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8: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能读准音、读出节奏。
2.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通过自主批注、联结生活、合作学习等方式,体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
4.联读《映雪》中的片段,对比文中一子一女的语言,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杨氏之子的聪
教学难点:熟读文言文,体会语言的风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第七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内容有意思,而且语言风趣幽默。“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让我们读懂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师: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文言文,一起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对,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这个杨氏之子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关于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课题右上角有个①,于是我看了注释,发现注释①向我们介绍了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
生:老师,我记得之前学习《自相矛盾》时,注释①也告诉了我们文章的出处。
师:两位同学都能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来读书,真好。这个注释告诉我们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撰写的,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仅三卷,分德行、言语、文学等36门。《世说新语·言语》是其中的一门。《世说新语·言语》收录的故事中,大部分的主人公很善于言谈,杨氏之子是不是也很善于言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读文)
师:这位同学读的是“为(wèi)设果”“应(yìng)声答曰”。为什么这里的“为”和“应”都读第4声呢?
生:“为”读第4声,我联系上下文觉得“为设果”的意思是,杨氏之子替这位姓孔的人摆放水果,根据意思我觉得应该读“未设果,果有杨梅”。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不对?我们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里的“为”的意思是给,替,应该读为yìng。
师:至于“应(yìng)”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是相应,随着,在这里是指杨氏之子就随着孔君平的话马上回答,所以这个字读yìng。请大家再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文。)
师:读懂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接下去还要了解它的意思。我们以往学习文言文,通常可以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方法来了解。请大家用上这些方法,边读课文边记住注释,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习“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是什么意思呢?
师:课文中注释告诉了我们,“示”的意思是给谁看。给谁看呢?给杨氏之子看。给他看什么呢?给他看果子。这里的“果子”指的是杨梅。怎样给他看?指着给他看。
师:现在你能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这样使句子前后的意思就更连贯了。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读得不错。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吧。还有问题吗?
【学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最后一句中“家禽”指的是什么?
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家禽”是指人类驯养的鸡、鸭、鹅等。但是在古文里“家禽”可不是这个意思,“禽”请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意思是鸟兽的总称,“家”指家里的,“家禽”连起来的意思是家里的鸟。
师: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我们来听听同学他的说法。
生: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注释⑥告诉我们“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在这里指孔君平。这位同学在讲述的时候把夫子改为先生,表达了杨氏之子对孔君平的尊敬,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现在请你试着把古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吧。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说得不错,意思理解正确。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中第1句“杨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句中的“惠”同“慧”,聪慧的慧。理解了意思,相信你能更好地朗读这篇文言文,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如何停顿。(播放录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再读读这篇文言文吧。
(学生读文)
师:这节课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意思。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来感受这个9岁男孩的聪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这个9岁的男孩的聪慧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听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课文分成这两部分。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很不错,为什么要分成这两部分呢?第1句总起句介绍了本文主人公,杨家9岁的儿子说他十分聪慧。第2部分说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来证明他的聪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读文。)
师:这件事为什么就能说明杨氏之子“甚聪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入手。读读两人的对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水果本来就是杨家的,孔君平为什么要说“此是君家果。”?
生:孔君平说的是杨梅,杨氏之子为什么会回答孔雀呢?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孔君平为什么要说“此是君家果。”?
生:孔君平会说“此是君家果。”是因为他看到杨梅,联想到了小孩家姓杨,就想跟小孩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果。
师: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次来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这位同学了解了孔君平内心的想法,就明白了他这么说的原因了。孔君平说的是杨梅,杨氏之子为什么回答的是孔雀呢?请你也来说一说杨氏之子的内心想法。
生:杨氏之子听明白了,孔君平用姓氏在跟自己开玩笑,于是他就由孔君平的姓想到了孔雀,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位同学把杨氏之子当时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了。由孔君平的姓想到了孔雀,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氏之子的回答是多么机智巧妙啊,他不仅听明白了,还马上作出回答,上节课我们说过“应”的意思是相应、随着。这里的“应”就让我们看出他虽然年幼,但思维敏捷。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让我们感受到言语的幽默。再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吧。
师:既然要应答那杨氏之子就应该说“孔雀是孔家禽”,但他却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呢?自己先想一想。
生:我认为“未闻”这两个字用得好,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家的鸟,那杨梅和杨家自然就没什么关系了。
师:是啊,用上“未闻”既不失幽默,又委婉地反驳了对方。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下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补充。
生:我觉得如果说“孔雀是孔家禽”有点生硬,毕竟孔君平是长辈,又是父亲的客人,这样说的话会让大人感觉在顶嘴,不礼貌。我注意到杨氏之子称孔君平为“夫子”,“夫子”是敬称,体现了杨氏之子很有礼貌。
师:“夫子”一词让我们感受到杨氏之子的礼貌。上文中他设果招待客人,也体现了他待客有礼。
师:同学们杨氏之子的回答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难怪文章一开头就这样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请有感情地再读读全文。
(生读文。)
师:现在,请联系文中的内容来说说为什么说杨氏之子“甚聪惠”?
生:我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他学着孔君平的样子,一个从姓也想来跟他开玩笑,他也同样从姓氏说到孔雀来回应他,而且孩子回答得很快、很婉转,既然孔雀不是孔家的家禽,那么杨梅就不是我家的果,让孔君平不能反驳,又不失礼貌。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借助这个填空背背课文吗?试试吧。
师:现在不借助提示,能再试一试背诵这篇课文吗?
师:同学们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背诵《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