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学习目标
了解:《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主要内容,熟悉课文内容。
理解:学习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及揭恶扬善的精神追求。
掌握并运用: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手法,体会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作者简介
相关链接——作者生平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在狄更斯12岁那年,父亲因负债无力偿还,连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家人出狱后,狄更斯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shàn)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相关链接——作者生平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相关链接——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点: 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 《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小杜丽》 《双城记》 《远大前程》
……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1850年)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小说知识回顾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作者生平
狄更斯在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时,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1848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去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不少地方就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又并非生活实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19世纪60年代之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流派开始走下坡路,欧洲文坛上出现了自然主义流派,这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败落。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英、法两国转移到俄国。这时,继普希金、果戈理之后,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契诃夫等纷纷登上世界文坛。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揭开了文学艺术的新篇章。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
相关链接——自传体小说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作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大卫 科波菲尔》通篇都在弘扬着人道主义的博爱和仁慈。
作品简介
相关链接——作品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介绍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大卫·科波菲尔》部分章节
独自谋生
作品简介
相关链接——前情回顾
《大卫·科波菲尔》前情介绍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情节鉴赏考点:
1、情节概括。
2、情节手法。
3 、情节作用
初读课文
( 一)理清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序幕(第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第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第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第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第52-54段):“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昆宁先生(账房先生)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先生(房东)
米考伯太太(房东)
克莉基特(女仆)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 二)理清线索
1.“我”遇到了哪些人?
2.“我”经历了哪些事?
①“我”到格林比货行做童工;
②“我”到米考伯家做房客;
③“我”到狱中探望米考伯。
( 二)理清线索
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结识米考伯夫妇,紧扣“成长”这一线索,展开情节。
( 二)理清线索
1、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步步高P83第二题)
3、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自学指导三 人物探讨
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时间:8分钟。
方式:合作讨论
人物考点总结
1、人物形象分析
2、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3、人物作用。
外貌描写。如“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爱慕虚荣、故作文雅的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米考伯先生说话时,“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这表现了他的自信和迂腐;米考伯先生说话幽默风趣,写出了他的善良乐观。
动作描写。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作者写债主来临时和离开后米考伯先生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哼着一支曲子”的描写,表现了米考伯先生尽管生活窘迫但得过且过的心理。
2、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人物描写方法+文本例句+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的技法探究——人物漫画法
以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使人物的某一特征更加明显突出,更具喜剧效果。它取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典型的。我们可能不认识某个具体的米考伯、贝特西或希普,可能不认识某个具体的别里科夫,孔乙己,阿Q,但我们肯定认识他们所表现的那一类人。
漫画人物一般超越了人物性格特征的起点,而是在这起点的延长线上的变形、比拟、象征,特征更加明显。线条更简练,形式稚拙,既有含蓄风趣的幽默,又有夸张变形的讽刺,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①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结婚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表现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难,也赞美了米考伯太太善解人意、深爱丈夫的性格特点。
②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征。
③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思想态度。
3、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是线索人物,串联起了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②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审视黑暗社会现实中的善与恶,表达作者情感。
③故事的叙述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更加真实可信。
4、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知识链接:
扁平人物:在17世纪被称为“谐趣人物”,有时也被称为类型化人物或漫画式人物。扁平人物是单面的,人物性格会单一些,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其他的性格基本不会呈现。扁平人物是单一的,好人永远完美无暇正义凛然,连偶尔的一点坏念头都不会有的;而坏人则是坏事干尽无所不为。扁平人物是围绕着单独一个思想或特质来塑造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勾勒出来,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之“仁”、曹操之“奸”、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等;又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太太,她的形象可以用“我是绝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的”来勾勒,《老人与海(节选)》中的圣地亚哥可以用“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来勾勒。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多面、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福斯特说:“圆形人物变化莫测,如同生活一样叫人难以预料。”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好比一个立方体,你会看到它有六个面,圆形人物就是这样,有许多不同的面呈现。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钗、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等;又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百年孤独》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丽贝卡等;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既有“忍”的一面,也有“狠”的一面,因而他属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的意义和作用:扁平人物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因为性格的单一,往往能让人过目不忘,他们的性情品质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历经坎坷,却依然故我。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不管是在困窘时,还是在监狱中,都表现出乐天安命的性格来;圣地亚哥作为扁平人物的典型,他的“硬汉子”形象令人记忆深刻,永久难忘。
圆型人物的意义与作用:圆型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坏绝对的分别,即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刻画人物形象,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更真实,更具有审美价值。原型人物让故事随人物而产生情节起伏变化,使读者在阅读中充满惊奇,充满期待,圆形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也让小说更真实,让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
回归目标,课堂小结
1、 了解《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主要内容,熟悉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手法。
3、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揭恶扬善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