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7: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崛起、模范、光耀门楣”等词语,会写“肃、胸、赞”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中三个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中三个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1)读课题。强调重音放在中华,中华的意思是什么
(2)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兴起、振兴)“之”在这里就是“的”的意思。那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步了解周恩来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字词圈一圈,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认读词语,注意读音,教师相机指导。
4.认识生字,生生交流要注意的生字,教师强调“肃、胸、赞”的部首、笔画和结构。
5.课文讲课几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的三件事情,并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小标题: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板书)
6.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品读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自读第1~10自然段。
(1)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么样的?(清晰而坚定)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若有所思)请生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你认为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4)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5)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四、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写一写你的理由。(分享生写的内容并进行点评)
五、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先以播放短视频为入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谈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课堂作铺垫,再引入少年周恩来,一个与在座孩子年龄相仿的人,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有着满腔热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走进课文,理解课题的意思。
批注: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章找关键词快速找到文章中的几件事情,并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通过让学生按事情发生时间找到课文中所讲述的三件事情,再聚焦到特定的段落,试着让学生概括每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我以小标题形式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清楚把握文章的主要事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聚焦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时的场景内容,让学生体会周恩来年仅十岁却有远大抱负,在说出这句话时内心对祖国无比的热爱,读好周恩来和校长之间的对话,以及其他学生和周恩来的想法对比朗读,体会有志者应当效仿周恩来的志向。通过朗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读中思、读中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重难点。
批注:结合课后练习,完成小练笔,进行分享,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作能力。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