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A.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全消除 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D.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结果
2.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传统基督教文化非常崇尚节俭 B.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
C.罗马人以穿中国丝织品为奢侈 D.西方纺织技术的发展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4.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这表明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
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5.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以下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阿拉伯人将印度的数字传播到欧洲
B.日本的典章制度等受到中国的影响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西亚和欧洲
D.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文化的积极影响
6.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7.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第一个到过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是唐朝的杜环。此人最有可能到达非洲的
A.埃及 B.大津巴布韦城
C.廷巴克图 D.特诺奇蒂特兰
8.如图是一副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境。它反映了
A.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 B.文艺复兴借古希腊文化的展现
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 D.人文主义精神在古罗马的起源
9.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10.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下述史实,反映了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11.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12.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13.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14.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医学,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通过与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各民族和中国唐代的科学文化交融,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
A.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阿拉伯帝国的医学成就领先于世界
C.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人自主创新取得巨大医学成就
15.某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
A.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B.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C.《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D.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张鑫:《“一带一路”根本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1)从因果关系的路径出发,以陶瓷业为例,指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该行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实施目的的主要差异。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以吃、穿、用等 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垒消除”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交通运输业是全球贸易网的组成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西方人能够将中国的丝织品拆解重新纺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西方人的纺织技术有一定的发展,D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廉俭问题,排除A;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市场需求的纺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得出罗马人认为穿中国丝织品是奢侈行为,排除C。
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与中原的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相互辉映,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故D项错误。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所以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往来,所以A错误;仅凭墓葬中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和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并不能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所以D错误。
5.B
【详解】
材料主旨是文化的进步和临近社会群体的关系,日本与中国既是近邻又学习中国经验,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属于临近社会群体,排除。
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经过一系列中国化的加工修改而成,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D;“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排除C。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非洲内陆与外部联系受地理环境制约,外部与非洲的联系最有可能发生在东非、北非沿海地区,B、C两项在非洲内陆,D项在美洲,故选A项,唐朝的杜环最有可能到达非洲的埃及,排除BCD。
8.C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世纪早期即罗马共和国末期,庞贝古城出土的描绘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镶嵌画,反映了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得到了继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A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在14到17世纪,B项错误;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而非古代罗马,D项错误。
9.D
【详解】
根据材料“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D正确;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所以A错误;“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属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状况,所以B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一词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所以C错误。
10.B
【详解】
根据资料卡片内容可知,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说明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所以B正确;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没有体现“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所以A错误;“全方位吸收”说法错误,材料仅涉及儒学,所以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儒学不仅对日本上层社会有影响,而且在民众中也得到传播和发展,所以D错误。
11.B
【详解】
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12.A
【详解】
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都属于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普及说明文化的大众化得到发展,故选A;文化机构的推广普及不代表社会矛盾日益缓和,排除B;文化机构的普及也和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和社会现实的变化有关,与文化机构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3.C
【详解】
材料中为佛教为剃度设有一定限制,以此与忠君思想或孝道相适应,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现实,C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交流频繁,排除A;材料并未提到儒家思想地位问题,排除B;材料仅涉及佛教与儒家,且只是陈述一种史实,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开始出现,排除D。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除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西方和东方中国的医学文化,形成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A正确;题干没有对阿拉伯医学和其它地区的医学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对各处医学文化的融合,而非强调其桥梁作用,排除C;阿拉伯人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D。
15.D
【详解】
材料“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体现的是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传教士的主导作用,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广泛传播”,排除;西方近代科学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排除。故选D。
16.(1)相互关系:唐宋陶瓷业的发展,使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外销的数量和品种也不断增多;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带动了唐宋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
(2)差异: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建立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新模式;中国不谋求建立霸权;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详解】
(1)相互关系:根据材料“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和“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可知,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根据题意要求,以陶瓷业为例,可知唐宋陶瓷业的发展,使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外销的数量和品种也不断增多;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带动了唐宋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
(2)差异:根据材料“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建立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新模式;中国不谋求建立霸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其本质是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同时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