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1 22: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宋 韵
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两宋是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邓小南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01
02
03
宋初的中央集权
边防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目录
04
南宋偏安
0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建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
赵普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收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地措施。
前代之弊 防弊之政
地方权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北宋初年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政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换驻地
节度使权力大
收权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963年)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今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街。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大臣的荣誉衔。
——白寿彝《中国通史》
2、应对措施(1)地方权重→ 分地方权力 强中央集权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其主要长官分别是知府事、知州事、知军事、知监事,副长官为通判。规定凡正长官批发的公事,要经过“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在至道二年,于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单位。在路设帅、宪、仓、等司,各司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除此之外,根据政治、经济、军事需要,在某些路中还设有招讨使、招抚使、抚谕使、镇抚使、提举茶马司、提举市舶司、提举坑治司、提举茶盐司等,有的由本路四司长官兼任,有的则由朝廷另行派遣。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军队
财政
刑狱
仓储
四监司
地位平行
监控地方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思考】唐朝至宋朝在地方管理方面有什么重大变化?
地方权力由权钱兵合一到权钱兵分立,分散地方事权。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四监司——中央派到地方,分割监控地方权力
2、应对措施(2)君弱臣强→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唐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行政:设立同平章事,并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殿前司、侍
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权,统调分离。
分 权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宋朝二府三司三衙一台制分割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分散相权的方式: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监察专业领域分权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材料: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2、应对措施(3)武将势大→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权力过度细分,容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官、),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过大(冗费)
导致武备孱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对边防安全造成威胁,最终促成北宋灭亡。
边疆危机埋下隐患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
守成规。
——宋太宗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积极:宋初的制度创新有效地预防了内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0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军事危机——边防压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辽
宋夏
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可取之处
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北宋军事“积弱”,一定程度上缓解困境,换来暂时的和平,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不可取之处
加重北宋财政负担;
长期的妥协造成北宋积弱的形象,一味妥协不可能换来长久和平(北宋最后为金所灭)
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思考点:以岁币换和平是否可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仁宗在位间某年的财政收支统计表 项目 岁收 岁支 军费 支出 军费支出占比 军队人数
钱 3682 3317 994 30% 宋太宗时
38万
宋仁宗时118万
帛绢绸 875 724 742 103% 粮 2694 3047 2317 76% 草 2940 2952 2498 85% 总计 10191 10040 6551 65% 2、财政危机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原因:①募兵过滥,连吃败仗
②官僚队伍膨胀
表现:冗官、冗兵、冗费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国内困境
对外战争
冗官、冗兵、冗费
军事改革
崇文抑武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底下
频吃败仗
北宋
积贫
积弱
辽国
西夏
改革势在必行!!!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03
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熙宁改革)(1069年—1085年)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试图变法整顿官僚机构,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
2、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1、庆历新政——改革的尝试
阅读教材第55页,思考庆历新政的背景、目的?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政府统一采购物资,进行市场化交易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三、王安石变法(熙宁改革)(1069年—1085年)
2、王安石变法
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3、结合52页“学思之窗”思考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熙宁改革)(1069年—1085年)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②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急功近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
④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
三、王安石变法(熙宁改革)(1069年—1085年)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积极: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消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发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4、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04
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四、南宋的偏安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①南宋军民: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南宋朝廷: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最终订立绍兴和议,岳飞被害。此后,宋金基本上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绍兴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
“岁贡”
澶渊之盟
辽宋以兄弟相称
“岁币”
庆历和议
西夏向宋称臣
“岁赐”
隆兴和议
南宋与金世为叔侄
“岁币”
思考:这些和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两宋国力的逐渐衰落
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中后期,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开始快速崛起,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合力灭金。随后蒙宋战争开始,南宋军民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史称宋末三杰)等人领导下拼死抵抗30余年,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南宋名存实亡。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后英勇就义。1279年崖山之战,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7岁的幼帝赵昺(bǐng)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四、南宋的偏安
3、偏安的结果——南宋灭亡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崖山海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
地方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冗兵冗官冗费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