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 学会赏析诗歌,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 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2.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祖国山川美景图。(课件出示洞庭湖的风景图)
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个地方吗?
生:洞庭湖。
师:是的,多美的洞庭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在洞庭湖边吟诗作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到美丽的洞庭湖欣赏月夜之美。(板书:望洞庭)
2. 文学常识介绍: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
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特征,作者也常用比喻的手法。
3.了解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一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以隐士终身。
4. 诗歌讲解:
学生齐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结合注释,讲解诗歌内容。
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平常在家。
耻:有愧于,感到羞愧。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结合注释,翻译诗词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水天迷蒙。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只能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整体感知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内容:描绘了洞庭湖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愿望。
1.首联写景:远眺湖面,水天合一;
2.领联写景:水汽蒸腾,波涛汹涌;
3.颈联过渡:以舟为喻,有意出仕;
4.尾联隐喻:垂钓隐喻,希望举荐。
(2)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融合一体:强调了天空和湖水在视野中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水天相接的景象。
2. 营造广阔感:凸显出景色的开阔和宏大,让人感受到天空和湖水的无垠。
3. 增强画面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产生更强烈的视觉体验。
4. 体现自然的和谐:暗示了自然景观的和谐与统一。
5. 引发遐想: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自行脑补水天交融的美妙景象。
总之,“混”字在这句诗中的表达效果非常显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交融、和谐的美丽画面。
(3)品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撼”。
“蒸”:
生动描绘:形象地表现出云梦泽上水汽蒸腾的样子,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云梦泽的壮阔景象。
强调浩大气势:凸显了水汽的浓郁和蓬勃,暗示了湖泊的广袤和丰富的水资源。
增添朦胧之美:使诗句具有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
“撼”:
突出力量感:显示出波涛的巨大力量,具有强烈的动感。
显示壮阔场景:让人能想象出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画面。
衬托岳阳城的稳固:以波的“撼”来反衬岳阳城的坚不可摧。
这两个字的精妙运用,使得诗句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和壮观景象,也展示了诗人的豪迈胸襟和广阔视野。
(4)诗中两部分内容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1.由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自然引出“欲济”的念头,然后由“舟楫”的一语双关,巧妙过渡到自己想要出仕而无人引荐。
2.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衬托了诗人积极进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自然引出自己的求仕愿望,希望得到举荐。
3.垂钓者的隐喻也与洞庭湖的描写一致,一语双关,表达含蓄。
(3)诗歌如何抓住特点描绘洞庭湖的景象的?
1.动静结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静态),气蒸云
梦泽,波撼岳阳城(动态)。
2.视听结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视觉),波撼岳阳城(听觉)。
形象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水气蒸腾、波涛澎湃的壮观景象。
(4)总结诗歌主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是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孟浩然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出仕为官的愿望,同时也蕴含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诗歌前四句着重描写洞庭湖的壮阔美景,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势。后四句则通过“欲济无舟楫”表达自己想要进入仕途却缺乏门路的困窘,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帮助。
整首诗在写景的基础上,将抒情与求职相结合,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涯的追求和期待。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表现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面上是在写景,实则暗喻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无人赏识的苦闷。
巧用比喻:“欲济无舟楫”,以没有船桨无法渡湖为喻,暗示自己无人引荐,难以进入仕途,无法施展才华的困境。
语气委婉:全诗表达求职愿望时语气委婉,没有直接恳求对方,而是通过写景和暗示来传达,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体现出诗人的苦闷和无奈。
结尾期待:在诗的结尾,虽然表达了出仕的渴望,但也只是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中蕴含着无奈和苦闷。
与景对比: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与自己的怀才不遇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内心的苦闷。
整体氛围:全诗营造出一种宏伟却又略带孤寂的氛围,这种氛围感也有助于传达诗人的苦闷心情。
(2)本首诗歌的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
诗的前半首写洞庭湖,即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作铺垫。
诗的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l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
五、教学评估
1.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参与度。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