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8:40: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本诗就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卖炭翁》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联系旧知与课下注释,均能自己读懂内容。诗人在序中就写到“卖炭翁,苦宫市也”这首诗歌就是描绘卖炭翁受宫市之苦,反映当时社会的残酷,体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底层人民的同情的博大胸怀。在写法方面,这首诗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及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主题。
二、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把训练重点放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感悟上,在阅读理解中感悟人物品质,在体验感悟中提升思想情感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本节课重点采取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等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3.学习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同情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同情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发挥联想与想象,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叙事讽喻诗——《卖炭翁》
活动一:诵读经典,聆听古韵下面我们就来诵读经典,聆听古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生自由读
生展示读生点评评价
过渡:诗歌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和节奏,更要读出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范读,注意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畅谈听读感受。
活动二:研读经典,采撷精华
过渡:白居易倡导:诗歌合为事而作。就是说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那么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研读经典,采撷精华,共同品读诗歌。
1.《卖炭翁》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结合注释,自主理解。
(1)一句话概括:卖炭翁去卖炭,遭到宫使的讹诈。
(2)为了更简洁、明了的梳理故事情节,请同学们结合这个格式,在每个横线处各加一个字。想一想该怎么加:
___________炭,___________炭,___________炭,___________炭;
(3)为了更准确、完整的梳理故事情节,倘若各加三个字,同学们想想又该怎么加?
南山烧炭,雪中运炭,南门卖炭,老翁失炭;
2.过渡:诗歌最后写道:一车炭,换回的仅仅是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卖炭翁的内心可想而知,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就是舍不得但又无可奈何,卖炭翁为何舍不得这一车炭呢?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一下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第一节内容,思考探究: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
提示:
1)可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2)用“我关注的是(人物描写方法),从(词语或诗句)中我读出了“”的句式表达。
3)小组合作探究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品析:外貌描写。满面——半面,十指黑——一指黑,说明烧炭艰辛。烟火色、苍苍、黑,说明卖炭翁年事已高、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品
析:外貌、心理。衣正单,愿天寒,这一极具矛盾、扭曲的描写,说明卖炭翁的生存之苦,但又对生活充满期望、盼望。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品析:动作。晓驾写出了生活艰辛、希望之重;辗写出了炭之多、雪之大;泥中歇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运炭的路途艰辛,运炭不容易。
(4)提醒: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伐薪烧炭南山中说明卖炭翁工作环境艰苦;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卖炭翁辛辛苦苦的工作也不过是温饱而已。
总结:这么一个年事已高,又付出艰辛劳动、运炭路上饱受磨难的老翁,换来的仅仅只是温饱,可面对困难的生活依旧满怀卖炭希望,但当面对宫使抢炭的时候,一句“惜不得”道出了多么心酸、多么无奈、多么无助、多么绝望啊。让我们师生合作,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老翁的处境。
(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师)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师)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理解重点字词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3.过渡: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面对宫使的驱赶,卖炭翁舍不得但又无可奈何,为何无可奈何呢?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第二节具体诗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分析宫使,找出对比。
宫使:
(1)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翩翩——苍苍:宫使的盛气凌人,老翁的年老力衰;黄衣、白衫——衣正单:宫使衣裳华丽,老翁衣衫单薄;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分析:动作,“把”、“称”“回”“叱”“牵”,“叱”的篆书为,由(口,说话)和(匕,刀子)组成,本义:说出像刀子一样的话,叱骂、叱责,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吆喝”。叱骂,则将宫使蛮横的态度展现出来。说明:趾高气扬,仗势欺人、蛮不讲理。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补充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卖炭翁”强调卖炭,这一职业,不仅仅是售卖炭的商人,肩负“伐木、烧炭、运炭、售炭”任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卖炭翁”强调翁,说明年龄,对比宫使。宫使: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专横跋扈;卖炭翁:地位低微。
总结:面对趾高气扬、仗势欺人、蛮不讲理的宫使,一个身份地位低微的卖炭老翁又能怎么样呢?让我们合作朗读,加强体会此时此刻老翁的心境:
(师)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师)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生)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遥望远去的一车炭,面对手中的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如果你是卖炭的老翁,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又会做些什么呢?请试着描述出来。
(卖炭翁的返程路充满了心酸、无奈、无助和绝望。回到家中衣食没有着落,是卖炭翁的一层绝望;下一次烧炭还要历经很长的周期且不一定能赶上寒冷天气,是卖炭翁的二层绝望;对于蛮横的宫使、惨无人道的“宫市”制度,遥想到自己可能永无翻身之日,这是卖炭翁绝望和悲剧的根源。)
活动三:体悟情怀,感受经典
阅读经典诗歌,重在体悟情怀,感受情意。作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在字里行间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
结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避免卖炭翁式的悲剧,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同社会”。
活动四:深入感悟,情感提升
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补充材料: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2)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3)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 梅尧臣 《陶者》
(4)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
小结:
看来,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那是不是还有烧瓦的、养蚕的呢?所以说,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明确:
老翁——可怜(外貌、心理、动作描写)——同情——底层劳动人民
宫使——可恨(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痛恨——统治阶级罪恶
个别 一般
4.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5.背诵课文
小结: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但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令人深思和感愤,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
卖→不公
悲剧 炭→不易 大同社会
翁→艰辛
《卖炭翁》-----课后反思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本节课我首先采取小游戏的形式导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活动一中主要采取学生自由读、展示读、听范读等形式感知诗歌,学生朗读的非常有情感,听范读的感受也很深刻。在活动二中,首先梳理故事情节,采取给定格式在添加字的方法梳理内容,效果较好。在分析卖炭翁和宫使形象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和同位互相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还采取换字的方法和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读进文本,融入诗歌,接着再采取师生合作朗读的形式感受作者的情感,走出文本收到较好的效果。背景的引入、题目的品读,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最后引导学生观古知今,拓展延伸,整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难点的把握上也取得一定的突破。反观本节课,在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上还有欠缺,在引导学生方面没有完全放得开,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