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到“斯大林模式”
【导入新课】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细节1:难忘1918
创设情境:教师投影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由难忘1918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918年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为摆脱这一局面,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外国武装干涉新生的政权。
生2:国内出现反革命叛乱。
生3:为摆脱这一局面,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1918年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渴望,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为了解决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 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战时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措施的内容如何,是否有人民所期盼的春天?
细节2:背口袋的人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材料,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材料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市场取缔,说明取消自由留易。
生2:材料中国家定量分配粮食,体现了政府实行实物配已制。
生3:城市居民到农村背粮,说明当时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
生4: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中小型企业国有化措施。
追加提问:这四项措施中,哪些措施体现“一切为了前线”的迫切性?
生5:余粮征集,能够最大限度地供给前线。
生6: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中小型企业国有化措施、取消一切商业贸易,不是战争迫切实行的。
补充材料: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背口袋的人”的分析,让学生在感性史实的分析中,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提高论从史出的归纳提取能力。通过材料探究,让学生体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也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体现了列宁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试图通过此项经济政策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如何?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图片,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水兵的90%是来源于农民.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英雄却将枪口对准了苏维埃政权.从立战功到高枪口说明苏俄又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对着政治危机,作为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开始了认反思。
[提出问题]通过三则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生2:通过两个图表可以看出,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国家征集的数量越来越多。
生3:国家对农民剥夺太重了, 征集的不仅是农民的余粮甚至是农民的口粮,20年代饥饿的人群,一幕幕人间悲剧.1921年,农民的暴动几乎遍及全国。
生4: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说明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一“苏俄红军凯旋”,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俄历史的进程中起到过积极作用。材料二两个表格的分析,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三图片资料的阅读,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三则材料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激发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明确的定位。
教师过渡:苏俄人民,面对战时共产义义政策的是,”想说爱你容易。面对着政治危机,作为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开始了认反思.通过ppt,列宁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在追随马克思理想走得太远了,而忽视了身边农民的生活现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列宁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勇敢的调整,是否有苏俄人民所期盼的春天…我们学习第二篇章…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 新经济政策
细节1:勇敢的调整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探究新经济政策。
[提出问题1]
通过材料分析,俄共(布)十大后,对经济做出了哪些调整?
方法指引: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方式分析内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生2:取消自由贸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自主学习汲取历史信息,了解新经济政策。
教师过渡:当时政府如何对待大中小企业的?我们通过细节2来认识一下。
细节2:远方的客人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探究新经济政策。
[提出问题2]
从刚才”远方的客人” 中,你发现苏俄是如何对待大中小企业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教师过渡:在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比较,看看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探究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提出问题3]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生2: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格的解读,提取要点来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过渡:新经济政策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列宁在追随马克思主义时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列宁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态度.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从此苏俄变成了苏联。 咱们看一下列宁的这种后退是不是使苏联经济的前进了?我们看下面这样一组数据,我们让数据说话。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提出问题4]
根据图表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
生2: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生3:政权稳定,得到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组数据的解读,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细节3:那年的春天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感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苏俄产生的影响。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过渡:阳光总在风雨后, 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苏联人民终于盼来了春天,可惜的是它还有点短。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补充材料:伟大导师列宁逝世:《真理报》发布了这样一则短文: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们能找得到道路吗?列宁的逝世让苏联人民迷航了。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能带领大家完成这未竟的旅途.接下来领导苏联的是一个行事果断且为人熟知的人物——斯大林。
教师过渡:也许是巧合,列宁以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 “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苏联人民春天般的生活还能延续吗? 我们看一下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体制
细节1: 一个特别的模式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认识斯大林模式。
[提出问题1]
思考,斯大林模式特殊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特殊在优先发展重工业。
设计意图: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完全不同于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图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探究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材料一:视频资料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提出问题2]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背景是什么状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苏联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是必然选择。
生2:避免中国的命运,必然增加国防力量。
生3: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ppt视频资料和阅读材料,提取要点来归纳分析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过渡: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用了50至100年的时间,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用强硬手段,使苏联用2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的过渡。下面,我们看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认识斯大林模式。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提出问题3]七嘴八舌,感受斯大林模式。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图一反映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生2:图二反映了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生3:图三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经过2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生4:图四反映出苏联实现军事工业化,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方法引领:老师解读图片,学生分析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四张图片的解读,让学生感受斯大林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过渡:一个惊人的奇迹,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经过2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展迎来了春天,那么,作为苏联民众是否能够感受到春日的温暖呢?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 闻一《俄罗斯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提出问题4]据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
生2: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生活贫困。
生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设计意图: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为切入口,剖析感性材料,提取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掌握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技能。
教师总结1:苏联人民一直在寻找着梦想的春天,可是这春天怎么就那么的艰难。面对着如此坎坷的命运,苏联人民最想说得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正如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当年马克思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教师总结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从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到享受春光无限,从对春天充满期待再到黯然神伤。历史用它无语却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们深思…
教师总结3:
春天在哪里
苏俄(联)的春天在哪里
在壮美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里
在激流汹涌的伏尔加河浪花里
在农夫瑟缩的耕作里
在纤夫沉重的叹息里
……
我们的春天在哪里
洋溢在人们温暖的笑颜里
放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在这里,在那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板书设计】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细节1:难忘1918?
细节2:背口袋的人?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新经济政策?
细节1:勇敢的调整?
细节2:远方的客人?
细节3:那年的春天?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斯大林体制?
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
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由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本课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春天来了—— 新经济政策;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体制,让学生体会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从而达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课后作业】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对历史的反思与叩问必须用大视野、大角度来衡量。给大家提供了两个角度的问题①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②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课件27张PPT。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春天来了 —— 新经济政策3春天还在吗 —— “斯大林模式”第一篇章:向往春天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细节1:难忘1918 细节2:背口袋的人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细节1:难忘1918政权危机粮食危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 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实物配给制余粮收集制中小型企业国有化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战时+共产主义细节2:背口袋的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 :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取消自由贸易苏俄红军凯旋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单位:普特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英雄”,却将枪口对准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列宁的反思语境感悟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第二篇章:春天来了
—— 新经济政策 细节2:远方的客人 细节1:勇敢的调整 细节3:那年的春天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细节1:勇敢的调整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细节2:远方的客人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推行国有化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细节3:那年的春天
伟大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俄语意思钢铁列宁,俄语的意思勒拿河 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 斯大林体制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重” “轻” “农”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实行农业集体化
(1927)五年计划
(1928)细节1:一个特别的模式国际视角看必要受帝国主义包围,必然增强国防力量
避免中国命运,必然要求发展重工业
视频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国内视角看迫切这一时期的苏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经济位次演变表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生活贫困。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 闻一《俄罗斯通史》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柯林伍德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小结斯大林模式适时调整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春天在哪里
苏俄(联)的春天在哪里
在壮美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里
在激流汹涌的伏尔加河浪花里
在农夫瑟缩的耕作里
在纤夫沉重的叹息里
……
我们的春天在哪里
洋溢在人们温暖的笑颜里
放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在这里,在那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