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2 07: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齐全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D.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2.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3.《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5.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6.《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纸的普及应用
③蔡侯纸的原料来源广泛又廉价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他是八旗的领袖和汉族儒教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认识反映出清朝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D.开被包容的宗教政策
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9.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发明,大约在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后,为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是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10.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1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2.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汇案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中体现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是
A.西堤 B.谐趣园 C.四大部洲 D.白色石舫
13.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14.1883年英国人林德指出,在中国引进电报、轮船等犹如在腐朽外表上打补丁,会逐渐由表及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然后像酵母-样由内向外发酵,改变民众的秉性,进而导致整个中国的转变。这可以用来佐证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的 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
C.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近代生活方式 D.西方科技引人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15.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章 大地之子——李四光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 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
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纵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材料二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干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2.D3.D4.B5.B6.B7.A8.A9.C10.C11.C12.C13.A14.D15.D
16.(1)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2)原因: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态度:批判与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1)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
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8.(1)积极作用:增强了凝聚力和政治认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吸取历史教训;儒家学者的责任感和理论创新。
(2)增进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