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2 07: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欧洲的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美洲的人口结构的改变
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屠杀、奴役、天花等传染病。
⑵黑人奴隶数量激增:黑奴贸易。
⑶白人数量大增:欧洲人的到来。
3、美洲新族群的形成
⑴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⑵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4、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不同
(1)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2)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4)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原因
⑴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⑵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
⑶殖民者通过运输华工来获取巨额利润。
⑷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概况
⑴开发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⑵开发大洋洲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3、影响
⑴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⑵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
1.表现
(1)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
(2)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3)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特点
(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人口。
(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3.影响
(1)积极: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2)消极: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叶
特点:①从人口迁移的动机来看,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洲际性人口大迁移。②从人口迁移的规模来看,这一阶段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规模不大。③对非洲黑奴采取强制性国际间集体移民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①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模空前。②非洲黑奴仍是美洲人口迁移的重要部分
第三阶段: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
特点:①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②迁入拉美和美国的欧洲移民素质有很大不同。欧洲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而迁往拉美的多是欧洲农村破产逃生的人。③大量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被西方国家拐骗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四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末
①美洲从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②拉美各国之间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增多三、中国人“下南洋”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2.影响
(1)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2)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及表现
1、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这类移民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引发的三次北方人民南迁高潮
2、以行政手段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采取了三种移民政策:一是自山西大规模移民到山东进行屯垦,以配合国家推行的“安养生息”政策;二是从湖广地区迁出大量人口以填补四川的空虚;三是将四川、云南两省的明氏的残余势力迁移出去以消除反对势力
3、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这类移民往往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山区或其他边疆地区,被称为客家人。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客家先民对于开发我国的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与当时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现象
4、非华夏族的向内和向西迁移:这类移民主要表现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几十万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生活。同时以匈奴、突厥、蒙古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大规模的向西征讨和迁徙的现象
5、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的迁移:在唐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居民为缓和土客矛盾、缓解人口压力,就有下南洋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出现了一个高潮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殖民扩张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B.世界联系加强推动国际合作
C.国际交流急剧增加各国压力
D.世界移民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3.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4.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6.“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7.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8.1870年后,随着“淘金热”的降温,许多华人矿工投身其他产业。下面漫画反映了(  )
漫画为1888年发表在《墨尔本潘趣》杂志上的《黄色浪潮》。
(该漫画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美国采取排华政策,大量加州华工离境。在这幅图画中,山姆大叔冷漠地叼着烟卷,坐看华人离开美国。而由无数颗头颅构成的跨越太平洋而来的华人浪潮则如长蛇蜿蜒游走。每一个华人的面孔都是狰狞而贪婪的,他们的手被丑化成禽兽才有的爪子,争先恐后死死攀住一块陆地,而这块陆地上写着“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白人期望美国的华工涌入澳大利亚
B.华人缺乏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
C.澳大利亚的白人眼中的华工形象建立在“物种入侵”基调上
D.美国与澳大利亚争夺华工的矛盾愈演愈烈
9.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10.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11.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12.“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13.一场持续了400多年的“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和经济社会的倒退,同时也把非洲的古老文化传播到美洲,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贸易”是(  )
A.香料贸易 B.黑奴贸易 C.鸦片贸易 D.烟草贸易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5.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 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
1.D
【解析】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美洲,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将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这说明世界移民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D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锐减,A错误;B、C与材料无关。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3.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和英国等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其中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故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奴隶贸易是指从黑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表述错误,17世纪的海上贸易航线被荷兰等国占据,排除。黑死病肆虐欧洲是14世纪40、50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C。
4.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②③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④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
5.B
【解析】据材料“原产自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大洲之间经济往来较多,B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反而拉大了贫富国家差距,排除D项。
6.A
【解析】据材料“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可知A项符合题意;“三国干涉还辽”此时尚未出现,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7.A
【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A项正确;B项所述与“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澳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C
【解析】漫画名为《黄色浪潮》,意味着当时澳大利亚的白人认为华工会跨越太平洋涌向环境与美国西部类似的澳大利亚,从而令黄种人在澳大利亚更加“强势”,这清晰地表达了澳大利亚的白人对华人涌入的担忧,C项符合题意;据漫画说明可知A、D两项不符合题意;“1870年后……许多华人矿工投身其他产业”反映了华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故B项错误。
9.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美正常的通航服务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推动了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即华人移民的到来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太平洋铁路建设,排除A项;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茶叶和丝绸等交易早于中美建立正常的通航服务,排除B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0.A
【解析】“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 此后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中所提及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是被动的;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1.B
【解析】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因此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B项符合题意;早在18世纪,英国就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排除A项;19世纪中叶,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导致大量牧地转为耕地,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这影响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叙述的内容,排除。
13.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它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和经济社会的倒退,同时也把非洲的古老文化传播到美洲,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这场“贸易”是黑奴贸易,故B正确;A、C、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15.(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 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
【解析】(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
(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