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我说你猜
他的政论文有:《封建论》、《夭说》;
文学性传记散文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有:《三戒》
作品集:《柳河东集》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是
1.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梳理文章的文脉,概括郭橐驼的人物形象。
3.领会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
走近柳宗元
柳宗元,字_______,原籍河东人,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他和刘禹锡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晚年居官柳州刺史,也称_______,年仅47岁死于柳州任上。与韩愈共同倡导___________,与韩愈齐名,并称“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_______________”。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古文运动
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柳
1.文学主张:“文以明道”,“道”应该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
2.文学成就:
诗: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是唐代诗坛上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如绝句《江雪》。
散文:游记如《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寓言如《黔之驴》等,“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
传记如传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篇。骈文有近百篇,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散文特点: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柳宗元作品及其影响
种树:种树的人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讽喻性极强的寓言式说理文。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文题解读
诵读文章
病偻 早织而缕
移徙 橐驼
早实以蕃 窥伺
木寿且孳 其莳也若子
长人者 勖尔植
早缫而绪 辍飧饔以劳吏者
鸡豚
(lǚ)
(lǚ)
(tuó )
(xǐ)
(fán)
(kuīsì)
(zī)
(shì)
(zhǎng)
(xù)
(sāo)
(sūnyōng)
(tún)
要求:
1.学生借助参考书自译。
2.疑点合作探究。
3.难点师精讲点拨。
4.学生课后总结归纳重点字词及特殊现象等。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2.翻译全文,积累文言重点知识(接龙翻译,检查预习情况)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当初,原来
患病;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似,像
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名作动,称呼
确实
骆驼,这里指人驼背
所以
于是
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第一段
的样子
他
起外号这件事
他
自称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以……为业
用、使
而且
名作动,结果
以,而且
窥伺,观察
像
(定语后置)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的)富豪人
第二段
他的
凡是
从事
或者
的人
没有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名作动 活得长久
的
表目的来
的
性质,方法
它的
罢了
舒展
培土
旧,原来的
已,“矣”,了
捣土
结实
种植,移植
句首语助
放下
形作动保全
妨碍
使……硕大
使……茂盛
得以实现了
它的果实
抑制损耗
使……早结果
使……多结果
使达到
第三段
他
而且
它
但凡
平均
那么
树木的
所以
它
而且
它
从而
习性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这样
的
更换
语气助词
假如
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
情深,指用心
回头看
的
它的
检验,察看
它
表修饰
树干
来
名作状
这实际上
宾语前置,不若我;若,如、像
名作状 在早上
宾语前置,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能做什么呢?
第三段
却
并列
他
为…培土
它
就是
次数多
就是
并列
却又
来
它的
它
以致
疏松密实
它
所以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于)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代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职业
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
形容词的使动
使……繁多
好像
省略句,
而卒以(之)祸民
因为
名作动,造成祸患
第四段
的人
把
的方法
种树之道
但是
他们的
百姓
结束
但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名作状一天到晚
你们
勉励
督促
收割
通“尔”,你们
丝的头绪
线
养育
使…成长
召集
小民
停止
名作动,吃饭
慰劳
尚且
空闲
以何,靠什么;宾前
繁殖
性命
穷困
像这样
表推测,大概
像,相似
第四段
就
催促
使…鸣
使…聚集
来
百姓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治民的方法
名作动用“传”的形式记录
把……作为
叹词,表示高兴
第五段
第五段
第五段
的人
把……休养
这
官吏们
鉴戒
整体感知
种 树 郭 橐 驼 传
一、郭橐驼是何方神圣?
二、他做了什么惊天大事?
三、又悟出了怎样的大理?
合作探究
问题探讨
1.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正视自己的身体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见其豁达(身残而自信),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姓名
外形特征
性格
职业
“不知始何名”
“隆然伏行”、“类橐驼”
随和、豁达、自信
种树
以“传”探文——识其人
朗读全文,分析本文传主郭橐驼的形象,思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形象 文中句子 启示
身有残疾 “隆然伏行,有类驼者” 郭橐驼虽身残,但豁达而自信。我们也应乐观自信,不因他人讥讽和嘲笑而自卑自弃,能豁达地正视自己的缺点,坚持走自己的路,提升自我。
自信豁达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擅长种树 技术高超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二、他做了什么惊天大事?
问题探讨
1.种树为橐驼带来了什么“际遇”?
争迎取养。
——豁达个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2.“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什么对橐驼“争迎取养”?
技艺高超
技术全面
树挪能活
树品质优
独门本领
精神需求
物质需要
种树奇绝
(观赏游玩)
(种树卖果)
籍贯
反差:相貌丑陋,技艺高超
问题探讨
3.第二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其种树本领高超全面?
内容 描写方法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对比反衬
悬念陡生
问题探讨
4.第三段哪句话可以概括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并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含义:“顺天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这句话暗含了全文的寓意,一语破的,简单明了地揭示了万物的生长规律。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探讨
5.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郭橐驼 他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原因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勤虑害树
种树之道
问题探讨
6.第三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郭橐驼?
对比、衬托
作用:将郭橐驼和“他植者”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结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简明地突出了“顺木之天”的道理。
三、又悟出了怎样的大理?
问题探讨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1.《种树郭橐驼传》作者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以“传”探文——悟官理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警戒。)
“传其事”就是记录郭橐驼种树的秘诀,“为官戒”就是将种树之理移于“养人之术”。
问题2.在文章结尾作者说他问“养树”,得“养人术”,那么官吏是如何治民的?官理和种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官吏治民 他植者
方法
结果
相似之处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故病且怠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类比
得出结论:像这样,那么种树和治民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由此作者从种树之道推出治民之道,他植者勤虑害树,官吏繁政扰民。只有像郭橐驼一样顺民之天才能治理好百姓。
问题2: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中晚唐,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
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小结: 对比、対举、类比手法
1.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效果: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对举:即相对列举或描幕之意。“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
效果:对举手法有点像对偶,并列两类事物,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凸显事物的不同。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将“喜”和“悲”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进行对举,凸显出作者超然物外的达观。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既可以用来说理也可以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观点,所以有意识地运用对举手法,不仅可以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对事例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类比:它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
例:写一本有关诗歌的书如同将一片玫瑰花瓣扔进大峡谷等待它的回音。
解释:将“写书的动作”和“把玫瑰花瓣扔到大峡谷等回音”相类比。
效果: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
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练习:下列语句用了对比、対举、类比的手法,请指出
答案
1.类比
3、4対举
5、6、7对比
问题探讨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问题探讨
2.本文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表现、结果、共同点)
对比探究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树 误区 种树 培育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 已去复顾 爪其皮肤 摇其根本 理民 误区 其言 其行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来而呼曰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木性日以离
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喻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整理文章思路
种树郭橐驼传
橐驼
其人
得名
缘由
技艺
高超
本人
他人
争迎取养 技术全面
不怕移徙 叶茂实多
莫能如也
病偻隆然 有类橐驼
名固我当 自谓“橐驼”
平凡、豁达、自信
对比
映衬
种树
经验
橐驼
顺其天,致其性
他人
爱之深,忧之勤
对比
映衬
(侧面)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借事
明理
养树
养人
顺其自然
顺民安民
类比
以种树喻治民
写作特点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品悲悯情怀:柳宗元为何如此关注官吏扰民的社会现实,并为之创作本文呢?我们通过一些链接来了解柳宗元其人。
①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②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叹。
③贬官柳州:即使被贬柳州穷山恶水之地,也不忘改革弊端,兴办教育。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柳子厚墓志铭》
虽然仕途不顺、一再被贬,但是柳宗元却不忘改革,关心民生,关注社会。所以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学写作的方法,学顺天致性的哲理,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是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遵循顺天致性的道理,无论是对人的教育还是自然资源的发展利用,都将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