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关键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及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
1.聚焦课题,巧妙设问。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篇跟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同学们,怎样的山才是“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
师: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作家梁衡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篇文章。
2.聚焦阅读提示,有目的阅读。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示。指名读。导读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这是两个学习的任务,那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阅读任务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巡视提醒):默读课文不发出声音。有目的地阅读,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你可以目光停留得慢一点,不是问题答案内容,你就跳过去。
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阅读任务: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你找到相关信息了吗?
师:第二个问题: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师:如果把刚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合起来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师:很好。你们看,我们是抓住了关键的问题来概括主要内容(板书:关键问题)所以,有时候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问题是一种挺好的方法。
设计理念:质疑导入,点明了教学目标,也激发了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有目的阅读,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抓住要点,概括总结,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二、抓关键词,品味“怎么写的”
1.感受“每天”的情味
师:我们继续走入这位老人,品味老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讲到了老人十几年来的坚守,十几年来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
师:既然是写十几年来种树的过程,那么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词语就显得特别关键、特别重要。请你读读课文,找出关中关于时间的关键词(板书:关键词),把它圈出来,画出相关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学习的收获,关于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哪几个?
师:我们来看,老人每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呢?齐读这个句子。(灯片)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师:要想深入了解老人如何创造这一奇迹,这句话就得特别重要、特别关键。重要的句子读三遍。
师:读着读着,你感觉老人的生活怎么样?
师: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来看看老人的《作息时间表》。
师:你觉得老人的生活怎样?生:单调、乏味。生:一直在重复,很枯燥。
师:这样的日子是一天吗?一个月吗?一年吗?而是多久?
师:15年来,每天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看,透过“每天”这个关键词,(指着板书)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生活是这样的——枯燥,这样的——勤劳,这样的——简单,这样的——辛苦,也是这样的——充实。
2.体味“15年”的意蕴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关于时间的关键词?
预设:“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灯片)
师:好,我们就从“每天”走到老人的“15年”。这15年到底是( )的15年呢?让我们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师示范批注)比如,汤老师看到这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小院。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于是,我体会到老人已经很老,这15年也许就是一个老人走向生命终点的15年。(灯片)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找一个地方,细细品味,你找的这个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15年。请你划词划句,进行整理和批注,形成你的观点评价,写在段落的边上。
师:现在请你来说观点,同时阐述理由。
预设:“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灯片)
师:时间之长,老人之苦,成就之大,是不是?看看这些数字,你也许没感觉。我们来看下老人的3700亩林网,打一个比方,相当于41111个普通教室,以每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6666颗,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0棵。灯片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我们不禁要感慨,感慨什么呀?
师: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要忘记这创造的地点在哪里呀?是在我们秀美的江南大地吗?在哪里?一起读。(灯片)
生: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师:这里——
生: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师:这里——
生: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师:这里——
生:每年有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
师:望着这位老人枯瘦的身影,想一想这个15年,你想说些什么?
师:如果把老人的“每天”比作一个“点”的话,那这“15年”就是一个大大的圈。(指着板书,师生齐说)这是一个——充满风雨的15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15年,这是一个坚定的15年,这还是一个悲情的15年,这更是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15年。
师:是的,我们来看,这里过去是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现在是——
生: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山上全是树。
师:这里过去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现在是——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师:过去,这里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现在——
生: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你看,这样的15年对老人来说意义一般吗?
设计理念:抓住关键词“每天”“十五年”开启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理解和体悟这些简单数字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及其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感受老人的崇高形象。
三、抓关键句,把握“为什么写”
师:课文学到这里,回到课前那个问题,从“每天——15年——课题中不老”,作者为什么强调“青山不老”,作家梁衡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要观点呢?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页告诉我们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句。(灯片,齐读语文要素)。(板书:关键句)
师:这篇课文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师: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就能很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找准关键句很重要,对不对?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关键句。(灯片)
师:这一句也是最有味道,最值得咀嚼的句子。这段话里有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玩味,比如说什么叫“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说“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呢?什么叫“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说说你的观点。
师:最后,“青山是不会老的”怎么来理解呢?
师:好一个“青山不老、精神永存”。板书(精神永存)。
师:题目是青山不老指的就是:
师: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就能很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设计理念:深入品悟关键句,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青山不老”是这位山野老农身上折射出的闪亮品质,是整篇文章的思想精髓。在教学中,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作为感悟重点,去体会“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再把握其“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精神,“不会老的是什么”的追问,使作者能真正触摸到文章的主旨。
四、课堂回顾,总结阅读策略
师: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这节课,我们抓住“关键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表情达意,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最后,我们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可见,我们在学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问题”“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这样,阅读就更有深度、更有厚度,也更有高度了。
设计理念:教学设计由课题出发,生成驱动性的问题;最后再回到课题,化解驱动性的问题。目标明确、聚点发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物形象,在一咏三叹的涵泳品味中体悟文本意蕴,在启迪心智的问题驱动下走进作者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