作。对于常用的记叙、议论等文体,也要根据相应的文体要素写作,写得有模有样,坚决杜绝“四不像”。
5.语体意识——“我”以什么方式表达
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写作的本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既然是交流,就牵涉主体和客体的沟通问题,而沟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所谓身份,包括主体和客体的身份,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情境化作文规定了写作的情境、作者和读者,考生在写作时就得考虑这些因素,考虑“我是谁”“读者是谁”等问题,然后,确定语气和措辞,用得恰当,就是得体,就有利于沟通。
情境作文的审题
审话题 审对象 审目的 审文体 审角色
偏实用类情境作文写作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目:
以下是小华同学写给学校“心理咨询室”信中所倾诉的烦恼:
我是一个怕羞的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爱跟老师交流,不爱向老师问问题。小学时我学习成绩 名列前茅,老师比较看重我,会主动问我有没有问题;到了初中,我发现我什么都不是,曾经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似乎成了学渣。爸妈要我多向老师问问,但我不敢问;现在我即使想问也不知如何去问了。这该如何是好?
题目一:请你以“知心朋友”的身份,给小华同学回一封信,劝导他重新振作起来。
题目二:小华同学的烦恼具有代表性,为此,班主任准备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类心理问题,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题目一:
任务一:找对象(读者意识) :小华
任务二:找文体 :书信
任务三:找角色(主体意识) :知心朋友
任务四:找目的 :劝导他重新振作起来
任务五:找内容 :(1)解决怕羞问题
(2)解决心态问题
(3)解决如何问老师问题
题目二:
任务一:找对象(谁来听) :同班同学
任务二:找文体 :演讲稿
任务三:找角色(谁来讲) :我(学生)
任务四:找目的 :引导同学们正确对待这类心理问题,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
任务五:找内容 :(1)针对小华的烦恼写对待此类心理问题的建议;
(2)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
(3)如何问?如何学?
2.偏文学类写作的审题立意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目:
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今天,就请你转换身份,站在鱼儿的立场,甚至可以直接化身为一尾会思想的鱼,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或议或叙,展开特殊视角的自由思绪。
请以“走在鱼儿的思想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任务一:找对象 :隐形对象——阅卷老师
任务二:找文体 :议论文、记叙文
任务三:找主体 :站在鱼儿角度的执笔者、一尾会思想的鱼。
任务四:找目的 :展开特殊视角的自由思索,发表生活体验和感悟。
任务五:找内容 :站在鱼的角度或者化身为鱼进行合理想象。
隐性要求:拟人的修辞
方法总结:在明晰情境限制性的前提下,关注情境倾向性、任务指向性。
佳作欣赏1:站在鱼的角度
走在鱼的思想里
小池塘像一口大缸,安放在大山里。塘边树木葱茏,芳草茵茵。塘中清水幽幽,碧波粼粼。
鱼儿住在里面。
人偶然路过,看见塘里的鱼儿在游。人一面生岀欢喜,一面又生出同情,人感叹,这里环境好美。可这里又是多么的空荡、寂寞和孤独。
鱼儿悄悄笑了。鱼儿觉得人的好笑。在很久很久的从前,就有两个人因它们的事而发生争执。一个叫庄子的人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一个叫惠子的人反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两个人“之乎者也”争吵了老半天,也没争岀个结果来。鱼儿想,人总是喜欢替别人下结论,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岂不知,我们的快乐我们做主呢。
鱼儿还是比较喜欢诗经里的那个人。它不知道那是个男人,还是个女人。不知道他(她)是生于贫贱,还是出生富贵。这个人在水藻间,在青青的蒲草旁,看见了活泼的鱼儿,暗自心生欢喜,忍不住低声吟唱起来:鱼在在藻,依于其蒲。哦,鱼儿在哪里呀 鱼儿在水藻里呢,旁边还有蒲草青青呀——瞧,他(她)的心地多么简单!在这个越来越纷繁的尘世里,简单的心,很是叫鱼儿怀念呢。
鱼儿也顶喜欢乐府里的那群人。鱼儿确信他们是一群人。他们去湖里采莲,齐声快乐地唱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隔着遥遥的时空,鱼儿似乎还听到那清朗宛转之声,真是叫鱼儿向往啊。鱼儿每念起这首曲子,都要感动,它看见了这世间最纯净的东西,那东西叫做赤子之心。
池塘上方的一角天空中,总是云来云往,川流不息。鱼儿太喜欢那些云朵了,它们有的像芙蓉花。有的似白鸽。有的像海浪。有的似瀑布。有一次,鱼儿还看到一朵长得和它一模一样的云,鱼儿摘下这朵云,把它藏起来。鱼儿还藏过一粒朝霞。藏过夕阳的卵。藏过钻石一样的小星星。藏过一颗月亮。还藏过春天的桃花瓣,夏天的蝉声,秋天的银杏果,冬天的雪花。鱼儿的收藏真是丰富得不得了,日子里哪里会有空荡和孤独呢
人说,四季冷暖草木先知。鱼儿嗤鼻,四季冷暖该鱼儿先知才是。四季的风,把四面八方的消息捎来,在水波上书写。什么时候杨柳绿,什么时候荷花开,什么时候枫叶红,什么时候雪花落,鱼儿读读水就知道了。
人说,鱼儿的记忆只有七秒。鱼儿不屑。鱼儿不是活在记忆里,而是活在当下。当下,它仰望着天空,正好看到一只飞鸟,也在俯望着池塘。鱼儿笑了,人若见到,定又要为它俩纠结一番了,到底是做鱼儿快乐,还是做鸟儿快乐
鱼儿有鱼儿的路,鸟儿有鸟儿的道,谁也不用羡慕谁。鱼儿吐岀一长串小水泡,愉快地想,我还是做一只快乐的鱼儿好了。一朵云掉到池塘里,鱼儿赶紧游了过去。池塘边的柳树上,有虫子在轻轻鸣唱。
佳作欣赏2:化身成一尾有思想的鱼
走在鱼的思想里
在梦里,我变成了一条鱼。
伴着张雨生的那首歌,《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在水里游。
“就像鱼儿水里游,你的心河流向我,不眠不休的追求。”我用力地摇晃着尾巴,拼了命地往前游,试图超过前面的伙伴。而且,我们一直在游,的确不眠不休。
作为人类,看起来是够辛苦了,比如成年人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我那做教师的妈妈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但是,变成一条鱼之后,我才发现,鱼更是没有休息的,累了就只能浮在水中,而且,因为鱼没有眼睑,随时能够看到周围的景象变化,有时候受到惊吓,有时候看到食物,就会立即游走起来。
很多人于是认为,鱼是没有思想的,比如歌曲就唱:“就像鱼儿水里游,永远不会问结果。”其实他们错了,这就像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家一样,其实我们有家,家就在水中,水才是我们身心两安之处。
比较了解我们的是庄子,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的常态就是快乐地前进!每一天的游走,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快乐。更多时候,我们始终在比谁游得更快,越快越快乐。“沧海多么辽阔,再也不能回首。”我们是“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我们永远前进,勇往直前。
我们是有思想的,只不过,想的很快,然后忘记的也很快。作为一条鱼,“鱼忘七秒”,记忆力只有七秒,每隔七秒后,我们就完全不记得之前的想法了。
好在,快乐就是我们的根本属性,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类在痛苦地呼号,真想告诉他们:快点变成了一条鱼吧,就能摆脱痛苦了。当然,他们也许并不能真的就变成一条鱼,他们需要学会遗忘。
法国的帕斯卡尔有句名言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觉得,人也可以是一条有思想的鱼。
牛刀小试:情境作文的审题尝试。
按老师教的方法完成下面作文题目的审题:
1.(2021·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暑期将至,你所在的区县共青团团委向广大初三毕业生招收志愿者。岗位有图书馆引导员、体育馆助理教练、信息技术中心电脑操作员、农业生态园小导游。
团委将择优招聘,请你选择一个岗位,写一封自荐信。你可以讲述自己某项爱好和技能的故事,也可以讲述担任这项工作的优势。
自荐信署名为“小渝”,日期为6月12日。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任务一:找对象 :共青团团委
任务二:找文体 :自荐信
任务三:找角色 :图书馆引导员、体育馆助理教练、信息技术中心电脑操作员、农业生态园小导游
任务四:找目的 :得到喜欢的岗位择优录取的机会
任务五:找内容 :(1)讲述自己某项爱好和技能的故事(2)讲述担任这项工作的优势
如果你喜欢看书,对很多名著非常熟悉,你就可以应聘图书馆引导员;如果你身体健康、强壮,热爱体育,喜欢体育运动,会很多运动项目,你就可以应聘体育馆助理教练;如果你会操作电脑,熟练掌握电脑方面的技能,你就可以应聘信息技术中心电脑操作员;如果你热爱农业,喜欢各种蔬菜水果,你就可以应聘农业生态园小导游。写作时要注意自荐信的格式,开头有称谓,结尾有落款和日期。
注意:自荐信的格式及内容
1.求职信的写作格式一般由七部分组成:即标题、称呼、开头、正文、结尾、署名、日期、附件。
2.内容一般有:
(1)求职缘起——开头,从何处得悉招聘信息;你求得该职位的动机,加入该企业的原因。重点说明你了解企业的文化、价值与与理念,吸引你加入团队以得到学习、成长与贡献价值的机会。
(2)求职目标——你要申请什么职位。
(3)求职条件——做自我介绍:说明你适合申请的职位的情况,提出你能为未来雇主做些什么,而不是他们为你做什么;扼要突出你的相关特点,即为什么你比别人更适合这个位置,强调你所受过的培训、你的经历、技能或成就。
(4)求职附件——材料。附上相应的获奖证书复件、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等,结尾处或醒目处留下你可以随时联系到你的电话或地址,并表示感谢。
2.(2021湖北荆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我们都有自己的校服。它或许很丑,看着它你会有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它或许很重,浸透了三年来肆意挥洒的汗水;它或许很乱,到处都是不经意间留下的斑驳墨痕……它陪伴我们朝朝暮暮,妆点我们的少年时光,见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1)请以“校服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有人认为,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有人认为,学生不必穿统一的校服。请你就其中一方的观点立论,写一篇辩论词。
(3)或许你对校服有自己的理解,有不一样的创意,请你展开想象,以“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的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文明显属于情境作文。
题目二:本题要求就一个观点写辩论词。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两大部分。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或论点,使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应引出辩论题目,亮明自己的观点。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用语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树立观点,选择材料论述:
写辩论词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观点,首先要摆明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这一观点,结尾还要总结深化观点。注意切不可在辩论词中出现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即既同意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的观点,又觉得不必穿统一的校服也有道理。
如果观点是“学生应该穿统一的校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理由: 1.防止学生之间的攀比。家庭的贫富差距会带来学生之间的攀比从而造成学生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学习去。穿校服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学生间攀比,促进孩子的形成健全的人格。2.方便外出学生安全的身份识别;比如放学回家,校服比较显眼,假如在家途中发生什么不测,可以更快识别身份。再比如学校组织外出活动,同一校有利于学校对于外出学生的管理,也不易造成学生走失。
3.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在校园内学生统一校服,可以一眼识别未穿校服的外校人员,避免社会闲散人进入校园,有利于保证学生安全。4.强化学校精神和集体感。校服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增加全校学生间的集体感,提高学生间的凝聚力。5.使学生保持学生的正气。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比方说可能受一些非主流或者社会青年穿衣打扮会的影响,穿校服可以让学生保持一个学生应有的正气。
如果观点是“学生不必穿统一的校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理由:第一,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学校的校服是统一的,而大部分学校的校服是那种不分男女式,松松垮垮的运动服。如此的“统一”让彼此之间没有区别。着装是一种文化,是一个人的自我展现,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现在,对于学生的着装,学校也要硬性规定。这无疑是占据了学生塑造自我形象的一个空间。失去了一次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的机会。对于个人长远发展,个人性格的形成不利。第二,学校校服的确为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诸多学校的校服都是一件秋装,或是多出一套夏装的短袖。试问谁能穿着两套衣服过完四季呢?冬天学生在校服外面又套上羽绒服,校服在棉衣里边,有的甚至为了应付检查,校服塞在桌子里,检查时再套上。这样“穿校服”岂不就是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应付。第三,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明辨是非,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机会。对方也许会说,学校统一校服是为了防止学生中的攀比,但攀比不是不穿校服的错。社会上攀比之风蔓延到校园,学校应该在思想上疏导,并不应该采取堵塞的办法。学生不再校服上攀比,可以在自行车,书包,鞋等其他方面继续攀比。另一方面,有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花钱进了重点高中,穿着校服到处炫耀,这是否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攀比呢?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攀比是不对的,比禁止学生攀比更重要。健康的发展过程,正是一个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逐渐认清是非,从而明辨是非的过程。为了防止某一种现象的发生,而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认识,塑造自我,明辨是非的一个过程。这种做法不妥。
写作时不论选择哪一个观点,都要从多方面有理有据的论述观点,阐述的越深入透彻,越有说服力。
题目三:审题:本题要求展开想象,以“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为题写作,题目即为《我想有一件这样的校服》,其中“这样”为代词,写作时要把“这样”指代的内容具体展现出来。
选材、立意和结构安排:既然是展开想象去写校服,那么这件校服是区别与现实生活中的校服的,现实生活中为了统一管理,彰显校容校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等,学校为学生定制校服,要求在校期间穿校服。想象的校服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可以为“我”的校服起一个名字,而且会说话,让这件校服充当一个正能量的角色,或帮我改正错误,或在我遇到困难时鼓励我,或指引我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等。突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还可以想象未来我理想中的校服,校服的制作融入了高科技元素,它多功能,时尚、大方。借此表达我要为理想的实现而发奋读书的主题。
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写,从哪方面选材,想象的内容都要围绕“校服”组织材料,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
三、美文推送
时 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