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22: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程,理解历史概念“法西斯主义”与“绥靖政策”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材料,思考二战兴起的原因、对世界格局变动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5、通过对战争的学习,渗透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家国情怀)。
重要历史概念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绥靖政策是英法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主要表现为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签订《慕尼黑协定》。
材料一:“德意志人民将以不懈的劳动奋勇向前,重新夺回应享有的国际地位。到那时,为1919年耻辱复仇的时候到了。
——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头版
环节一:二战之因 (结合材料和课本,归纳分析)
材料二: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空前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展开了激烈的关税战、货币战和倾销战。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英法同为战胜国,但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连续的外交政策……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历史原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3、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4、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5、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6、历史根源: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环节一:二战之因 (结合材料和课本,归纳分析)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日本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
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战争结束
环节二:二战过程(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1939.9,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41.6,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6中途岛战役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1942.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阿拉曼战役
1945.9.2,日本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结束
1945.5.8, 德国投降
欧洲战场结束
1943年5月,
非洲战场结束
1944.6 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处于两面夹击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的过程。
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材料三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材料四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材料五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材料六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材料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
材料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
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二战的影响
①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欧洲国力削弱、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雅尔塔体系形成。
③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⑥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
环节三:二战之果(回顾一战,分析材料并归纳概括)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一)雅尔塔体系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一)雅尔塔体系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成立联合国。
大国强权政治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国际格局的演变:从欧洲中心→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结合教材,谈谈你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积极
消极
大国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环节四:战后秩序重建(回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比分析)
①联合国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强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②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也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③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欧洲为中心)
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法西斯思想蔓延
绥靖政策助推
雅尔塔体系
(美苏为中心)
科技飞速发展
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
和平、平等等思想传播
同:强权政治的特点
发展:保卫和平与制裁能力更强
局部——全面——全球
单独作战——联合作战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深思
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毒气杀死者的鞋子
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缅怀过去 敬畏生命 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安宁苦短,战乱绵长,叙利亚流泪,和平在路上
当堂检测
(2022·北京海淀区一模)《德国通史》写道,德国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这种挫折逆反成为一种民族复仇主义。而纳粹分子又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此,不仅要求恢复本民族“原有地位”,还要把“生存空间”作“无限的扩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德国法西斯上台的条件是(  )
A.自由主义思潮的膨胀 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 D.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德国的法西斯源于民族复仇主义,故选D项;自由主义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与法西斯存在很大区别,排除A项;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结果,排除B项;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是客观条件,而材料中所述是德国自身的条件,排除C项。
D
(2023·济宁模拟)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国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0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招募新兵入伍是为了着手应对战争威胁,D项正确;“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始调整中立政策”,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全国没有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项。
D
当堂检测
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中,“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非纳粹化运动”旨在(  )
A.彻底清算德国法西斯法律组织与战犯 B.深入社会基层扫除法西斯势力的残余
C.为德国战后和平崛起创造有利条件 D.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波茨坦会议是二战结束之际美、英、苏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美、英、苏三国通过波茨坦会议构建战后的世界格局及战争遗留问题,故其宗旨在于整个战后世界而非德国,故选D。A、B、C三个选项都是“非纳粹化”运动对德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解决德国问题最终也是指向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排除。
D
当堂检测
(2023·海口高三学业水平诊断)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终公布。由此可见,《开罗宣言》的发表(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国独立地位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且“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最终得到英、美、苏等国同意,说明《开罗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选A项;四国首脑共同同意,故不是大国强权政治,排除B项;《开罗宣言》抨击了日本侵略暴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日本侵略活动,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中国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
A
当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