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8: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
教学设计
(一)解题旨——析语言,品词句
一、 解题:秋思
“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二、析语言,品词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景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到衡阳去了,一点留恋的意思都没有。边塞所特有的声音,连同军营的号角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古城,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见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二)悟情思——通意境,析手法
1.作者以一个“异”字总领上阕,秋天的塞外到底异在何处呢?
气候异: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的往衡阳飞去了,可见天气极冷。景色异:层峦叠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声音异:边地特有的各种声音:风声,鼓声,马嘶声……声声入耳。
2.写景的角度:词的上阕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边地景物。作者选取了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上阕:大雁、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营造了边地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修辞的角度
对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浊酒一杯,远不能消除对万里之外的家人的思念。表达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
用典:燕然未勒归无计
《后汉书.窦宪》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此句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无计二字也很好的传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
“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落泪,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三)懂题旨——探作者,鉴评价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词中“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仲淹久任边帅,防御西夏元昊。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四)学以致用——《雁门太守行》
一、解题旨——析语言,品词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悟情思——通意境,析手法
1、写景的角度:
边塞特有的意象:角声,燕脂等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暗红的泥土,紫红的血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更体现出战争的残酷。
2、修辞的角度
比喻、夸张:以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几乎要把城给摧毁,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们处境艰难等等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对比:“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一“压”一“开”形成鲜明对照!
用典:“易水”: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悲壮激烈的豪情。“黄金台”:相传战国时候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招揽贤士,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英才,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视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三、懂题旨——探作者,鉴评价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自小名扬京洛。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唐宪宗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shì)曾一同回访,李贺便写下了有名的《高轩过》一诗。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清代学者姚文燮(xiè)有言: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遗憾的是为官期间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
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五)积累拓展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蕴含的情感,并与本词比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