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开头段落作用
一、题型判断
二、思考方向
“品味结构,理解内容”是中考阅读的重要考点。在命题上有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与局部分析语段结构内容两种。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
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
1、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起因等;引出文章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开篇点题,
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弓|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2、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作用如下: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三、答题方向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为下文作铺垫.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四、答题模板
一般答题思路是:
1.概括开头段的内容。
2.总结该语段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结构上(1)照应题目
(2)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
(3)首尾照应
(4)总领全文,
内容上(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
(3)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4)(设置悬念/引用诗歌、谚语……)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5)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
(6)开篇点题,表明文章主旨。
(7)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答题要点:段落的具体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五、例题引领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①
①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②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③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者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④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好看。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⑤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⑥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在那里看了一些参考书,做各种作业。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得很快。
⑦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不像儿时印象中那样高大,但它仍是壮丽的。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⑧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后来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深刻而有感染力,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只是在当时火热的革命形势中,不很心安理得,觉得喜欢书库是一种落后的表现。直到以后很多年经过时间的洗磨,又经过不断改造,我只记得曾以哈代为题做毕业论文,内容却记不起了。有一次,偶然读到卞之琳翻译的哈代的诗,竟惊奇哈代的诗原来这样好。
⑨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我选了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地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可惜不记得邓先生的讲解了。这门课告诉我们,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只是当时没有音响设备,课上没有听音乐。
⑩父亲在图书馆楼下仍有一个房间,我有时去看看。常见隔壁的房门敞开着,哲学系学长唐稚松在里面读书,唐兄先学哲学又学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有重大成就,享有国际声誉。我们在电话中谈到清华、谈到图书馆,都认为清华教我们自强、严谨、要有创造性,终身难忘。
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②。闻一多1912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彩云之上。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我想,演员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就会记得。“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暗留在后头”。“我的中国名字叫张乔治,外国名字叫乔治张”,短短两句话给了多么宽广的表演天地。也许这是外行话,但这是我的感受。
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安慰。
我已经把哈代忘了许多年。忽然有一天,收到清华图书馆韦庆媛的信,说图书馆中保存了我的毕业论文,这真是意外之喜。后知馆中存有五〇、五一级的大部分论文。我即分告同班诸友,大家都很高兴。韦女士寄来了我的论文的复印件:《哈代诗歌中的必然观念》,厚厚的有二十七页。我拿到这一册东西,仿佛看见了五十年前的自己,全部文章是我自己打出的,记得为打这篇论文我特地学了英文打字。原来我是想写一本研究哈代的书,这论文不过是第一章。生活里是要不断地忘记许多事,不然会太沉重,忘得太多却也可惜。我在论文的序言中说,希望以后有时间真写出一本研究哈代的专著以完夙愿。这夙愿看来是完不成了。我已告别阅读,无法再读哈代,也无法读自己五十年前写的文字,我想,若是能读,也读不懂了。
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
(选自《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②曹禺:本名万家宝。
首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章从图书馆写起,引起下文,叙写自己在图书馆的玩耍和学习的经历;又用“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来统领全文;内容上,为下文叙写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和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
六、真题引路
(2020·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21)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22)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23)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24)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25)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26)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27)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28)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有改动)
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42.①开篇点题,点明文章要讲述的内容是“放电影”。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探究“谁要放电影”以及“为什么要放电影”。③引出下文父亲与姐姐的争执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④果断的语气体现出父亲坚定的性格,突出了父亲内心的骄傲和对女儿的疼爱。
【解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提示文章中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④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文章以父亲的“明天家里放电影!”一句话作为首段,从题目看,做到了开篇点题,同时也交代了事件——放电影;从内容看,引出下文叙写的故事内容,为交代背景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从表达效果看,语气坚定,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七、巩固训练
1.阅读《梦的也是你》,完成下面小题。
梦的也是你
①“小鹏,站起来!”晨会时,我严厉的对他说。
②他站起来,左顾右盼,一脸茫然的样子。“考试时为什么作文一个字都不写?!”“我没有啊!”他似乎很无辜。“中考!”我继续说。“中考?”他和全班同学都很愕然。还有160天才中考呢。怎么回事?全班同学面面相觑。“对,就是中考。小鹏同学作文交了白卷。”我一本正经的说。“老师,你在做梦吧!”有一胆大的同学说。“是的,老师在做梦。这就是老师昨夜做的梦!老师和他一起参加中考,而且是同桌。考试终了信号响了,他作文一个字也没写,我在一边急死了,他居然还冲我邪邪的笑。”“哈哈,小鹏,你好幸福啊。你居然进入老师的梦境了。”
③这个让我做噩梦的孩子就是小鹏。初二时,对他就早有耳闻。是个让老师既头疼又无奈的学生——大错一三五,小错二四六。初三分班分在了我班。看到这个名字,我的心就一紧。决定给他一个下马威。
④开学第三天,我6:25进班。学生们陆陆续续进班了。6:30他的座位是空的,6:35依然是空着,6:40他气喘吁吁的跑进班来,没喊报告。“出去!”我怒不可遏。他迟疑了半会,出去了。“为什么迟到?”“我值日的!”他理直气壮。“其他值日同学为什么不迟到?”“我不知道。”“明天迟到就不要进班了。”“不迟到就不迟到。”他嘟囔着。第二天德育处开晨会,通报表扬了得满分的寝室,我们班就他所在的宿舍是满分。看着他笑眯眯的样子,我的心一动。对他的态度变得缓和多了。在以后的一周内,他似乎还是那样,上课讲话,作业迟交,不戴校牌,课间吃零食……这当然免不了我对他的批评。
⑤第二周,周六小休。他父母没来接他,来的是他的堂哥。按照规定,得让他父母发条信息到我手机上,委托谁来接他。可是,他爸爸的电话无法接通。他妈妈的电话接通了,可是却不肯发信息。一个多小时,我能感觉到他的眼神由希望到迷茫再到沮丧。就在我准备破例让他回去时,他后妈发来了信息。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似乎很开心。尽管那个家爸爸妈妈都不在。
⑥第三周,周六小休。晚上7点钟,他爸爸从外地给我打来电话:“高老师,请问小鹏下午在学校的吗?家里人来接他没找到他人。”我这才想起,他没登记留校,但我也没开出门证。那一宿,我未合眼。站在窗口,看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看雨中枝头依然盎然的绿,看雨后那半圆的月亮。第二天,他回来了,也很坦白,一个人翻墙头,去网吧了。于是,家长带他回家反省,可是第二天他独自一人回校了,家长没送,也没和我联系。我没再为难他,他进班上课了。
⑦“老师,我写了一封信给你。”9月28日,下晚自习。他追我到楼梯口,把信塞给我后就转身跑了。回到办公室,我拿出那封信,没有信封,信是用练习本纸写的,叠成了四方形,里面似乎还夹着什么东西。我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超市卡,两张200的,一张100的。“高老师,谢谢你对我严格要求,我知道你这是关心我。可是,我基础太差了。我爸爸已经和我联系好了,转到清江中学去读书。国庆假期后,我可能就不来了。真的谢谢你。我会记着你的。”我的心忽然有疼的感觉。第二天,晨会前,我带他到教室外面。“信,老师留下了,卡你收回去。心意老师领了。不过,男子汉,为什么就不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呢?”“我也想认真学,可是我能行吗?”他的眼睛是清澈的,如同秋天晴朗的天空,眼神充满了期待。“孩子,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你也要有自信。”“老师,你希望我留下吗?”“当然,三(3)班66位同学一个也不能少。”他留下了,能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主动找老师背书了。我很开心,也很自豪,因为自己转化了一个差生。
⑧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月的一个周六。下班后,我去购物。路上。车来车往。忽然,透过车的缝隙,看到马路对面有个熟悉的身影,和他一起走的还有一个人。啊?是小鹏。我的第一反应:他又私自外出了。“小鹏!”我大声喊道。他们听到我的喊声,调头看了我一下。然后撒腿就跑,很快便消失在人流中。我及时和家长联系了。他们一夜未归。第二天早上,他打电话给我,说同学是他带出去的,不关同学的事。两人马上乘车回家。可是,他爸爸从外地赶回来,’一直等到下午5点钟他才到家。开除!我下定了决心。周一他爸爸带他来学校,我拒绝了。过了两天,他爸爸给我来电话,请求给孩子机会。“我觉得对孩子挺愧疚的。没能给他完整的家,也没能在他身边好好关心他教育他。”我的心软了。他又来上学了。我让他一人坐在“0”排。这次以后,他似乎脱胎换骨了。上课很少讲话,作业书写比以前也进步了许多。周闯关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⑨第四个月。“老高,最近小鹏又不肯过关了。”英语老师对我说。
⑩“高老师,小鹏最近上课又调头讲话了。”物理老师说。
“小鹏化学作业不订正。”化学老师抱怨道。
……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我找其谈话。“老师,我好多内容都听不懂了。”他似乎也很忧伤。“听不懂也不能随便讲话啊。再说,你不懂问老师了吗?孩子,不能放弃自己,更不能干扰他人啊。”沉默,是长时间的沉默。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出现在我的梦中。孩子,无论你是怎么样的,你都是我的学生。希望我的梦中还有你,只不过希望出现的是甜美的你,幸福的你!
(选自《优秀德育案例》)
有人说,第一段很突兀。你觉得这样开头很好,请阐述理由。
【答案】以语言描写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先声夺人,揭示主要矛盾冲突;设置悬念,老师怎么让小鹏站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首段“‘小鹏,站起来!’晨会时,我严厉的对他说”直接点明了文章主要人物——小鹏;首段为语言描写,写“我”严厉的叫小鹏站起来,揭示矛盾冲突;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继续探索“我”让小鹏站起来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牵挂
张家豪
①一盏油灯静静蹲在石磨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把浸泡好的黄豆粒倒进石磨上方的漏斗里。她推着磨盘的槐木把儿走着,石磨就一圈圈地转着,漏斗里的黄豆不断落进石磨的孔眼被碾碎,那乳白色的豆汁从磨盘四周慢慢倾泻下来,与漫天的星光遥相呼应。
②豆汁煮开、点卤、挤压出多余的水分、成型,就成为餐桌上的豆腐。天蒙蒙亮的时候,豆腐制作好了,奶奶来不及休息,用扁担前后各挑一包到附近的村落去卖。山道并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碎石遍地,地势也高低不平,奶奶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不停向前。前村后曈、东街西巷,直到晌午过后,豆腐全部卖完,她才匆匆地回家吃上口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奶奶每天都是这样。
③而这些画面,总是清晰地在父亲的脑海里一帧一帧翻过,刻在他心底最深处。在他魂牵梦绕的那个小山村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都在泥土里求食。山多地少,崖陡土薄,有限的土地上,人们满含着希望,年年播种、年年忙碌。翻地、浇水、锄草,繁重的农活累弯了他们的腰,可是贫瘠干旱的土地始终不能带来丰裕的粮食,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那里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走出深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最主要的就是出去混口饱饭。而奶奶就是用一双小脚、一盘石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把他们送出大山。
④父亲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受奶奶辛勤劳作的影响,他性格沉稳又不乏拼搏的精神。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年都是班长;工作以后,他扎实勤奋,又敢于创新不会墨守成规。所以他的工作总是受到领导肯定,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他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用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看到我挑食,教育我不要浪费,要学会勤俭节约。父亲偶尔也会提起他少年求学的不易。那些年条件艰苦,生活费不多,父亲经常不买炒菜,靠着馒头就咸菜才能坚持到下一次发生活费。自然而然地,父亲就会谈到奶奶长年累月做豆腐挣钱供他上学的艰辛。想起陡峭漫长的山道上,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奶奶靠着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漫漫长路,奶奶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要知道,山林有野兽出没,村落也有恶犬袭扰,奶奶难道就不怕吗?我也记得奶奶曾经淡淡地回答我说,越走天越亮,心里就不怕啦。
⑤记得有一次,父亲讲起他执意为奶奶洗脚,当他看到奶奶干瘦的脚踝、严重畸形的五个脚趾紧紧地挤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开时,父亲忍不住哭了。我听了,心里也很难过,是啊,奶奶每天不光是做豆腐、卖豆腐,农田需要她管理,家务需要她承担,老人也需要她照顾,长年的奔波与劳累使得她的一双脚不堪重负,渐渐变形扭曲。
⑥岁月寂静流深。奶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孩子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给予他们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人生信条。而那曾经给予他们的,现在,也给予了我们。
⑦父亲因为忙于工作,不能经常回老家,一晃竟是离乡十余载。我知道,虽然他身处美丽的滨海城市,虽然他每天公务缠身,可大山里,故乡那袅袅的炊烟、漫漫的山路,特别是灯光里那盘慢慢转动的石磨、奶奶瘦弱的身影,都永远印刻在父亲的心底。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2期,有删改)
文中开头两段写了奶奶磨豆腐、卖豆腐的艰辛,但作者却以“父亲的牵挂”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以孙辈的视角进行观察叙述,表现出父亲与奶奶之间的深厚感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一盏油灯静静蹲在石磨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把浸泡好的黄豆粒倒进石磨上方的漏斗里。她推着磨盘的槐木把儿走着,石磨就一圈圈地转着”,第②段“豆汁煮开、点卤、挤压出多余的水分、成型,就成为餐桌上的豆腐。天蒙蒙亮的时候,豆腐制作好了,奶奶来不及休息,用扁担前后各挑一包到附近的村落去卖”可知,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奶奶的辛勤劳动,视角独特。
联系第③段“而这些画面,总是清晰地在父亲的脑海里一帧一帧翻过,刻在他心底最深处。在他魂牵梦绕的那个小山村里”,第④段“父亲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受奶奶辛勤劳作的影响,他性格沉稳又不乏拼搏的精神。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年都是班长;工作以后,他扎实勤奋,又敢于创新不会墨守成规”可知,奶奶勤劳的性格深深影响了父亲,表现了父亲和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写奶奶辛苦磨豆腐,买豆腐的情节却以“父亲的牵挂”为标题,设置了悬念,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闽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濠漾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展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濠濠,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1)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2)“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游玩的原因。
(2)运用对比(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前两天游人“不为所动”等反应,与下文写第三天雨中爬山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形成反差,表达自然风光胜过人工景点的感触。或:运用对比(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前两天游人走了一半,为下文写第三日爬山游玩蓄势,这样写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①段“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闽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交待了游玩的原因;第②段“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交待了两天的游玩情况。
从结构上看,欲扬先抑,用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三天雨中游山的“为之一振”作对比,突出自然风光胜于人工景点的感触,形成强烈反差,为下文展开蓄势。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③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⑤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解答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交代……,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主旨。结构上,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情节,与下文相照应。
内容上,首段“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结构上,“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
同时,因为“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那么刷子李拿手擅长的行当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做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拿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潆,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游玩的原因;②运用对比(或欲扬先抑)手法,借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三天雨中游山的振奋形成反差,表明自然风光胜于人工景点的感触,使文意波澜起伏。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①段“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交代了考察之游的原因;
第②段“游者不为所动……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借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③段“第三日……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第三天雨中游山的精神振奋形成对比,使明月山的自然风光与“人工栈道”“缆车”“大庙”这些人工景点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多变,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窑灯
梁勇
①父亲传承了爷爷烧窑的技艺,几十年呆过十几间红砖厂,成了老“砖”家:烧火下煤、码砖装窑、气焊机修、驾驶推土机等,全都在行。
②年幼时,我对父亲的印象甚是模糊。有一次过节,父亲从砖厂赶回,母亲不在,我以为是坏人,关门不给进屋。母亲忙完农活回来,吃饭都在发笑。过两天,不见人,我问母亲,“那个人去哪里了?”事情传开,伯母婶娘不时取笑我,“阿石,快到端午节了,那个人又回来咯!”
③因此,父亲得空就接我去他打工的砖厂玩玩。有一次,一位工友从别的地方过来看他,有点吃惊,说:“阿镇,你只嘿佬(方言,你这个人),看不出你的仔都这么大了!”或许觉得是夸他,第二天收工,父亲竟给我带回一对白布鞋。但宿舍地板比较脏,他不准我下床,我只好穿着新鞋在床上来回跑步。
④我上小学前一年,父亲从砖厂带回一对拳头大的鹅仔,交由我照看,说完成任务就有奖励。我干脆答应。每天午饭后,我就提着小竹笼到田间,开“门”放鹅仔出来吃鹅草。那时的田野满是青草野花,鹅仔喜好吃那种草苞儿裂出点花蕾的草,田里到处都是,哥俩吃高兴了还仰头叫几下。好,满意就好,趁暖春和煦,我在田垄上懒懒地睡个午觉。可有一天,我醒来时,发现少了一只鹅仔,我着急四下寻找,毫无踪影,问另一只鹅,也不应答,仍只顾独自吃草。我哭着回去喊奶奶来找,也找不着。就这样失掉了一只鹅仔,不知是走失还是被人捉了。
⑤后来,没失掉那只鹅养大了,过节时宰掉,一大家人吃饭,那时父亲也回在家。我玩耍回来,见这许多好菜,愉悦同吃,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的鹅没了。奶奶懂我的脾气,事先不让叔伯们说杀鹅。就这样又失掉了另一只鹅。到秋天,父亲送我上小学,两只鹅成了我孩童时代的一枚印记。
⑥我逐渐长大,父亲所在的砖厂亦愈换愈远。后来,他还向银行贷款,与几个伙计合股到崇左扶绥县办砖厂,当起小股东。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暑假到来,父亲回家探亲,领我出了一趟远门。我们搭中巴到县城,换乘汽车到南宁,住一晚,又搭汽车,换中巴、运砖的拖拉机,两天一夜,总算到了。荒凉辽阔,满目红土,漫天飞尘,我觉着新鲜刺激,却又失落。
⑦之后每天,我就跟在父亲后边,看他检修机器、电焊、转砖窑,在窑顶支起锅烧水煮饭。工友们见面,好奇问他:“你家的大少爷啊?靓仔喔!”父亲往往夸张地涨起声调应答:“对啊,莫看他一小点丁头,懂得煮饭炒菜咯!”一个月后,我跟着一位叔叔回家上学。半夜里起程,睡意还朦胧,坐上运砖的拖拉机,哒哒哒、颤抖着行走;我回头寻望,看见他在昏黄的窑灯下,独自抹眼……
⑧然后,也不常联系,只在开学前收到父亲寄回的信与汇款单。由姑姑指导我给他回信。内容就说些琐事,某月某日已收到几百块钱,数目对不对?家里养的两头猪都超一百斤了,母鸡下了十几只蛋,稻谷收回来、又要请人来犁田了。
⑨后来,父亲和朋友合办的砖厂倒闭,他转去广东打工还债,仍进砖厂,当“技术总监”兼驾驶推土机,工资比一般人高些。一去十几年,我读高三时,父亲才转回本地的砖厂做事。年纪来了,人在外边,水土不服。
⑩有一个周末,我去砖厂向父亲要伙食费。父亲已吃过饭,借来一辆摩托车,搭我到圩镇的大排档吃。我坐守饭桌,他就跑去监督厨子炒菜,指点唠叨:牛肉切薄点,苦瓜用盐腌一腌。吃过饭,他说我头发长,得剪一剪。虽不大情愿,但还是剪了;剪了一个小平头。他在一边和发型师吹嘘:“要高考了,准备成大学生了,整好一点给他喔!”我才觉察,父亲也挺长舌的。
高考结束,那年秋天,父亲特地向厂长请了几日长假,送我去桂林报到。路上,我想起父亲第一次带我出远门,那时我多崇拜他;这时他却不自信了,喃喃道:“要记住路上的标记,等你自己回家时……”到学校,我安顿好,他呆不住了,交代我好些事情,就返程。夜里的火车,我送他,从车窗看他找到位子,放行李,坐下,向我摆摆手,眼睛、嘴巴眨动了,好像喊我回学校。火车开了,我举起手捋捋额前的短发,泪也流下来。
再后来,我毕业,当老师,成家,妹弟嫁娶……父亲辗转于不同小镇的不同砖厂,始终像砖厂里的一盏昏黄的窑灯,想见的时候就亮在那里,虽愈加昏黄朦胧,但依然暖心可靠。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11-0307版,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请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上:交代父亲身份,传承了爷爷的烧窑技艺,成了老“砖”家。
结构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主人公是“我”的父亲,一辈子在砖窑里与砖打交道;引出下文,“我”印象里的父亲都与砖场有关;与结尾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文章第①段“父亲传承了爷爷烧窑的技艺,几十年呆过十几间红砖厂,成了老‘砖’家”交代了父亲的身份,传承了爷爷的烧窑技艺,成了老“砖”家。
结构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父亲 窑灯”,本文主人公是“我”的父亲,一辈子在砖窑里与砖打交道,几十年呆过十几间红砖厂;引出下文,“我”与父亲的点滴;与结尾“父亲辗转于不同小镇的不同砖厂,始终像砖厂里的一盏昏黄的窑灯,想见的时候就亮在那里,虽愈加昏黄朦胧,但依然暖心可靠”相呼应。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心
刘洪文
①连续的降雨,南方大部分城市暴雨成灾,城区积水过膝,乡村庄稼被淹,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仍。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募捐活动在北方的某座小城悄然兴起。林峰作为该城红心学校的校长,在捐赠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伸出援助之手,多有的多捐,少有的少捐,能帮钱的帮钱,能帮物的帮物,让我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我们的爱心将直达灾区人民的手中……”
②募捐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棉服、棉被、钱款等物资迅速集中到校团委办公室。林峰告诉校办干事,马上清点整理,捆扎打包,准备明天由教育局统一运往灾区。
③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林峰见6岁的小女儿珊珊正抱着心爱的泰迪熊玩儿。这只小熊是林峰上个月出差路过北京时特地给女儿买的,也是女儿最喜欢的玩具。
④林峰抱起小女儿说:“现在大家都在为灾区献爱心,你是不是也应该捐点儿什么呀?”女儿一愣,沉思片刻说:“那我就把泰迪熊捐了吧!”
⑤“你真的想好了要把泰迪熊捐了?”林峰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平时这可是别人碰一下都不行的。
⑥“真的,灾区的小朋友一定什么玩具都没有了,他们一定很想有一件最好的玩具,我的泰迪熊就是最棒的!”女儿忽闪着大眼睛,天真地说。
⑦“你可不要后悔哟!”林峰笑着说。
⑧“不会的,不会的,我已经长大了!”女儿坚定地说。
⑨次日,运往灾区的物资已经整装待发,林峰没有忘记在物资清单最后加上一句话:林珊珊,泰迪熊一只,送给灾区小朋友,希望他们乐观地面对困难,风雨过后总有彩虹。而那只泰迪小熊夹在捐赠的物资中间,独树一帜,显得那么抢眼。
⑩晚饭时间,电视新闻里不断播放着南方暴雨倾盆的画面,行人如一枚枚枯叶在风雨中摇摆,一直在旁边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小女儿忽然沉默了。
“宝贝,你是不是后悔了?”林峰有些不安地问。
“嗯。”女儿明亮的大眼睛里居然有了泪滴。
林峰忙安慰女儿,“没关系的,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下次出差爸爸再给你买一只,不,买两只……”林峰举起右手保证。
女儿摇摇头,满脸愧疚地说:“下这么大的雨,我真后悔没有给小熊带上一把伞……”
林峰忽然很感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0月31日07版)
请理解小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灾区灾害连续不断的特点,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①段“连续的降雨,南方大部分城市暴雨成灾,城区积水过膝,乡村庄稼被淹,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仍”等内容可知,小说首段为环境描写,细致描绘出南方大多城市受灾的凄惨景象,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为后文募捐这一情节内容做铺垫。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旧事
①朋友来看我,带了一枚小小的自制印章送我,喜得我满屋子转悠,寻找着合适的物件,想印上我的名字。爱人从书架上抽出本《文化苦旅》,翻开首页递给我:“哄,盖上你的大名,以后这本书我再也不敢碰了。”屋子里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接过来盖上大印把书放回书架一一大家都知道我的毛病,自己的书从不外借,看上别人的书就死皮赖脸地骗到手。这么自私的人,居然还能有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呢。
②小时候没有书读,认熟了几个字,便对一切有字的东西感兴趣。每次开学,课本发下来,我第一时间就把语文课本从头翻到尾,把能读的故事、诗句读个遍。若是得知哪位同学有本小人书,便会像狗皮膏药似的黏上去,代写作业、玲书包、帮忙打扫卫生……总之,只要能把书拿到手,啥事都好商量。在那段课外读物极度匮乏的少年时光里,因为别人的书在我手中停留的时间有限,我居然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阅读本领。
③最厉害的是有一次表哥不知从哪儿借来一本《快乐王子》,也许是因为我总是烦他,也许是因为我俩读书速度不一样,他不愿意将书转借于我,甚至不允许我与他并排一起看书。于是贴着墙角蹲下,书摊在他脚前的地面上,两只脚分别压着书角,两只胳膊却伸展在空中阻止我近。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定如那见腥的猫儿,左右近身无效后只能蹲在他对面,与他头顶着头,看着同一本书——那些字句他正着看,我倒着读,居然还能跟得上他的进度,一起把那本书看了。直到现在,这都是一件让我得意的事。
④高中时学校建了图书馆。至今记得那个中午,饥肠辘辘的我正奔向食堂,看见一辆卡车停在医务室旁的空房子前,几位老师正把一捆一捆的新书往图书馆里送。我的班主任也在其中,看见我们便远远地大叫:“来几个人帮忙搬书!”我撒腿奔过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新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看见数十排比人高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书中的油墨味汇聚在一起,能浓到把人熏醉!我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平均每天阅读3本书的速度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宿舍之间,直到在物理课堂上被老师从物理课本下抽出了《笑傲江湖》!
⑤一直很感激那位教物理的赵老师,虽然我从来没有当面向她表达过谢意。下课后她将书还给我,并没有过多批评,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如果你只是圆图吞枣地读书,只是醉心于书中光怪陆离的情节,那么你不如不读!”
⑥在那天落日的余晖里,在那位总是慢条斯理、每日依照书本做着实验的老太太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知识的涵养与光辉,第一次发现为师者的大气美好与我的浅薄无知。我开始管束自己,为读书立下了规矩:以学业为重,闲时读书先分类,不求书目多,好书读多遍。事实证明,赵老师的当头棒喝成了我读书生涯的方向标,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效地从书本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智慧。
⑦读书让我增智、明理,让我身处斗室可与古人对话,可去未来邀游,享受精神之自由;读书令我养心、自律,品味世间百态,以恬然之态静守人生苦乐,笑看岁月变迁。
有人认为文章首段多余,可以删去。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能删。首段总领全文,自然引出“我”对读书旧事的回忆;首段还表现出“我”对书的珍视和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首先表明观点:首段不能删去。
其次说明理由:根据②段及以后几段可知文中重点写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及读书带给“我”的成长,首段恰恰借助日常一件小事写出了“我”对书的热爱,由此可以看出首段总领全文,自然引出“我”对读书旧事的回忆;根据“自己的书从不外借,看上别人的书就死皮赖脸地骗到手。这么自私的人,居然还能有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呢”等句可以看出首段还表现出“我”对书的珍视和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峰村之晨
①是哪只鸟儿将我闹醒的
②曙色才微微染亮窗帘,此时的天空,至多不过鱼肚白吧 在这陡峻的雪峰山深处,除了那一串串鸟鸣声,四野幽寂无边,仿佛洪荒远古的某段时空。出了门,曙光熹微,鸟雀们隐在四周枝叶间,难窥踪迹。意外见着许多或翔或止的白鹭,娴静如处子,并不吵嚷。
③我歇宿的地方,是一个古老村落——湖南会同县雪峰村。四面山头苍翠漫漶,古木摩天,聚有古红豆杉群、古水杉群,村里人引以为傲。一道溪流从某个幽谧处探出身来,击破八月的署热,悠悠荡过村子,在我住的屋舍前留下哗哗碎语。小溪对岸,是一片稻田,淌着油油绿意。这是高山优质原生稻,曾被明代大将蓝玉献呈朱元璋,是香溢京城的贡米。白鹭就在田间起起落落,拽住了我们的目光。
④山外已很少见着白鹭的踪迹了。上一次与它们相遇,似乎还是儿时的故乡乡间。此刻,白鹭们沐着晨曦,迈开细瘦的长腿,在田埂上阔步,高贵而优雅;滑翔时,翅膀凌空展开,翩翩而下,在葱碧背景前泼开一幅水墨画。
⑤似乎刹那间,雾缓缓升腾,像白色飘带,在山腰随风而涌。它源自山间极纯净的水汽。透过雾,依稀见到卧在丛林边的一栋屋舍,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木墙黑瓦,翘角飞檐,属典型的侗家风格。与山下明代所建的粟裕大将的祖居无二。
⑥被雾缠绕的那座山峰,原始森林蓊蓊郁郁,隐伏着一条古旧的驿道,青石板斑驳,积满陈年腐叶。许多年前,古道上商旅往来不断,是雪峰村,也是整个会同通往东边山外的唯一陆上要道。当年,贺龙、萧克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转战会同一带,走的便是这隐秘之道,还在村里驻了些日子。山头战壕、红军亭等遗迹尚存,幽幽地诉说着英雄往事。1949年秋,栗裕率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在北京开会,秋风缓缓吹来,他忽然有了回乡看看的念头。少小离家,他已阔别20余年。湖南方面很快反馈:雪峰山匪患尚未完全肃清,从邵阳走古驿道上会同,需一个加强连保护。如此兴师动众,从来低调的栗裕嗟呀作罢,从此再没能踏上故土。
⑦昨晚,在篝火的光亮中,村民们指点着黑黝黝的山头,说起这些尘封旧事。此时的晨光里,云雾奔涌,苍山凝碧,似乎弥漫着一股英雄气。
⑧山野渐渐有了人声,不过瞬间被稀释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里。田间地头,有了劳作的身影。我漫步村间小路,不时与偶遇的村民打招呼。虽素不相识,他们却露一脸憨厚笑意,乐于跟我寒暄。拐过山脚,忽见好几只羊在坡上啃草,毛色纯白,像飘落的几片云。令我疑惑的是,四下幽无人迹,没有牧童或羊倌。漫山青草丰茂,羊儿恬然自在,全然不顾我的靠近。
⑨“那是浪羊!”逢一户人家,主人在靠山的路边接水、洗菜。一根水管从山头垂下,淌来了最甜的山泉。他说,“浪羊”是打小散养山上,成年后才找回宰杀的羊。山高林密,人迹难至,民风又淳朴,根本不用担心有人偷盗。我才想起,昨晚吃的烤羊,就是“浪羊”,格外鲜美。他说,村里还有“浪牛”,散养的山头更高。小牛们上山,几年后寻见,牛已壮硕成群,主人家也搞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头牛了。这几年,“浪羊”“浪牛”的美味吸引了众多山外的游客,加上茶叶、贡米、民宿与楠竹加工等产业收入,雪峰村已成为会同乡村振兴的典型。
⑩主人脚边的木桶装了泥鳅,约有十数条。“晚上在溪里放的笱[注],刚取回。”主人淡然而笑。山外许多溪涧,土生泥鳅早已绝迹,没想到在雪峰村,一晚便有这等收获。我伸手入桶中,把玩一阵,仿佛回到了儿时的田边。
此时,霞光渐渐漫上天空,染红了山峦、稻田、屋舍与正袅袅升腾的炊烟。
[注]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小,鱼进去出不来。
文章以一个问句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叙写在雪峰村清晨的所见所闻做铺垫;②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首段作用。
①阅读文章可知,整篇文章主要围绕作者在雪峰村之晨的所见所闻展开描述,以问句“是哪只鸟儿将我闹醒的”作为文章首段,引出下文,为后面叙写在雪峰村清晨的所见所闻做铺垫;
②问句表示疑问语气,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去寻找答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开头段落作用
一、题型判断
二、思考方向
“品味结构,理解内容”是中考阅读的重要考点。在命题上有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与局部分析语段结构内容两种。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
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
1、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起因等;引出文章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开篇点题,
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弓|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2、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作用如下: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三、答题方向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为下文作铺垫.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四、答题模板
一般答题思路是:
1.概括开头段的内容。
2.总结该语段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结构上(1)照应题目
(2)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
(3)首尾照应
(4)总领全文,
内容上(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
(3)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4)(设置悬念/引用诗歌、谚语……)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5)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
(6)开篇点题,表明文章主旨。
(7)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答题要点:段落的具体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五、例题引领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①
①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②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③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者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④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好看。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⑤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⑥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在那里看了一些参考书,做各种作业。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得很快。
⑦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不像儿时印象中那样高大,但它仍是壮丽的。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⑧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后来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深刻而有感染力,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只是在当时火热的革命形势中,不很心安理得,觉得喜欢书库是一种落后的表现。直到以后很多年经过时间的洗磨,又经过不断改造,我只记得曾以哈代为题做毕业论文,内容却记不起了。有一次,偶然读到卞之琳翻译的哈代的诗,竟惊奇哈代的诗原来这样好。
⑨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我选了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地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可惜不记得邓先生的讲解了。这门课告诉我们,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只是当时没有音响设备,课上没有听音乐。
⑩父亲在图书馆楼下仍有一个房间,我有时去看看。常见隔壁的房门敞开着,哲学系学长唐稚松在里面读书,唐兄先学哲学又学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有重大成就,享有国际声誉。我们在电话中谈到清华、谈到图书馆,都认为清华教我们自强、严谨、要有创造性,终身难忘。
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②。闻一多1912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彩云之上。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我想,演员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就会记得。“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暗留在后头”。“我的中国名字叫张乔治,外国名字叫乔治张”,短短两句话给了多么宽广的表演天地。也许这是外行话,但这是我的感受。
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安慰。
我已经把哈代忘了许多年。忽然有一天,收到清华图书馆韦庆媛的信,说图书馆中保存了我的毕业论文,这真是意外之喜。后知馆中存有五〇、五一级的大部分论文。我即分告同班诸友,大家都很高兴。韦女士寄来了我的论文的复印件:《哈代诗歌中的必然观念》,厚厚的有二十七页。我拿到这一册东西,仿佛看见了五十年前的自己,全部文章是我自己打出的,记得为打这篇论文我特地学了英文打字。原来我是想写一本研究哈代的书,这论文不过是第一章。生活里是要不断地忘记许多事,不然会太沉重,忘得太多却也可惜。我在论文的序言中说,希望以后有时间真写出一本研究哈代的专著以完夙愿。这夙愿看来是完不成了。我已告别阅读,无法再读哈代,也无法读自己五十年前写的文字,我想,若是能读,也读不懂了。
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
(选自《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②曹禺:本名万家宝。
首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章从图书馆写起,引起下文,叙写自己在图书馆的玩耍和学习的经历;又用“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来统领全文;内容上,为下文叙写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和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
六、真题引路
(2020·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21)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22)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23)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24)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25)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26)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27)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28)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有改动)
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42.①开篇点题,点明文章要讲述的内容是“放电影”。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探究“谁要放电影”以及“为什么要放电影”。③引出下文父亲与姐姐的争执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④果断的语气体现出父亲坚定的性格,突出了父亲内心的骄傲和对女儿的疼爱。
【解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提示文章中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④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文章以父亲的“明天家里放电影!”一句话作为首段,从题目看,做到了开篇点题,同时也交代了事件——放电影;从内容看,引出下文叙写的故事内容,为交代背景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从表达效果看,语气坚定,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七、巩固训练
1.阅读《梦的也是你》,完成下面小题。
梦的也是你
①“小鹏,站起来!”晨会时,我严厉的对他说。
②他站起来,左顾右盼,一脸茫然的样子。“考试时为什么作文一个字都不写?!”“我没有啊!”他似乎很无辜。“中考!”我继续说。“中考?”他和全班同学都很愕然。还有160天才中考呢。怎么回事?全班同学面面相觑。“对,就是中考。小鹏同学作文交了白卷。”我一本正经的说。“老师,你在做梦吧!”有一胆大的同学说。“是的,老师在做梦。这就是老师昨夜做的梦!老师和他一起参加中考,而且是同桌。考试终了信号响了,他作文一个字也没写,我在一边急死了,他居然还冲我邪邪的笑。”“哈哈,小鹏,你好幸福啊。你居然进入老师的梦境了。”
③这个让我做噩梦的孩子就是小鹏。初二时,对他就早有耳闻。是个让老师既头疼又无奈的学生——大错一三五,小错二四六。初三分班分在了我班。看到这个名字,我的心就一紧。决定给他一个下马威。
④开学第三天,我6:25进班。学生们陆陆续续进班了。6:30他的座位是空的,6:35依然是空着,6:40他气喘吁吁的跑进班来,没喊报告。“出去!”我怒不可遏。他迟疑了半会,出去了。“为什么迟到?”“我值日的!”他理直气壮。“其他值日同学为什么不迟到?”“我不知道。”“明天迟到就不要进班了。”“不迟到就不迟到。”他嘟囔着。第二天德育处开晨会,通报表扬了得满分的寝室,我们班就他所在的宿舍是满分。看着他笑眯眯的样子,我的心一动。对他的态度变得缓和多了。在以后的一周内,他似乎还是那样,上课讲话,作业迟交,不戴校牌,课间吃零食……这当然免不了我对他的批评。
⑤第二周,周六小休。他父母没来接他,来的是他的堂哥。按照规定,得让他父母发条信息到我手机上,委托谁来接他。可是,他爸爸的电话无法接通。他妈妈的电话接通了,可是却不肯发信息。一个多小时,我能感觉到他的眼神由希望到迷茫再到沮丧。就在我准备破例让他回去时,他后妈发来了信息。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似乎很开心。尽管那个家爸爸妈妈都不在。
⑥第三周,周六小休。晚上7点钟,他爸爸从外地给我打来电话:“高老师,请问小鹏下午在学校的吗?家里人来接他没找到他人。”我这才想起,他没登记留校,但我也没开出门证。那一宿,我未合眼。站在窗口,看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看雨中枝头依然盎然的绿,看雨后那半圆的月亮。第二天,他回来了,也很坦白,一个人翻墙头,去网吧了。于是,家长带他回家反省,可是第二天他独自一人回校了,家长没送,也没和我联系。我没再为难他,他进班上课了。
⑦“老师,我写了一封信给你。”9月28日,下晚自习。他追我到楼梯口,把信塞给我后就转身跑了。回到办公室,我拿出那封信,没有信封,信是用练习本纸写的,叠成了四方形,里面似乎还夹着什么东西。我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超市卡,两张200的,一张100的。“高老师,谢谢你对我严格要求,我知道你这是关心我。可是,我基础太差了。我爸爸已经和我联系好了,转到清江中学去读书。国庆假期后,我可能就不来了。真的谢谢你。我会记着你的。”我的心忽然有疼的感觉。第二天,晨会前,我带他到教室外面。“信,老师留下了,卡你收回去。心意老师领了。不过,男子汉,为什么就不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呢?”“我也想认真学,可是我能行吗?”他的眼睛是清澈的,如同秋天晴朗的天空,眼神充满了期待。“孩子,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你也要有自信。”“老师,你希望我留下吗?”“当然,三(3)班66位同学一个也不能少。”他留下了,能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主动找老师背书了。我很开心,也很自豪,因为自己转化了一个差生。
⑧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月的一个周六。下班后,我去购物。路上。车来车往。忽然,透过车的缝隙,看到马路对面有个熟悉的身影,和他一起走的还有一个人。啊?是小鹏。我的第一反应:他又私自外出了。“小鹏!”我大声喊道。他们听到我的喊声,调头看了我一下。然后撒腿就跑,很快便消失在人流中。我及时和家长联系了。他们一夜未归。第二天早上,他打电话给我,说同学是他带出去的,不关同学的事。两人马上乘车回家。可是,他爸爸从外地赶回来,’一直等到下午5点钟他才到家。开除!我下定了决心。周一他爸爸带他来学校,我拒绝了。过了两天,他爸爸给我来电话,请求给孩子机会。“我觉得对孩子挺愧疚的。没能给他完整的家,也没能在他身边好好关心他教育他。”我的心软了。他又来上学了。我让他一人坐在“0”排。这次以后,他似乎脱胎换骨了。上课很少讲话,作业书写比以前也进步了许多。周闯关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⑨第四个月。“老高,最近小鹏又不肯过关了。”英语老师对我说。
⑩“高老师,小鹏最近上课又调头讲话了。”物理老师说。
“小鹏化学作业不订正。”化学老师抱怨道。
……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我找其谈话。“老师,我好多内容都听不懂了。”他似乎也很忧伤。“听不懂也不能随便讲话啊。再说,你不懂问老师了吗?孩子,不能放弃自己,更不能干扰他人啊。”沉默,是长时间的沉默。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出现在我的梦中。孩子,无论你是怎么样的,你都是我的学生。希望我的梦中还有你,只不过希望出现的是甜美的你,幸福的你!
(选自《优秀德育案例》)
有人说,第一段很突兀。你觉得这样开头很好,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牵挂
张家豪
①一盏油灯静静蹲在石磨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把浸泡好的黄豆粒倒进石磨上方的漏斗里。她推着磨盘的槐木把儿走着,石磨就一圈圈地转着,漏斗里的黄豆不断落进石磨的孔眼被碾碎,那乳白色的豆汁从磨盘四周慢慢倾泻下来,与漫天的星光遥相呼应。
②豆汁煮开、点卤、挤压出多余的水分、成型,就成为餐桌上的豆腐。天蒙蒙亮的时候,豆腐制作好了,奶奶来不及休息,用扁担前后各挑一包到附近的村落去卖。山道并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碎石遍地,地势也高低不平,奶奶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不停向前。前村后曈、东街西巷,直到晌午过后,豆腐全部卖完,她才匆匆地回家吃上口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奶奶每天都是这样。
③而这些画面,总是清晰地在父亲的脑海里一帧一帧翻过,刻在他心底最深处。在他魂牵梦绕的那个小山村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都在泥土里求食。山多地少,崖陡土薄,有限的土地上,人们满含着希望,年年播种、年年忙碌。翻地、浇水、锄草,繁重的农活累弯了他们的腰,可是贫瘠干旱的土地始终不能带来丰裕的粮食,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那里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走出深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最主要的就是出去混口饱饭。而奶奶就是用一双小脚、一盘石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把他们送出大山。
④父亲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受奶奶辛勤劳作的影响,他性格沉稳又不乏拼搏的精神。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年都是班长;工作以后,他扎实勤奋,又敢于创新不会墨守成规。所以他的工作总是受到领导肯定,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他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用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看到我挑食,教育我不要浪费,要学会勤俭节约。父亲偶尔也会提起他少年求学的不易。那些年条件艰苦,生活费不多,父亲经常不买炒菜,靠着馒头就咸菜才能坚持到下一次发生活费。自然而然地,父亲就会谈到奶奶长年累月做豆腐挣钱供他上学的艰辛。想起陡峭漫长的山道上,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奶奶靠着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漫漫长路,奶奶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要知道,山林有野兽出没,村落也有恶犬袭扰,奶奶难道就不怕吗?我也记得奶奶曾经淡淡地回答我说,越走天越亮,心里就不怕啦。
⑤记得有一次,父亲讲起他执意为奶奶洗脚,当他看到奶奶干瘦的脚踝、严重畸形的五个脚趾紧紧地挤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开时,父亲忍不住哭了。我听了,心里也很难过,是啊,奶奶每天不光是做豆腐、卖豆腐,农田需要她管理,家务需要她承担,老人也需要她照顾,长年的奔波与劳累使得她的一双脚不堪重负,渐渐变形扭曲。
⑥岁月寂静流深。奶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孩子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给予他们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人生信条。而那曾经给予他们的,现在,也给予了我们。
⑦父亲因为忙于工作,不能经常回老家,一晃竟是离乡十余载。我知道,虽然他身处美丽的滨海城市,虽然他每天公务缠身,可大山里,故乡那袅袅的炊烟、漫漫的山路,特别是灯光里那盘慢慢转动的石磨、奶奶瘦弱的身影,都永远印刻在父亲的心底。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2期,有删改)
文中开头两段写了奶奶磨豆腐、卖豆腐的艰辛,但作者却以“父亲的牵挂”为题,有什么妙处?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闽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濠漾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展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濠濠,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1)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2)“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③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⑤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做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拿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潆,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窑灯
梁勇
①父亲传承了爷爷烧窑的技艺,几十年呆过十几间红砖厂,成了老“砖”家:烧火下煤、码砖装窑、气焊机修、驾驶推土机等,全都在行。
②年幼时,我对父亲的印象甚是模糊。有一次过节,父亲从砖厂赶回,母亲不在,我以为是坏人,关门不给进屋。母亲忙完农活回来,吃饭都在发笑。过两天,不见人,我问母亲,“那个人去哪里了?”事情传开,伯母婶娘不时取笑我,“阿石,快到端午节了,那个人又回来咯!”
③因此,父亲得空就接我去他打工的砖厂玩玩。有一次,一位工友从别的地方过来看他,有点吃惊,说:“阿镇,你只嘿佬(方言,你这个人),看不出你的仔都这么大了!”或许觉得是夸他,第二天收工,父亲竟给我带回一对白布鞋。但宿舍地板比较脏,他不准我下床,我只好穿着新鞋在床上来回跑步。
④我上小学前一年,父亲从砖厂带回一对拳头大的鹅仔,交由我照看,说完成任务就有奖励。我干脆答应。每天午饭后,我就提着小竹笼到田间,开“门”放鹅仔出来吃鹅草。那时的田野满是青草野花,鹅仔喜好吃那种草苞儿裂出点花蕾的草,田里到处都是,哥俩吃高兴了还仰头叫几下。好,满意就好,趁暖春和煦,我在田垄上懒懒地睡个午觉。可有一天,我醒来时,发现少了一只鹅仔,我着急四下寻找,毫无踪影,问另一只鹅,也不应答,仍只顾独自吃草。我哭着回去喊奶奶来找,也找不着。就这样失掉了一只鹅仔,不知是走失还是被人捉了。
⑤后来,没失掉那只鹅养大了,过节时宰掉,一大家人吃饭,那时父亲也回在家。我玩耍回来,见这许多好菜,愉悦同吃,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的鹅没了。奶奶懂我的脾气,事先不让叔伯们说杀鹅。就这样又失掉了另一只鹅。到秋天,父亲送我上小学,两只鹅成了我孩童时代的一枚印记。
⑥我逐渐长大,父亲所在的砖厂亦愈换愈远。后来,他还向银行贷款,与几个伙计合股到崇左扶绥县办砖厂,当起小股东。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暑假到来,父亲回家探亲,领我出了一趟远门。我们搭中巴到县城,换乘汽车到南宁,住一晚,又搭汽车,换中巴、运砖的拖拉机,两天一夜,总算到了。荒凉辽阔,满目红土,漫天飞尘,我觉着新鲜刺激,却又失落。
⑦之后每天,我就跟在父亲后边,看他检修机器、电焊、转砖窑,在窑顶支起锅烧水煮饭。工友们见面,好奇问他:“你家的大少爷啊?靓仔喔!”父亲往往夸张地涨起声调应答:“对啊,莫看他一小点丁头,懂得煮饭炒菜咯!”一个月后,我跟着一位叔叔回家上学。半夜里起程,睡意还朦胧,坐上运砖的拖拉机,哒哒哒、颤抖着行走;我回头寻望,看见他在昏黄的窑灯下,独自抹眼……
⑧然后,也不常联系,只在开学前收到父亲寄回的信与汇款单。由姑姑指导我给他回信。内容就说些琐事,某月某日已收到几百块钱,数目对不对?家里养的两头猪都超一百斤了,母鸡下了十几只蛋,稻谷收回来、又要请人来犁田了。
⑨后来,父亲和朋友合办的砖厂倒闭,他转去广东打工还债,仍进砖厂,当“技术总监”兼驾驶推土机,工资比一般人高些。一去十几年,我读高三时,父亲才转回本地的砖厂做事。年纪来了,人在外边,水土不服。
⑩有一个周末,我去砖厂向父亲要伙食费。父亲已吃过饭,借来一辆摩托车,搭我到圩镇的大排档吃。我坐守饭桌,他就跑去监督厨子炒菜,指点唠叨:牛肉切薄点,苦瓜用盐腌一腌。吃过饭,他说我头发长,得剪一剪。虽不大情愿,但还是剪了;剪了一个小平头。他在一边和发型师吹嘘:“要高考了,准备成大学生了,整好一点给他喔!”我才觉察,父亲也挺长舌的。
高考结束,那年秋天,父亲特地向厂长请了几日长假,送我去桂林报到。路上,我想起父亲第一次带我出远门,那时我多崇拜他;这时他却不自信了,喃喃道:“要记住路上的标记,等你自己回家时……”到学校,我安顿好,他呆不住了,交代我好些事情,就返程。夜里的火车,我送他,从车窗看他找到位子,放行李,坐下,向我摆摆手,眼睛、嘴巴眨动了,好像喊我回学校。火车开了,我举起手捋捋额前的短发,泪也流下来。
再后来,我毕业,当老师,成家,妹弟嫁娶……父亲辗转于不同小镇的不同砖厂,始终像砖厂里的一盏昏黄的窑灯,想见的时候就亮在那里,虽愈加昏黄朦胧,但依然暖心可靠。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11-0307版,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请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心
刘洪文
①连续的降雨,南方大部分城市暴雨成灾,城区积水过膝,乡村庄稼被淹,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仍。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募捐活动在北方的某座小城悄然兴起。林峰作为该城红心学校的校长,在捐赠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伸出援助之手,多有的多捐,少有的少捐,能帮钱的帮钱,能帮物的帮物,让我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我们的爱心将直达灾区人民的手中……”
②募捐活动进行得很顺利,棉服、棉被、钱款等物资迅速集中到校团委办公室。林峰告诉校办干事,马上清点整理,捆扎打包,准备明天由教育局统一运往灾区。
③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林峰见6岁的小女儿珊珊正抱着心爱的泰迪熊玩儿。这只小熊是林峰上个月出差路过北京时特地给女儿买的,也是女儿最喜欢的玩具。
④林峰抱起小女儿说:“现在大家都在为灾区献爱心,你是不是也应该捐点儿什么呀?”女儿一愣,沉思片刻说:“那我就把泰迪熊捐了吧!”
⑤“你真的想好了要把泰迪熊捐了?”林峰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平时这可是别人碰一下都不行的。
⑥“真的,灾区的小朋友一定什么玩具都没有了,他们一定很想有一件最好的玩具,我的泰迪熊就是最棒的!”女儿忽闪着大眼睛,天真地说。
⑦“你可不要后悔哟!”林峰笑着说。
⑧“不会的,不会的,我已经长大了!”女儿坚定地说。
⑨次日,运往灾区的物资已经整装待发,林峰没有忘记在物资清单最后加上一句话:林珊珊,泰迪熊一只,送给灾区小朋友,希望他们乐观地面对困难,风雨过后总有彩虹。而那只泰迪小熊夹在捐赠的物资中间,独树一帜,显得那么抢眼。
⑩晚饭时间,电视新闻里不断播放着南方暴雨倾盆的画面,行人如一枚枚枯叶在风雨中摇摆,一直在旁边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小女儿忽然沉默了。
“宝贝,你是不是后悔了?”林峰有些不安地问。
“嗯。”女儿明亮的大眼睛里居然有了泪滴。
林峰忙安慰女儿,“没关系的,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下次出差爸爸再给你买一只,不,买两只……”林峰举起右手保证。
女儿摇摇头,满脸愧疚地说:“下这么大的雨,我真后悔没有给小熊带上一把伞……”
林峰忽然很感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0月31日07版)
请理解小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旧事
①朋友来看我,带了一枚小小的自制印章送我,喜得我满屋子转悠,寻找着合适的物件,想印上我的名字。爱人从书架上抽出本《文化苦旅》,翻开首页递给我:“哄,盖上你的大名,以后这本书我再也不敢碰了。”屋子里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接过来盖上大印把书放回书架一一大家都知道我的毛病,自己的书从不外借,看上别人的书就死皮赖脸地骗到手。这么自私的人,居然还能有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呢。
②小时候没有书读,认熟了几个字,便对一切有字的东西感兴趣。每次开学,课本发下来,我第一时间就把语文课本从头翻到尾,把能读的故事、诗句读个遍。若是得知哪位同学有本小人书,便会像狗皮膏药似的黏上去,代写作业、玲书包、帮忙打扫卫生……总之,只要能把书拿到手,啥事都好商量。在那段课外读物极度匮乏的少年时光里,因为别人的书在我手中停留的时间有限,我居然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阅读本领。
③最厉害的是有一次表哥不知从哪儿借来一本《快乐王子》,也许是因为我总是烦他,也许是因为我俩读书速度不一样,他不愿意将书转借于我,甚至不允许我与他并排一起看书。于是贴着墙角蹲下,书摊在他脚前的地面上,两只脚分别压着书角,两只胳膊却伸展在空中阻止我近。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定如那见腥的猫儿,左右近身无效后只能蹲在他对面,与他头顶着头,看着同一本书——那些字句他正着看,我倒着读,居然还能跟得上他的进度,一起把那本书看了。直到现在,这都是一件让我得意的事。
④高中时学校建了图书馆。至今记得那个中午,饥肠辘辘的我正奔向食堂,看见一辆卡车停在医务室旁的空房子前,几位老师正把一捆一捆的新书往图书馆里送。我的班主任也在其中,看见我们便远远地大叫:“来几个人帮忙搬书!”我撒腿奔过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新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看见数十排比人高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书中的油墨味汇聚在一起,能浓到把人熏醉!我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平均每天阅读3本书的速度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宿舍之间,直到在物理课堂上被老师从物理课本下抽出了《笑傲江湖》!
⑤一直很感激那位教物理的赵老师,虽然我从来没有当面向她表达过谢意。下课后她将书还给我,并没有过多批评,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如果你只是圆图吞枣地读书,只是醉心于书中光怪陆离的情节,那么你不如不读!”
⑥在那天落日的余晖里,在那位总是慢条斯理、每日依照书本做着实验的老太太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知识的涵养与光辉,第一次发现为师者的大气美好与我的浅薄无知。我开始管束自己,为读书立下了规矩:以学业为重,闲时读书先分类,不求书目多,好书读多遍。事实证明,赵老师的当头棒喝成了我读书生涯的方向标,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效地从书本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智慧。
⑦读书让我增智、明理,让我身处斗室可与古人对话,可去未来邀游,享受精神之自由;读书令我养心、自律,品味世间百态,以恬然之态静守人生苦乐,笑看岁月变迁。
有人认为文章首段多余,可以删去。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峰村之晨
①是哪只鸟儿将我闹醒的
②曙色才微微染亮窗帘,此时的天空,至多不过鱼肚白吧 在这陡峻的雪峰山深处,除了那一串串鸟鸣声,四野幽寂无边,仿佛洪荒远古的某段时空。出了门,曙光熹微,鸟雀们隐在四周枝叶间,难窥踪迹。意外见着许多或翔或止的白鹭,娴静如处子,并不吵嚷。
③我歇宿的地方,是一个古老村落——湖南会同县雪峰村。四面山头苍翠漫漶,古木摩天,聚有古红豆杉群、古水杉群,村里人引以为傲。一道溪流从某个幽谧处探出身来,击破八月的署热,悠悠荡过村子,在我住的屋舍前留下哗哗碎语。小溪对岸,是一片稻田,淌着油油绿意。这是高山优质原生稻,曾被明代大将蓝玉献呈朱元璋,是香溢京城的贡米。白鹭就在田间起起落落,拽住了我们的目光。
④山外已很少见着白鹭的踪迹了。上一次与它们相遇,似乎还是儿时的故乡乡间。此刻,白鹭们沐着晨曦,迈开细瘦的长腿,在田埂上阔步,高贵而优雅;滑翔时,翅膀凌空展开,翩翩而下,在葱碧背景前泼开一幅水墨画。
⑤似乎刹那间,雾缓缓升腾,像白色飘带,在山腰随风而涌。它源自山间极纯净的水汽。透过雾,依稀见到卧在丛林边的一栋屋舍,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木墙黑瓦,翘角飞檐,属典型的侗家风格。与山下明代所建的粟裕大将的祖居无二。
⑥被雾缠绕的那座山峰,原始森林蓊蓊郁郁,隐伏着一条古旧的驿道,青石板斑驳,积满陈年腐叶。许多年前,古道上商旅往来不断,是雪峰村,也是整个会同通往东边山外的唯一陆上要道。当年,贺龙、萧克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转战会同一带,走的便是这隐秘之道,还在村里驻了些日子。山头战壕、红军亭等遗迹尚存,幽幽地诉说着英雄往事。1949年秋,栗裕率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在北京开会,秋风缓缓吹来,他忽然有了回乡看看的念头。少小离家,他已阔别20余年。湖南方面很快反馈:雪峰山匪患尚未完全肃清,从邵阳走古驿道上会同,需一个加强连保护。如此兴师动众,从来低调的栗裕嗟呀作罢,从此再没能踏上故土。
⑦昨晚,在篝火的光亮中,村民们指点着黑黝黝的山头,说起这些尘封旧事。此时的晨光里,云雾奔涌,苍山凝碧,似乎弥漫着一股英雄气。
⑧山野渐渐有了人声,不过瞬间被稀释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里。田间地头,有了劳作的身影。我漫步村间小路,不时与偶遇的村民打招呼。虽素不相识,他们却露一脸憨厚笑意,乐于跟我寒暄。拐过山脚,忽见好几只羊在坡上啃草,毛色纯白,像飘落的几片云。令我疑惑的是,四下幽无人迹,没有牧童或羊倌。漫山青草丰茂,羊儿恬然自在,全然不顾我的靠近。
⑨“那是浪羊!”逢一户人家,主人在靠山的路边接水、洗菜。一根水管从山头垂下,淌来了最甜的山泉。他说,“浪羊”是打小散养山上,成年后才找回宰杀的羊。山高林密,人迹难至,民风又淳朴,根本不用担心有人偷盗。我才想起,昨晚吃的烤羊,就是“浪羊”,格外鲜美。他说,村里还有“浪牛”,散养的山头更高。小牛们上山,几年后寻见,牛已壮硕成群,主人家也搞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头牛了。这几年,“浪羊”“浪牛”的美味吸引了众多山外的游客,加上茶叶、贡米、民宿与楠竹加工等产业收入,雪峰村已成为会同乡村振兴的典型。
⑩主人脚边的木桶装了泥鳅,约有十数条。“晚上在溪里放的笱[注],刚取回。”主人淡然而笑。山外许多溪涧,土生泥鳅早已绝迹,没想到在雪峰村,一晚便有这等收获。我伸手入桶中,把玩一阵,仿佛回到了儿时的田边。
此时,霞光渐渐漫上天空,染红了山峦、稻田、屋舍与正袅袅升腾的炊烟。
[注]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小,鱼进去出不来。
文章以一个问句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