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子衿》中的诗句。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
3.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4. 通过学习《子衿》,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美妙,增强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子衿》创作背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具体表达《子衿》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和感受《子衿》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用词。
2. 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翻译、小组讨论、批判性阅读、自由诵读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教法将会被运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国自古便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也是一个诗词遍地开花的国度,但又是个含蓄的国度。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即使在极度想念的情况下,他也不会直接呼喊:我好想你啊!今天,我们要学的《子衿》就是这样一首让人执念的诗。
2. 文学常识介绍: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3.了解作品:《诗经》
《诗经》 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特点,《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领,共40篇。是宫廷用于祭祀的乐歌。
4. 诗歌讲解:
学生齐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结合注释,讲解诗歌内容。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美称,这里指“你”。衿,即襟,衣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一说读tāo)兮达(tà)兮:独白徘徊的样子。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结合注释,翻译诗词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整体感知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内容:诗歌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诗节内容:
1.自述怀人:恋人约会不至;
2.内心独白:独自徘徊感慨。
(2)“子衿”改为“子衣”好不好?(比较“衿”与“衣"差异)
不好。以心上人的衣饰指代恋人,用了借代的修辞,对方的衣领给她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恋人的纤毫细节她都铭刻于心,使她念念不忘,则是对人的相思禁怀。
(3).为什么是在“城阙”相会呢?
站得高看得远,急于想看见心上人,思念之切。
(4)”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改为“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好不好?
不好。远用了夸张的手法,造成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强烈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5)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主人公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1.思念渴盼:“悠悠我心、悠悠我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心理描写形象写出了女子对恋人绵绵的思念。
2.焦躁不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女子久候不遇恋人的焦急心理。
3.失落惆怅:“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假设语气、让步姿态和强烈反问结合,突出了女子思念渴盼之外的失落惆怅。
(6)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1.反问: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假设语气、让步姿态和强烈反问结合,突出了女子对恋人强烈思念渴盼和久候不遇的失落惆怅。
2.重章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突出了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相思萦怀,两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重叠,表现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使诗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夸张、借代: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
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突出对恋人的强烈思念渴盼。
②“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用对方的衣饰代指恋人,青衿,指借书生,后成为文人雅士的雅称。
(7)诗歌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的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子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比,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心理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从诗歌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埋怨和责怪。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我读出了主人公埋怨对象不主动,即使不能亲自前来,那也应该带个口信啊。有点责怪对方无法理解自己思念的心情的意思。
心急的意味,焦急的等待。从“挑兮达兮,在城网兮。”,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站在城墙上走来走去,急切希望对方能出现在自己的眼中、面前。
惆帐与不知所指。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我们可以读出主人公等待的漫长,希望时间可以过快点。也许是刚刚分开,但又觉得这时间太久了,只希望能再快点见面。
(2)本首诗歌的写作特点:
表现手法:除采用《诗经》惯用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外,还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全诗三章,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我”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
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热切急盼之情和望穿秋水、音信全无之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情感表达:先是假设,接着便是反问“子宁不嗣音”,《诗经》中一般都是四言体,《子衿》在四言诗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完整地表达真实情感,突破四言诗的限制,以五言结尾,却也不显得突兀。
语言应用:《子衿》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课堂总结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五、自王、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王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