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2 09: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仪器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是(  )
A.集气瓶 B.烧杯 C.蒸发皿 D.试管
2.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化作春泥更护花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爆竹声中一岁除
3.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酿果醋 B.鲜奶制酸奶 C.西瓜榨果汁 D.糯米酿米酒
4.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
A.移走蒸发皿 B.溶解固体
C.夹持试管 D.添加砝码
5.运输乙醇或汽油的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 B.
C. D.
6.小华同学做“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分别收集两瓶空气样品和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如右图的两个实验探究。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实验1 实验2
A.实验1中,甲、乙两瓶里木条燃烧的现象不同
B.实验2中,甲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乙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1和2都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小了
D.小华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设计
7.进入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下列行为中,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
A.加热操作时,要凑近加热仪器直接观察
B.为了操作方便,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
C.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D.实验结束,将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8.某同学的实验报告中有如下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工业用碳酸钠晶体样品10.62g ②用量筒量取40.8mL盐酸 ③用量筒量取18.25mL水 ④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11.2g.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了右盘.结果读出固体质量为4.8g(1g以下用游码).固体物质的实际质量为(  )
A.4.8g B.4.2g C.3.8g D.3.2g
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高炉炼铁 B.粮食酿酒 C.灯泡发光 D.燃放礼花
11.实验小组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别。下列实验对应的目的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收集呼出的气体
B.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C.呼出气体中只含二氧化碳
D.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1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先平视读出液体体积为20毫升,该生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其体积为10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10毫升 B.小于10毫升 C.大于10毫升 D.无法确定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主赛区的标志性场馆。
制冰技术是速滑馆建设的关键,中国建设团队采用了冬奥场馆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的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该技术可控制冰面温差在 0.5 ℃以内,制冰更加均匀,这在以 0.001 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尤为关键。
研究发现,制冰机的二氧化碳蒸发温度和转桶材料对制冰量都有影响,图 1 所示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制冰量随二氧化碳蒸发温度和转桶材料的变化。
冰面下是混凝土冰板层,施工中需使用专用抗冻混凝土以保证冰面质量。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是水泥,水泥是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粘土(主要成分为SiO2、Al2O3等)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反应制得的硅酸盐材料。科学家通过调整混凝土的材料配方增强其抗冻性,图2是掺有陶粒的陶粒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对比实验结果(强度损失率越高,抗冻性越差)。
独具“中国范”的冬奥场馆赛后将常年举办各种冰上赛事,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冰上运动的多功能场馆。
(原文作者赵莹莹等,有删改)
(1)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2)石灰石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
(3)由图1可知,相同条件下,转桶材料为   (填“不锈钢”或“铝”)时制冰量较 大。
(4)根据图2可推断“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依据是   。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水泥是一种硅酸盐材料   。
②“冰丝带”场馆建设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   。
③制冰技术和冰下混凝土工艺都会影响冰面质量   。
14.写出下列实验所需仪器的名称:
(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   ;
(2)在酒精灯上燃烧红磷需用   ;
(3)燃烧镁带时需用   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移到   上燃烧;
(4)任意写出一种经磨砂处理过的玻璃仪器    。
15.已知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大,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且不支持燃烧,在老师的指导下,明明同学选行了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呼出气体的收集,明明同学用如图所示方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①写出仪器的名称:A   。
②明明收集气体的方法叫   。
③当看到   现象时,表明装置A中的气体已收集满。
④收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应   (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备用。
(2)明明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很快熄灭了,据此,他提出了以下观点:
A认为是二氧化碳
B认为是氮气
C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物
为了弄清呼出气体的成分,明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一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倒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后立即盖上玻璃片,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②把步骤1中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并在水面下拿开玻璃片 瓶内液面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便不再上升 气瓶内剩余气体   溶于水
③把步骤2中的集气瓶取出,向瓶中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木条立即熄灭 集气瓶内剩余气体有   的性质
(3)(实验反思)能否由上述实验确定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填“能”或“否”),综上所述,他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   (从以上A、B、C三个观点中选择)。
16.
(1)如图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吸取或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填标号,下同)
(3)能用来加热的仪器是   。
(4)量取8 mL的水,需要用   。
(5)把糖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时,需要用   。
17.下图为同学们经常使用的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和图片,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此图及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推测修正液的性质。(至少答出三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 集气瓶不能用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B. 烧杯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故符合题意;
C.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D. 试管可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见试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答案】A
【解析】【解答】A. 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 化作春泥更护花,涉及物质的腐败,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C.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变化;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涉及燃烧、爆炸,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C
【解析】【解答】A. 苹果酿果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鲜奶制酸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西瓜榨果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 糯米酿米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答案】B
【解析】【解答】A、蒸发时,移取蒸发皿时应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不能用手直接移取蒸发皿,会烫伤手指,选项不符合题意;
B、溶解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够加快固体的溶解,选项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加热时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能将拇指按在短柄上,选项不符合题意;
D、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应用镊子取用砝码,不能用手直接取用砝码,会腐蚀砝码,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D.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
5.【答案】A
【解析】【解答】A、乙醇和汽油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液体,符合题意;
B、乙醇或汽油不属于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C、乙醇和汽油不属于自燃物品,不符合题意;
D、乙醇和汽油不属于有毒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根据乙醇和汽油的可燃性分析判断。
6.【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实验1中,甲瓶中木条继续燃烧、乙两瓶里木条熄灭,现象不同,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2中,甲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乙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不符合题意;
C、实验1和2都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证明氧气减小了,选项符合题意;
D、小华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设计,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与空气,则可判断甲乙两瓶中燃烧现象不一样;
B、根据让他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即可;
C、根据实验1中木条在人体呼出气体中熄灭和实验2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氧气质量减少分析;
D、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分析回答。
7.【答案】C
【解析】【解答】A、加热操作时,不要凑近加热仪器直接观察,防止药品冲出导致烫伤,不符合题意;
B、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符合题意;
C、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不能将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水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仪器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废液的处理方法分析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于天平只能准确到0.1g,所以①用托盘天平称取工业用碳酸钠晶体样品10.62g是错误的;
50mL量筒能准确到0.1mL,所以②用量筒能量取40.8mL盐酸;
③用量筒不能量取18.25mL水,应该准确到0.1mL;
由于天平只能准确到0.1g,所以④用托盘天平能称取食盐11.2g
故选D.
【分析】根据天平只能准确到0.1g,50mL量筒能准确到0.1mL分析回答本题.
9.【答案】D
【解析】【解答】由题可知,砝码的质量为4g,游码的质量为0.8g,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4.0g-0.8g=3.2g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天平称量时,物体和砝码放反时质量为砝码减游码解答
10.【答案】C
【解析】【解答】A、高炉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礼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11.【答案】C
【解析】【解答】A. 呼出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中实验,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中实验,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只含二氧化碳,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对着玻璃片哈气,出现无色液滴,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12.【答案】B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同学初次平视液面读数为20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小于10mL。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13.【答案】(1)碳排放趋近于(或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或最环保)
(2)SiO2、Al2O3
(3)铝
(4)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高于陶粒混凝土
(5)对;对;对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优点是碳排放趋近于、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最环保;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石灰石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有SiO2和Al2O3;
(3)由图铝1可知,相同条件下,转桶材料为铝时制冰量较 大;
(4)根据图2可知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高于陶粒混凝土,故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
(5)①水泥是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粘土(主要成分为SiO2、Al2O3等)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反应制得的硅酸盐材料,故水泥是一种硅酸盐材料,说法正确;
②制冰技术是速滑馆建设的关键,中国建设团队采用了冬奥场馆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的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故“冰丝带”场馆建设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说法正确;
③制冰技术可控制冰面温差在 0.5 ℃以内,制冰更加均匀,这在以 0.001 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尤为关键,冰面下是混凝土冰板层,施工中需使用专用抗冻混凝土以保证冰面质量,故制冰技术和冰下混凝土工艺都会影响冰面质量,说法正确。
【分析】(1)根据题干中关于此技术的描述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蒸发温度和制冰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14.【答案】(1)量筒,胶头滴管
(2)燃烧匙
(3)坩埚钳;石棉网
(4)集气瓶 或广口瓶 或细口瓶 或滴瓶
【解析】【解答】(1)量筒量取液体,先倾倒,在接近目标刻度时该用胶头滴管定容;(2) 燃烧匙用于盛取粉末药品加热;(3)坩埚钳用于夹持块状药品加热;石棉网用于接收产生的温度高的固体产物以避免对实验桌的损害;(4)磨砂处理为增强气密性,试剂如集气瓶或广口瓶或细口瓶或滴瓶都需进行磨砂处理以保证对药品的密封保存。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及使用要求分析;解答本题时了解各仪器的特点是关键。
15.【答案】(1)集气瓶;排水法;气泡从集气瓶口逸出;正
(2)二氧化碳;难;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3)否;C
【解析】【解答】(1)①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②明明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利用了气体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叫排水法。③当看到气泡从集气瓶口逸出时,表明装置A中的气体已收集满。④呼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备用。(2)①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倒入足量的石灰水后,立即盖上玻璃片,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把步骤1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并在水面下拿开玻璃片,瓶内液面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便不再上升,说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难溶于水。
③把步骤②中的集气瓶取出,向瓶内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木条立即熄灭,集气瓶内剩余气体有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实验反思:倒入足量的石灰水和足量的石灰水时,均会带出水蒸气,不能根据上述实验确定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故C正确。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操作步骤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氮气、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3)根据实验过程中会引入水蒸气及呼出气体的成分分析。
16.【答案】(1)试管;集气瓶;量筒;烧杯;滴管;水槽
(2)⑤
(3)①④
(4)③⑤
(5)④
【解析】【解答】(1) ① 为试管; ②为集气瓶;③为量筒;④为烧杯;⑤为滴管;⑥为水槽;
(2) 吸取或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滴管,即⑤;
(3) 能用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和烧杯,即①④;
(4) 量取8 mL的水,需要用量筒和滴管,即 ③⑤ ;
(5) 把糖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时,需要用烧杯,即 ④ 。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及用途分析。
17.【答案】⑴不均一、不稳定⑵易挥发⑶有毒⑷具有可燃性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修正液是一种不均一、不稳定的物质,故使用前要摇匀;易挥发,有毒,故标签中注明要及时盖上帽子,严禁食用,题中还有易燃标志,可见修正液具有可燃性。
【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属于物理性质,而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