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及相关制度建设,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多元性;
2、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目 录
一、辽夏金的统治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壹
辽夏金的统治
阅读课本p58-60,梳理辽、西夏、金的基本史实。
政权 辽 西夏 金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金
1038年
1115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蒙古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中都
蒙古
猛安谋克制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官制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
五代十国
(907年-979年)
北宋(960-1127)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
1、辽的建立
(1)契丹建国
辽(916-1125)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燕云十六州
一、辽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①南北面官制
原因和目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有差异。通过分治,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持辽国的长期稳定,也能促进民族交融,加速契丹的封建化。
一、辽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
南北面官制的特点:胡汉分治,因俗而治
(2) 辽的制度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负责汉人农耕事务
一、辽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luò)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②四时捺钵(契丹语:行营)——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有利于笼络归属的部族族长。
(2) 辽的制度
政治:
①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②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③选官制度: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
文化:仿汉字偏旁创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
一、辽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2) 辽的制度
典型例题
1、《辽史·百官志》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朝 ( )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治制度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B
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而非民族分化的政策
北宋(960-1127)
辽(916-1125)
1、西夏的建立与发展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仍保持半独立地位。
宋初
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宋夏交恶。
1038
1044
夏宋罢兵和议(庆历和议),夏与辽交恶。
北宋
灭亡后
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
唐末
西夏(1038-1227)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西夏制度的特点:
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②番汉官制:一套制度,两套称谓(一制两称)。
2、西夏的制度——政治
西夏: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番号 乌珠、兀卒 乌尼 宁令 谟宁令 领卢
汉号 皇帝 皇后 大王 天大王 枢密
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西夏外交上的特点:
联合或依附强者,并且攻击弱者、以战求和。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2、西夏的制度——外交
根据以下材料思考西夏在外交上的特点。
金
1125年,
金灭辽
女真
金
三、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1127年,
金灭北宋
1、政权演变
南宋
三、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2、金朝的制度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1)背景:随着女真族社会私有制的出现,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行猛安谋克制。
(2)内容: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材料一: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
思考: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①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
②既节约了财政开支,又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三、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临安
中都(燕京)
南宋
会宁(上京)
三、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4、首都的转移
材料: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赞同迁都者的理由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自《大金国志》等
原因:①上京地处偏僻,统治不便,而燕京经济发达,文明程度较高。
②燕京易守难攻,为战略要地,有利于经略天下、灭亡南宋;
③有利于统治者摆脱旧势力的羁绊,进行改革。
历史意义:①促进民族交融,加快女真文明封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王朝定都北京奠定基础。
(金朝迁都中都即燕京,是北京城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二、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问题: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161年—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金朝入主中原
华夏认同
5、金的统治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1.(2022·辽宁高考)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D
典型例题
贰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大蒙古国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大理(云南)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改国号“元”
忽必烈
1279年
灭南宋
一、元朝的兴衰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远征欧亚
元
1271-1368
铁木真(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 与 元朝全图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一、元朝的兴衰
东起日本海
西至黑海
北包贝加尔湖
南抵南海
西至天山
南抵南海
东起日本海
北包贝加尔湖
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3、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4、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元朝统一的意义
(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传制度;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3.中央行政制度:中书省
4.边疆管理:宣政院、宣慰司、巡检司
5.民族管理:四等人制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
1.修筑驿道 设立驿站 分设急递铺
(1)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2)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3)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元承金制),负责传递公文,不接待公差人员。
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和
官府物资的运输保障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
(1)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3)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4)划分原则:从唐朝的依山川形便到元朝的犬牙交错。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政治制度
2.地方——行省制度
知识拓展:“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
犬牙交错
元 朝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
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唐 朝
中书省模仿唐宋旧制。行省则按照燕京、别失八里和阿姆河三“断事官”模式建立。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几乎没有大的反叛。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深度探究:元代的行省制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①蒙汉二元色彩浓厚;
②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④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⑤行省间犬牙交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
意义: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行省制的开端。
一省两院制的影响: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宗教)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元朝一省两院制
(2)中央——中书省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政治制度
元朝形势图(1330年)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边疆管理
3.边疆管理:宣政院、宣慰司、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土司制度
补充:
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还在西南地区设立了土司制度。
元朝:西藏地区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jù)定。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女真
契丹
汉
党项
蒙古
色目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民族管理
4.四等人制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民族管理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 古 族
二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 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四 南 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南人
色目人
汉人
蒙古人
注意小贴士:
四等人制在元朝并没有正式颁行过,是后人命名提出来的。
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 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二、元朝的统治措施——民族管理
特点:
①民族压迫与民族交融并存。
②汉文化接受程度越高的民族,地位越低。
目的:
①维护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
评价:
消极:①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积极: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③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思考:“四等人制”的特点有哪些?元代为什么要实行四等人制?我们如何评价四等人制?
材料 1:“四等人”的划分进一步巩固了草原地区民族的蒙古化,蒙古汗国的出现对草原众多民族的蒙古化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李大龙
材料 2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麻翠梅
原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3.元朝的灭亡
典型例题
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 ( )
A.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重要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D
元朝修驿道是为了巩固统一,不仅仅是出于民族关系的需要,排除A项
修驿道并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
元朝修驿道是出于对内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
典型例题
2、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牵制
C
元代实行的四等人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民族不平等政策,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这不利于民族团结交融、平等发展,故 A、B项错误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政权建立
辽、西夏、金
统一历程
辽: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西夏:番汉官制,仿宋而建,
一制两称
金:猛安谋克制
制度建设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 朝 统 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
民族关系
评价元的大一统
”四等人制“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