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2 08: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下图选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园》,图中左侧手指向天的老者为柏拉图,右侧手掌向地的学者为亚里士多德。依据所学判断,师生二人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是(  )
A.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B.“学园”应该培养城邦的上层人才
C.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担任
D.出色的学者应涉及宽阔的学科领域
2.学界普遍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因为狄俄尼索斯是葡萄酒之神,所以早期戏剧主要是描写神的世界,公元前5世纪,戏剧出现越来越多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戏剧服务对象转向民众
B.宗教信仰丧失主导地位
C.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兴起
D.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生活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这主要是因为 (  )
A.各族崇尚罗马帝国的武力
B.与教会争夺罗马城的需要
C.万民法促进各族身份认同
D.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
4.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对雅典民主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  )
A.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
B.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发展程度
C.民主与自由矛盾
D.民主制在斗争中不断进步
5.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被称为古典时代,下列出现在希腊古典时代的是(  )
①《十二铜表法》
②帕特农神庙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④柏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 (  )
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
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
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
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8.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  )
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9.有人说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罗马民法大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宗教改革后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锐减
B.《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包含《十二铜表法》等
C.《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近代欧洲法制的蓝本
D.《罗马民法大全》引发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10.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  )
A.宗教意识    B.民主意识
C.理性意识 D.自主意识
11.欧洲史学的源头在(  )
A.古希腊 B.罗马
C.拜占庭 D.俄罗斯
12.对古代西方三位著名学者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C.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柏拉图
13.《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荷马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 (  )
A.成为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
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
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
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
14.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15.“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 (  )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
材料三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罗马民法大全》
(1)材料一、二说明了《十二铜表法》哪些特点
(2)有人在分析完《十二铜表法》后认为其颁布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3)以上材料说明了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17.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它延续千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经由君士坦丁堡往来于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483—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材料三 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土耳其人决战,激战了53个昼夜,5月29日被攻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3)从拜占庭帝国1 000余年的兴衰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柏拉图更强调超越感性的纯粹理念是世界的本体,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经验,因此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主要在于理念世界是否是真实的世界,故选A项。
2.C
【解析】
在古希腊观看戏剧的人主要是民众,且题干中未涉及对观看服务对象的转移的叙述,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涉及公元前5世纪,戏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但并没有具体数据可说明这类戏剧占据了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戏剧越来越多地重视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古希腊的早期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的祭祀,其实际上是起源于古希腊盛产葡萄的社会经济生活,“开始”一词表述有误,故D项错误。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罗马帝国的身份认同,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才会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故C项正确。武力的影响范围始终有限,不如法律的影响久远,且当时罗马帝国的武力早已不如当年,故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与教会的关系是密切合作的,而非相互夺权,故B项错误;以“罗马”真身自居,确实存在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但这并非主要原因,毕竟内心的身份认同是利用名号的前提,故D项非最佳选项,排除。
4.A
【解析】
希罗多德强调若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推行大众政治,苏格拉底则认为用抓阄的办法选举国家领导人是愚蠢的,并不能选举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参与政治管理,主张精英政治。两人的观点反映出了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故A正确。
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柏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都属于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成就;《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含①的选项, B正确。
6.D
【解析】
材料提到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排除。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7.D
【解析】
图片中是一位教皇和一位国王,国王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很明显,这反映了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
8.A
【解析】
从“兼顾东西两头”“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没放过’东边这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旨在强调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故A正确。
9.C
【解析】
《罗马民法大全》的汇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故答案为C。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罗马民法大全》包含的思想在近代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并非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10.C
【解析】 
苏格拉底的名言“人,认识你自己”反映了古希腊人的理性认识,故选C项;“认识你自己”不属于宗教意识,排除A项;民主意识反映的是人们对以往政治的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要求,与“认识你自己”无关,排除B项;自主意识是指人们掌握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意识,与“认识你自己”无关,排除D项。
1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12.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生卒年是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柏拉图是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故选A项;另外,根据三人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由此可知A项正确。
13.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复述和代代相传中包含了对其中价值的认同和传承,故选A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希腊从王政时代走向政体多元化,例如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达的寡头政治等,希腊社会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供样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荷马史诗》先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潮流诞生,故排除C项;《荷马史诗》的确在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但无法上升到宪章的高度,D项说法过分扩大了《荷马史诗》的作用,故排除。
14.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
1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外族的打击下,于476年灭亡,长期的战争和动荡使古代罗马和希腊的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相对稳定的东罗马帝国抵抗住外族入侵,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位置及内容看,此帝国应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故B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并未保存古典文化,排除A;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与材料中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不符,排除C、D。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习俗,诉讼程序僵化,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
(2)不同意。理由:《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产物,它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了依据,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并且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7. (1)表现: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内部矛盾;封闭保守的心态;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3)由拜占庭帝国灭亡可知,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