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堂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堂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2 08:3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次 1912 1913 1915 1917 1922
输出值(两) 2738286 2928288 3775840 3517705 4861446
输入值(两) 3523839 5341803 3743026 6355623 11923412
入超额(两) 785553 2423515 -32814 2837918 7061966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 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2.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3.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原因
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辛亥革命的影响
4.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5.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
A.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 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
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6.19世纪中期,博览会在中国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从19世纪90年代起,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博览会一词开始被更多地译为“赛会”。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繁荣 D.民族危机的加深
7.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8.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汉城奥运会宣传海报 B.故宫博物院 C.泰姬陵 D.圆明园
10.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
A.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11.18世纪欧洲开始烧制瓷器,其图案最初是以华瓷为范本,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据此可知( )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B.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
12.十八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1912~1927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可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陶瓷业生产规模趋向扩大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1901年)后,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日京竹枝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又称竹枝歌、竹枝曲,原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地方民歌,晚清时期,海禁大开,面对着社会剧变、西方入侵、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频繁。许多知识分子或随访出使,或域外讲学,面对域外城市发达的科技文明与绚烂多彩的民土风情,他们发挥了竹枝词的表现功能,书写的范围从本土转向了异域,从而建构了多姿多彩的海外城市画面,海外竹枝词成为晚清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局中门外汉在其《伦敦竹枝词》中对伦敦女性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服饰装扮以及职业取向等都作了细致描绘,展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风采,潘飞声的《柏林竹枝词》对德国柏林民俗风情描绘的较为丰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图景,《日京竹枝词》是整百首的大型联章体组诗,全诗主要是对“东京风物”的描写,并于每首诗后附有注释,对诗中所涉及的有关东京民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综上可知,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研究“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表格数据变化的情况是:从康熙到嘉庆年间,中国赴日本商贸的船只数锐减,中国对日本出售的生丝、丝棉织品及皮革急剧下降,而糖、药材等数量有所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也就是19世纪末,缫丝已经是日本农村地区的重要副业,在日本开港后的海外贸易中,制成的生丝曾是日本出口的主打商品。特别是由于其原材料“蚕茧”是完全日本国产的,所以缫丝对日本的贡献非常大。19世纪日本明治新政府在促进缫丝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缫丝业实现了近代化。1887年,日本引进法国机械工业技术,比如招聘技术人员和进口整套机械工业设备,拥有200多名女工的大型工厂——富冈缫丝厂的建成正是日本近代化开端的标志,B项正确;A项仅展示中国赴日商贸,既不符合表格也不符合船只数锐减的情况,排除A项;C项不符合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此时西方殖民对中日商贸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排除C项;D项是中国近代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可以看出女子征婚广告的增多,反映了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婚姻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一定的自由平等的气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报刊对女子征婚的报道,未涉及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排除A项;“普遍接受”,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婚姻观的变化,不能得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博览会由“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到“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说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对博览会的认识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繁荣”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下,跨国家、跨区域、跨民族文化等现象越来越频繁,因此上述问题得到学者的关注,引发了学者对于人类历史编写视角的转变,B项正确;文化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材料中的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信息化、多极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依据题干和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排除B项;泰姬陵修建于二战之前,排除C项;圆明园是清朝的建筑,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由世界各地众多地区的作物共同构成,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逐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伴随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物种有发生变化,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故“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物资的价格及工人的薪资情况,故“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即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终形成才能促进文化交流,逻辑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瓷器受中国瓷器风格影响,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说明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D项正确;材料中瓷器生产不属于近代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特指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美观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材料信息看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方式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世界古代各民族、国家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暴力冲突、和平交往两种方式进行的,D项正确;A项是和平交流的表现,排除;B项是与文明交融相关的人物,而不是方式,排除;C项并非是东西方交融的方式,而是两种力量,排除。故选D项。
14.(1)特点:历史悠久;饮茶日益时尚化、大众化;受主流文化影响。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及所学得出饮茶日益时尚化、大众化;受主流文化影响。作用: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可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一“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可知,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及所学可知,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及所学可知,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