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墨、染”等生字,会写“墨、染”等字。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 能说出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美。
2. 难点:
-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 画作展示导入:展示一些水墨画作品,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画作,然后引出课文主题。
示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别的画作,它们是水墨画。你们看,这些画作是不是很有特色呢?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水墨画有关,它叫做《童年的水墨画》。”
2. 回忆童年导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而引入课文。
示例:“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吧?比如在河边玩耍、在树林里嬉戏。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些小朋友的童年,看看他们的水墨画般的童年。”
3. 情境描述导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童年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示例:“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绿树成荫。一群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他们的欢笑声仿佛要溢出画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年的水墨画》中的场景。”
4. 提问导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示例:“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想象一下,如果用水墨画来描绘童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去看看吧。”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记生字。
2.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
mò:墨(墨水)――他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了衣服上。
rǎn:染(染色)――这块布料染色后更加鲜艳了。
suì:碎(破碎)――那块玻璃掉在地上破碎了。
làng:浪(浪花)――海浪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
jiàn:溅(溅起)――汽车飞速驶过,溅起了一片水花。
3.细书写指导:
- 墨:上半部分注意横画的长短和间距,下半部分“土”字要写稳。
- 染:右上部分的“九”要写得略窄,下面的“木”字要舒展。
- 竿:“干”字的横画要稍长,竖要挺直。
- 腾:左右部分要写得紧凑,“马”字的笔画要流畅。
- 碎:右边的“卒”字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结构。
- 拨:右边的“发”字要注意撇捺的舒展。
- 浪:三点水的写法要注意,右边的“良”字要写得平稳。
- 葫:上下部分要对齐,“古”字稍小。
- 爽:注意“大”字的写法,撇捺要舒展。
- 蘑:上下结构,“艹”要盖住下面的部分。
- 菇:与“蘑”字类似,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
三、作者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的作者是张继楼。张继楼,笔名宁子,男,汉族,1926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职称,中共党员。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课文讲解
(一)溪边
-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垂柳比作爱美的女子,把溪水当作镜子,展现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和溪水的清澈平静。
-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通过比喻,将山溪比作绿玉带,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溪的碧绿和柔顺。
-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里的“染绿”并非实际的染色,而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暗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动态的场景,打破了之前的宁静,给整个画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在于:
- 生动地描绘了溪边的美丽景色和欢快的氛围。
- 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 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首诗还让我们了解到:
- 溪边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地方。
- 诗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江上
-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使用比喻的手法,将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场景。
-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描绘了孩子们用小手拨动浪花,相互嬉戏的欢乐画面。
-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水葫芦”在这里指代在水中嬉戏的孩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在水中灵活嬉戏的样子。
-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描绘了孩子钻出水面时溅起水花和露出洁白牙齿的可爱模样。
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在于:
- 展示了孩子们在江上嬉戏的欢快场景。
- 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 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 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首诗还让我们了解到:
- 江上是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欢乐之地。
- 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的嬉戏场景。
(三)林中
-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松树“洗澡”的动作,形象地描绘出雨后松树的清新与洁净。
-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描写了松针上雨珠的明亮剔透,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通过比喻,将小蘑菇比作戴着斗笠的山花,形象地描绘出小蘑菇的可爱模样。
-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斗笠”既指孩子们头上戴的斗笠,又与前面的小蘑菇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在于:
- 展现了雨后林中清新、美丽的景象。
- 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 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 提醒我们要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首诗还让我们了解到:
- 林中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 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五、课文总结: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儿童诗,正如题目,它勾勒了三个典型的童年生活场景,描写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三个画面,通过对这些童年普通生活画面的描写,体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六、板书设计
七、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把文字变成画面,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组儿童诗意境的美好。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算是锦上添花,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了诗歌描绘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